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赖杰

作品数:3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煤炭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硬化斑块
  • 2篇粥样硬化斑块
  • 2篇颈动脉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斑块
  • 1篇心绞痛
  • 1篇心舒胶囊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病
  • 1篇型心
  • 1篇型心绞痛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益心舒
  • 1篇益心舒胶囊

机构

  • 3篇北京煤炭总医...

作者

  • 3篇孙莹
  • 3篇宋昕
  • 3篇李长新
  • 3篇赖杰
  • 3篇李云超
  • 3篇常富业
  • 3篇袁英
  • 2篇胡秋莹
  • 2篇黄曼维
  • 2篇原向芝
  • 1篇祁志荣

传媒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多重危险因素干预与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多重危险因素干预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关系,评估强化他汀降脂治疗重要性、安全性、有效性及达标剂量。方法入组181例经彩色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为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有多重危险因素患者。数字抽签随机分为2组给予综合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mg,强化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24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血压、血脂、血糖、微量白蛋白尿(MAU)及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O.05或P〈0.01);强化治疗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差值分别为(0.9±0.6)mmol/L,(1.3±0.7)mmol/L、(3.9±3.0)mg/I.,常规治疗组分别为(O.3±0.3)mmol/L、(1.0±0.6)mmol/L、(2.9±1-9)mg/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强化治疗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改善(P%0.01);斑块个数两组均减少,强化治疗组的变化趋势更显著(P〈O.01);强化治疗组颈动脉双侧斑块面积均改善(P%o.05)。结论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治疗,可稳定、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老年人常规剂量他汀治疗可使LDL-C达到目标值。
袁英常富业黄曼维孙莹赖杰宋昕李长新李云超祁志荣胡秋莹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
益心舒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11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11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心舒胶囊,每次3粒,3次/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心绞痛控制情况,静息心电图变化,血脂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心绞痛控制及心电图变化均有较好效果,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干预方面,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等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干预血脂方面,配合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益心舒胶囊与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药物联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可提高疗效,改善症状,加强调脂降脂。
常富业袁英李长新原向芝李云超孙莹宋昕赖杰
关键词:益心舒胶囊稳定型心绞痛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多重危险因素关系探讨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评估危险因素对亚临床型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病总体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住院的426例患者给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284例,颈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组142例患者,分别记录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实验室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poAl)、载脂蛋白(ApoB)、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微量白蛋白尿(MAU)、血尿酸(UA)等,将自变量及单变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找出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年龄、饮酒与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相关(P〈0.001)。超重、糖尿病、LP(a)增高、高脂血症、年龄、MAU、HCY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χ2=71.35、38.45、t=3.26、χ2=37.23、t=118.51、6.723、3.17,P均〈0.05)危险因素个数聚集的多寡与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独立相关(P=0.0001)。结论年龄、饮酒、超重、糖尿病、LP(a)增高、高脂血症、MAU、HCY是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具有多重、聚集的特点,危险因素的个数越多,危险性越大。
袁英常富业黄曼维宋昕孙莹赖杰李云超李长新原向芝胡秋莹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重危险因素心血管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