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丹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老年
  • 4篇动脉
  • 4篇中老年
  • 4篇中老年人
  • 4篇中老年人群
  • 4篇老年人群
  • 2篇动脉斑块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心血管
  • 2篇血管
  • 2篇血压
  • 2篇颈动脉
  • 2篇高血压
  • 2篇斑块
  • 1篇胆固醇
  • 1篇胆固醇水平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态血压
  • 1篇血清

机构

  • 5篇开滦总医院
  • 2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唐山市传染病...

作者

  • 6篇邵丹
  • 5篇吴寿岭
  • 4篇黄玮
  • 4篇李晓庆
  • 3篇刘雪梅
  • 2篇耿晓妍
  • 2篇张丽
  • 1篇吕淑娟
  • 1篇邢秀玲
  • 1篇刘星
  • 1篇孙静
  • 1篇宋绍敏
  • 1篇李瑞芬
  • 1篇姚涛
  • 1篇张晓辉
  • 1篇李雯
  • 1篇李雯
  • 1篇董岩
  • 1篇李占杰
  • 1篇周剑辉

传媒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开滦集团职工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排除既往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不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及相关研究资料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共5353例,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物化学指标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心血管健康评分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人群共5353例,年龄40~94(55.1±11.8)岁,其中男性3209例,占59.9%。1具备≤1项、2项、3项、4项、5项以及≥6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研究人群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分别为0.89±0.19 mm、0.88±0.19 mm、0.85±0.19 mm、0.82±0.18 mm、0.80±0.18 mm、0.76±0.15 mm,各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分别为32.6%、31.4%、24.7%、20.3%、15.9%、9.5%。2影响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心血管健康评分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线性负相关(B=-0.012,95%CI:-0.014^-0.011,P<0.001);影响颈动脉硬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与具有≤1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研究人群比较,具有3项、4项、5项以及≥6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研究人群发生颈动脉硬化的风险值(OR)分别为0.62、0.40、0.31、0.18。结论中老年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保护性因素,随着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项数及其评分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降低。
李晓庆刘星李雯黄玮耿晓妍邵丹吴寿岭刘雪梅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
评价高频超声在颈部浅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李瑞芬赵海鹰吕淑娟李秀山张冬艳耿晓妍高丽华邢秀玲周爱霞李志辉李晓庆邵丹
利用最传统的高频超声对颈部浅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多项血流参数进行观察和测量,对良性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核和恶性的转移癌、淋巴瘤的4种常见疾病的声像图特点及血流参数进行分析、比较和统计学处理,...
关键词:
关键词:超声诊断方法
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中老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与中老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参照2006年国家发布的全国人口性别和年龄比例,采用随机分层法从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抽取5 852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者5 440例;2010—2011年再次健康体检时增加右侧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所有体检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老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 440例体检者中TC资料缺失者10例,右侧锁骨下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缺失者80例,最终纳入5 350例。根据血清TC水平四分位数间距将所有体检者分为TC<4.36 mmol/L者1 336例(Q_1组),4.36≤TC<4.95 mmol/L者1 339例(Q_2组),4.95≤TC<5.63 mmol/L者1 340例(Q_3组),TC≥5.63 mmol/L者1 335例(Q_4组)。不同血清TC水平体检者性别、吸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_3组和Q_4组体检者年龄大于Q_1组和Q_2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高于Q_1组和Q_2组(P<0.05);Q_4组体检者年龄大于Q_3组(P<0.05)。Q_2组、Q_3组和Q_4组体检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及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Q_1组,Q_3组和Q_4组体检者TG、LDL-C、HDL-C、FBG及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Q_2组,Q_4组体检者TG、LDL-C、HDL-C、FBG及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Q_3组(P<0.05)。Q_4组体检者饮酒率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Q_1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第一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相比,第三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OR=1.260,95%CI(1.032,1.538)]及第四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OR=1.515,95%CI(1.201,1.910)]是中老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排除糖尿病人群后,与第一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相比,第二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OR=1.237,9
黄玮聂维齐范智媛邵丹张丽吴寿岭
关键词:总胆固醇锁骨下动脉
非高血压中老年人群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队列基线(2006年)血压水平及4年后(2010年)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分层随机抽取观察对象,按入选标准选取观察对象5440人组成研究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选取队列中非高血压人群共计3802人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基线血压和4年间血压变化进一步分为:(1)稳定为正常血压组(n=673);(2)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793);(3)正常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n=408);(4)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n=295);(5)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915);(6)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n=718),观察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正常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2.4%,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8.1%;正常血压稳定为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及进展为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19.2%、32.5%、54.2%;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及进展为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27.8%、34.4%、46.9%。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与稳定为正常血压组比较,正常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OR值(95%CI)分别为2.451(1.604~3.744)、1.513(1.019~2.247)、1.643(1.212~2.228)和2.268(1.643~3.123)。结论非高血压人群中,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增加。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低。
李雯赵剑秋李俊娟刘雪梅李晓庆黄玮邵丹张丽吴寿岭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中老年血压变化正常高值血压正常血压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参加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2814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人,分析其中754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达标(诊室血压〈140/90mm Hg)和24h动态血压达标(24h平均血压〈130/80mm Hg)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不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754例中,诊室血压达标率19.2%(95%CI16.4%~22.0%),24h动态血压达标率33.6%(95%CI30.2%~37.0%)。诊室血压达标的14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51.0%(95%CI42.9%~59.1%),男性、体质量指数(BMI)是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942(1.155~7.498),1.195(1.031~1.386)。诊室血压不达标的6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29.4%(95%CI25.8%~33.0%),男性、诊室收缩压、BMI是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679(1.125~2.506),1.030(1.019~1.042),1.067(1.007~1.130)。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率低,男性、BMI、诊室收缩压是影响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
姚涛董岩李占杰周剑辉刘汉臣邵丹张晓辉孙静宋绍敏吴寿岭
关键词:诊室血压动态血压高血压
中老年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变化和踝臂指数的关系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变化(△ICHS)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在101510名参加2006-2007年开滦集团职工体检者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入选标准者5440例。每2年1次体检,并于2010-2011年再次体检时增加ABI。去除数据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研究对象为4524例。按照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7项心血管健康指标,将人群进行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ICHS)。根据2006-2007、2010-2011年2次体检的△ICHS,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ICHS与ABI的关系。结果随着△ICHS由低向高转变,△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及△空腹血糖均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理想食盐习惯和体育锻炼人群比例明显改善,分别升高了9.3%和17.2%,理想吸烟人群比例下降约4.6%。总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及空腹血糖均较基线时略有升高。ABI随△ICHS升高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ICHS与ABI呈正相关,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之后,△ICHS每增加1分,ABI升高0.004(B值:0.004,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之后,与ICHS降低组相比较,ICHS不变组和ICHS升高组的ABI异常呈下降趋势,△ICHS每增加1分,ABI异常风险降低约21%(OR:0.79,95%CI:0.68~0.91)。结论△ICHS与ABI呈正相关。△ICHS是中老年人群动脉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
刘雪梅黄玮聂维齐邵丹李晓庆张莹吴寿岭
关键词:踝臂指数动脉粥样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