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盈午

作品数:21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文化
  • 4篇心态
  • 4篇学术
  • 4篇文化心态
  • 3篇近体
  • 3篇近体诗
  • 2篇学术追求
  • 2篇自沉
  • 2篇陈寅恪
  • 1篇道德理想
  • 1篇道德理想主义
  • 1篇道说
  • 1篇新论
  • 1篇新释
  • 1篇姓氏
  • 1篇学科
  • 1篇学科体制
  • 1篇学理
  • 1篇学术编辑
  • 1篇学术传承

机构

  • 18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徐州师范学院

作者

  • 19篇邵盈午

传媒

  • 5篇上海师范大学...
  • 5篇徐州师范大学...
  • 4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学术界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编辑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论陈寅恪的学术追求被引量:1
2009年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往往重考;他走的实际上是一条"讲宋学,做汉学"的路子:透发出一种重义理、重文化大义的"宋学精神",在现代科学理性的烛照下,闪烁着一种人文主义的光芒,呈显出一种在史料中寻史识的"新汉学"的研究思路——陈氏尝谓"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正显示出他本人通过史料考辨"重建信史"的学术自信。基于此,陈氏自觉地将乾嘉诸老与西学的科学方法融会贯通,卓尔自运,建树惊人。陈氏的学术成就,足可视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界标。循此而向上穷波讨源、追溯本根,可爬梳出晚清、民初之际学术思想、学术流派、学术格局的变革脉络;向下推源及流,支离漫衍,可透析出晚近以迄于今的学术风气、学术范式、学术路向的分合离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氏确为20世纪中国最具人文品格与学术魅力的杰出学者,是20世纪中国人文社科界罕见的足可与世界学术水平对话并取得领先地位的史学大师。正是陈氏,使中国史学跃上同情式考述的历史新高。
邵盈午
关键词:陈寅恪治学理念
重新解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当代意义
2010年
腾实飞声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距今已逾80年,它在历史上的存在虽仅4年,但影响却不容小觑。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停办,从表面上看,主因似乎是由于王国维、梁启超的相继殂谢,不复为继。但从深层原因分析,国学研究院的特殊定位与所面临的时代风潮的冲突、传统学术在近代学科体制转型过程中所遭逢的两难困境,以及传统书院式的通才培养与现代教育对专才的倚重之间无可避免的内在矛盾,恐怕才是其自我终结的真正原因。事实上,国学研究院取消后,清华的人文学科并未中断,经由"四大导师"所创发的学术自由、教育独立的理念已然在清华得以确立,一种理想的宽松、自由、和谐、平等的大学学术研究氛围与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光荣传统已然形成,并奠定了学术权威进行学术管理的框架。
邵盈午
关键词:学科体制
南社衰落诸因新释被引量:1
2005年
南社这个一度英气勃勃、声华颇盛的革命团体,之所以会在五四运动后无可逆转地风流云散,固然可归因于他们所倾心的革命目标相对狭隘,同时,也与他们自身的文化心态、认知思维模式颇有干系。由于南社社员普遍缺乏一种文化更新和重塑自我的自觉,故而既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现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精华,也不能对民族文化作出科学的继承与扬弃,进而使中西之学在双向的认同中达到结构上的整合。正是缘于以上诸因,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无法作出有力的回应。只有对此深入探究,才能对南社后期的分化、衰落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
邵盈午
关键词:衰落文化心态
从梁济“自沉”看中国近代遗老的文化心态被引量:10
2004年
 近代遗老梁济的"死义",表明一心期望"旧学复兴"的近代遗老们,所缺乏的是一种扬弃和批判旧文化所必需的心理承受力,他们承受不了一种非中国化的价值体系在生活中成为普遍观念的中心。在他们的心目中,"圣学"乃是具有超时空的、绝对合理和完美的、自我和谐的有机体系。这些晚清遗老们以一种潜逻辑的形式将各种文化信息、文化刺激归类到旧的认知框架中———这也正是许多晚清遗老在新旧嬗替之际始终能够保持一种以尊临卑、虚矫自大的文化优越感的深层原因。深入探析梁济"死义"过程的文化心态,足可启发我们深思具有悠久文明遗产的中国何以在近代落伍于世界潮流,何以难于开发出民主和科学这类现代思想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实现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时代转换的必然性认识,而不是一味地沉湎在道德理想主义之中。
邵盈午
关键词:遗老文化心态道德理想主义
学深如海 爱心似火——论作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
2009年
陈氏酷爱教学工作,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视为人生的至乐。自德国归来后,他不靠博士帽子的装点,以"三无"(无学历、无职称、无著述)之身从从容容地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的身份登坛授学。由于学殖淹贯,融汇中西,在授课中故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而为人的高度自律与治学的严谨态度以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更使陈氏在清华园中赢得"教授的教授"之美誉。授人以钥,指人以津,使为学者经由导师的启发后,足祛为学之疑,如有拨云见日之感,此乃陈氏一贯追求的授学境界。如沐春风,如亲绛帐,是学生们的同感;而到岸舍筏,见月忽指,获鱼兔则弃筌蹄,则是不少教授们的共同体会。
邵盈午
关键词:陈寅恪教学
近体诗形式的现代意义
2002年
近体诗形式并非内容的被动载体 ,而且是一种对客观世界和主体情感的概括和升华。近体诗形式的存在价值和现代意义在于 ,这种形式仍能够涵纳巨大的思想容量并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作出富有个性的积极回应和影响 ,仍能够提供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东西并为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识所照亮 ,并通过风格将这一切勾连为一个生气灌注的有机整体而独放异彩。
邵盈午
关键词:近体诗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从南怀瑾的古文今译再论学术编辑的职能定位被引量:2
2005年
南怀瑾先生的古文今译,缺少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即以古人之心为心。故错逞私智望文生义以至“六经注我”之处,颇不乏见。从学术编辑的职能定位来看,所谓的“编辑加工整理”,即要求编辑必须行使对稿件的实然修改权,此乃学术编辑的“本职的天赋”。但修改的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使稿件“内容更完善”。由是可见,所谓编辑人员的“学者化”,并非一种预设的远期目标,而是势不容缓的现实要求。任何来自“非学者化”的编辑的“无所作为”或“力不从心”,都必将对学术图书的出版生态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邵盈午
关键词:南怀瑾古文今译学术编辑
近体诗形式的文化功能
2002年
近体诗形式的文化功能不仅在文本操作层面上有其内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上,还直接或间接地透发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和“阴阳”、“五行”、数术等文化观念。对此,必须从哲学、历史、文学、美学、语言学、文化学甚至宇宙学的角度全方位地予以立体观照,才能深刻体认近体诗形式深厚的文化内蕴和美学意义。
邵盈午
关键词:近体诗文化功能文学语言学意象阴阳观念数术
诗礼书香说范家——《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出版的当代意义被引量:10
2005年
南通范氏以诗礼书香传家,绵延十三代,克绍箕裘。这一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世界上也属罕见的现象,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世家”的基本特征与文化价值,重新评估“家学”、“师承”的重要性,乃至弥补目前教育体制与学术传承的某些不足,皆有深刻的启发性。《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的出版,固然有对昨天的认识价值,但对于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邵盈午
关键词:世家范氏出版礼书学术传承启发性
九域争传姓氏香——《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出版的当代意义被引量:1
2004年
南通范氏以诗文传家树誉 ,绵延 13代 ,厥传不绝 ,这种不惟在我国、即使在世界上也属仅见的 ,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世家现象”的根本特征与文化价值 ,重新认识“家学、师承”的重要性和真正的大师所由产生的深层根由 ,乃至重建目前的教育体制与学术运行机制 ,皆有很高的参照价值。事实将会证明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的出版 ,虽然未必能够对现代的教育体制、学术运行机制与学术评价制度的弊端提供直接的应对策略 ,但它却可以作为一种世家文化特征 ,为当代学人和现行学术体制提供一种反思、一种文化自省、一种价值理念 。
邵盈午
关键词:诗文师承自省绵延大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