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江红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小肠
  • 2篇人胎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胚胎
  • 2篇细胞
  • 1篇蛋白
  • 1篇形态学
  • 1篇人胚
  • 1篇人胚胎
  • 1篇释放激素
  • 1篇胎龄
  • 1篇黏膜
  • 1篇细胞形态
  • 1篇细胞形态学
  • 1篇小肠黏膜
  • 1篇免疫反应
  • 1篇免疫反应细胞
  • 1篇激素

机构

  • 2篇赣南医学院
  • 2篇江西医学院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宜春学院

作者

  • 3篇钟纯
  • 3篇曾慧红
  • 3篇邹江红
  • 3篇朱清仙
  • 2篇孔令平
  • 1篇张卫华

传媒

  • 2篇解剖学杂志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人胚胎小肠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2004年
目的:探索人胚胎小肠树突状细胞的发育规律。方法:应用S-100蛋白抗体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体视学方法对44例6周至38周人胚胎小肠DC的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形态结构以及数量变化等进行研究。结果:①人胎十二指肠S-100+DC于第9周出现,空肠于第10周出现,回肠于第11周出现。②人胎小肠S-100+DC主要分布于粘膜固有层,
孔令平朱清仙曾慧红钟纯邹江红
关键词:人胚胎小肠人胎树突状细胞S-100DC
胚胎小肠S-100^+树突状细胞的组织分布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观察人胚胎小肠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s)的组织分布。方法 :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人胚胎小肠DC的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形态以及数量等进行研究。结果 :( 1 )人胚胎小肠各段S 1 0 0 + DC于第 9~ 1 1w相继出现 ,主要分布于粘膜固有层 ,外形不规则 ,第 2 4w以后 ,其突起相连逐渐在固有层形成网状结构。 ( 2 )回肠集合淋巴小结S 1 0 0 + DC以滤泡间区数量最多 ,其外形相对规则。结论 :人胚胎小肠S 1 0 0 + DC主要分布于固有层 ,其数量随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而回肠集合淋巴小结S 1 0 0 + DC呈区域性分布 ,它们与固有层S 1 0 0 + DC在形状、大小和数量上有所不同。
孔令平朱清仙曾慧红钟纯邹江红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S-100蛋白小肠胚胎细胞形态学
胎龄对人小肠黏膜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免疫反应细胞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人胚胎小肠黏膜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免疫反应(GnRH-IR)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44例胎龄在第9~38周新鲜人胚胎小肠的GnRH-IR细胞的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及其形态进行观察;用体视学方法测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皮和固有层内GnRH-IR细胞的数密度。结果:GnRH-IR细胞最早出现在人胎第11周的十二指肠上皮内,12周以后开始出现在十二指肠、空肠的固有层;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的上皮和固有层内Gn-RH-IR细胞的数密度依次减小;在第21~24周以前,上皮内的GnRH-IR细胞的数密度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大,而后则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小;固有层其数密度随胎龄增加而增大,但在21~24周前增长较明显,以后增长缓慢。各段小肠上皮与固有层GnRH-IR细胞数密度比较,21周以前上皮内其数密度比固有层大,以后逐渐比固有层小。结论:人胚胎小肠内的Gn-RH-IR细胞形态多样,在人胚胎第11周开始出现,并广泛分布于小肠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其数密度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依次减少,在上皮和固有层内GnRH-IR细胞的数密度随胎龄增加而出现不同的变化。
钟纯张卫华朱清仙曾慧红邹江红
关键词:人胎小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