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
- 作品数:12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军“十五”指令性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 全血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评价被引量:18
- 2013年
- 目的评价室温新鲜全血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方法实验组为24例,新鲜全血(400 mL)置室温于<8 h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所得的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1为12例,常规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2为12例,新鲜冰冻单采血浆,血浆单采完毕分装为200 mL/袋并立即冰冻保存。3组血浆按常规制备冷沉淀,评价其质量:外观、凝血因子FⅧ及Fib的含量;血细胞残留量。结果 3组冷沉淀外观均正常;WBC含量在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1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FⅧ(81.76±34.07)IU较低,Fib(202.63±48.58)mg及Plt(7.81±5.81)×109均较高。与对照组2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FⅧ含量相当,Fib(202.63±48.58)mg较高、Plt(7.81±5.81)×109较低。结论全血来源的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冰冻血浆还可以用于冷沉淀的制备,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 易中梅王红苹李晨晨王世春王泽蓉黎儒青郭辉赵树铭
- 关键词:白膜法
- 全血放置4℃制备24h冰冻血浆的质量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24h冰冻血浆(FP24)质量及其制备程序。方法 24份(400ml/份)全血于采后<6h用无菌接驳机一分为二:1份6h内过滤去除白细胞(简称滤白),在其中设对照组[12份滤白后立即制备血浆(FFP)]、实验组1[12份滤白后置4℃过夜(18~24h)后制备血浆(Ⅰ-FP24)];另1份作为实验组2,置4℃过夜后滤白并立即制备血浆(Ⅱ-FP24)。所有血浆分别制备好后立即保存至-30℃冰箱,并于采血后d337℃解冻后做体外质量评估:观察外观、检测FⅤ、FⅦ、FⅧ及Fib,以及主要生化指标含量。结果对照组FFPFib、FⅤ、FⅦ及FⅧ依次为(2.08±0.16)g/L、(86.57±18.73)%、(91.71±25.53)%和(97.65±25.99)%,与之相比,实验组1依次下降22.6%、29.38%、32.89%和40.71%,实验组2相应下降1.9%、-2.09%、14.91%和32.86%。实验组2与对照组的FⅧ分别为(65.56±13.93)%和(97.65±25.99)%(P<0.05),实验组2与实验组1的FⅤ分别为(88.38±15.97)%和(61.14±13.76)%(P<0.05);实验组2的K+、LDH、FHb分别为(4.33±0.28)mmol/L、(145.70±26.00)mmol/L和(129.96±34.33)mg/L,较对照组和实验组1明显增高(P<0.05)。结论全血采后<6h滤白并置4℃过夜再制备的冰冻血浆,凝血因子损失较多;全血采后置4℃过夜(18~24h)后滤白并随后制备的冰冻血浆,则能很大程度地保持凝血因子的效果。
- 王甜甜王世春夏代全黄扑王泽荣林放刘凤君黎儒青郭辉赵树铭
- 关键词:凝血因子
- 全血室温放置过夜对血浆制品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全血室温放置过夜制备的24h冰冻血浆(FP24)质量。方法选取12份自愿捐献的400ml新鲜全血放置室温,将每份全血(采集6
- 易中梅王世春夏代全黄扑王泽荣王甜甜林放刘凤君黎儒青郭辉赵树铭
- 关键词:全血血浆
- 白细胞滤除对不同时间制备的血浆质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评价白细胞滤除对不同时间制备的血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4例400ml全血(4℃)采集6h内用无菌接驳机一分为二,1份6h内过滤去白再制备血浆(对照组,新鲜血浆,FP),另1份置4℃过夜(18~24h)后过滤去白再制备血浆(实验组,24h血浆,P24)。2组均于滤前滤后留取血浆标本,并立即置-30℃保存。3d后于37℃解冻后进行体外质量评估:观察外观、检测主要不稳定凝血因子(FⅤ、FⅦ、FⅧ)及Fib,以及主要生化指标含量。结果过滤处理对FP和P24均无明显影响;与滤后FP比较,滤后P24的FⅧ含量显著偏低,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生化指标中K+、LDH及FHb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除FⅧ外,白细胞滤除对FP24质量无显著影响。
- 夏代全黄扑王世春王泽荣刘凤君黎儒青郭辉赵树铭
- 关键词:白细胞滤除
- A型全血加入O型全血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被引量:4
- 2004年
- 为了研究异型输血时A型受者接受大剂量O型全血的血液流变学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还原黏度 )的变化 ,取 4℃保存 2 4小时的全血 ,于A型全血 60ml中分别加入 9、12、15、18mlO型全血 ,其量相当于 5 0公斤个体输入 60 0、80 0、10 0 0和 12 0 0ml血液 ,然后置 3 7℃孵箱 ,用摇摆器以 80次 /分钟摇动混匀。分别在 3 0分钟、2、4、8、12和 2 4小时留取标本 ,使用FASCO—系列 3 0 2 0B型全自动血流仪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表明 :不同比例混合后不同比例间的红细胞计数、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刚性指数、全血还原黏度无显著性差异 ,混合血液不同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无差异 ,其它 4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型全血与O型全血最大混合达 60∶18时 ,对混合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无影响 ,推测 5 0公斤体重伤病员 ,快速输入O型全血 12 0 0ml短期内对红细胞功能无明显的损害。
- 肖瑞卿赵树铭林武存曾杰陈英许汝福郭辉刘景汉
- 关键词:异型输血血液流变学
- 全血室温过夜制备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分析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全血室温过夜后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制剂(PC)的质量。方法对12份400 ml新鲜全血采用无菌接驳机平均分为2份,采用白膜法制备PC,1份当天制备(对照组),1份室温过夜后制备(实验组),分析该2组所制PC剂的数量和功能。结果对PC质量体外评估发现,2组Plt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均符合国家标准(≥2.0×1010个/U),对照组为(2.78±1.49)×1010个/U,实验组为(3.49±1.19)×1010个/U,实验组血小板数明显高出对照组20.3%。实验组CD62表达、乳酸产生、pH、PCO2和K+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PO2含量则低于对照组,其他检测指标在2组间无明显变化。结论全血置室温过夜有望成为手工制备PC优选模式。
- 刁荣华王泽蓉黄朴夏代全王世春王甜甜林放黎儒青郭辉赵树铭
- 关键词:浓缩血小板
- 自由进食高脂类食物后大鼠血流变等指标变化的研究
- 为了观察大鼠自由进食高脂类食物后的血流变及D-二聚体定性指标的变化趋势,选择大鼠随机分组,喂食高脂类食物,分别在10d、30d、60d、90d采静脉血抗凝,以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检测血粘度指标,免疫凝集法作D-二聚体定性...
- 史蓉华郭辉
- 文献传递
- 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对凝血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亚甲蓝(MB)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主要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以及血浆病毒灭活后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将16袋400mL全血成分分得的新鲜血浆均分为两份,分别归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MB进行病毒灭活,对照组不加MB但仍然进行病毒灭活光照过滤,检测各阶段标本凝血因子Ⅷ(FⅧ):C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FⅧ:C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病毒灭活后实验组血浆中FⅧ及Fib损失较大且含量未达制备冷沉淀的理论要求。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对血浆中FⅧ及Fib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其损耗主要来自MB光化学反应,血浆病毒灭活后不宜用于制备冷沉淀。
- 宋敏赵树铭刘凤君郭辉蒋天伦
- 关键词:病毒灭活纤维蛋白原亚甲蓝冷沉淀
- 年龄与血粘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本文主要研究全血粘度以及其各主要决定因子(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与年龄增长之间的关系。将203名查体者按年龄分为A、B、C三组。全血粘度按切变速度不同分为高、中、低切。男性的全血粘度(包括高切、中切和低切)、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女性显著性增高(P<0.01),而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没有性别差异;不考虑性别,各年龄组全血粘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纤维蛋白原显著升高(P<0.01);相反,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显著降低(P<0.05)。在男性组中,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多元回归也表明红细胞压积可以预测全血粘度的高切值。
- 张晓兵郭辉
- 关键词:血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年龄缺血性心脏病
- 全血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评价
- 易中梅王红苹李晨晨王世春王泽蓉黎儒青郭辉赵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