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海凤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2篇转移瘤
  • 2篇脊柱
  • 2篇脊柱转移
  • 2篇脊柱转移瘤
  • 2篇分辨率
  • 2篇高分辨率
  • 2篇MRI
  • 1篇性腺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造影
  • 1篇移动台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癌
  • 1篇影像科
  • 1篇早期化疗
  • 1篇早期疗效
  • 1篇造影

机构

  • 5篇淮安市第二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徐州医学院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陆海凤
  • 3篇柳勇
  • 2篇周寒松
  • 2篇马林
  • 1篇陈小宇
  • 1篇杨春生
  • 1篇马军
  • 1篇柳勇
  • 1篇陆钦
  • 1篇刘金有
  • 1篇钟井松
  • 1篇柳勇
  • 1篇董浩

传媒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320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轻中度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5年
目前,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有血液生化、影像学、肝组织活检,其中肝组织活检是"金标准",可以对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进行分级[1,2]。但是肝活检是侵入性的,难免存在样本的抽样误差。随着高速多排螺旋CT的应用,肝脏灌注成像扫描对诊断肝硬化有很高的价值。
陆钦周寒松柳勇陆海凤董浩
关键词:螺旋CT灌注成像轻中度肝组织活检肝脏灌注成像
MRI全脊柱成像技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MRI全脊柱成像技术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怀疑有脊柱转移的15例患者,进行全脊柱移床扫描,采用对接方法得到全脊柱全景图像。结果 15例全脊柱成像图中,单个椎体受累3例,2例转移在腰椎,1例在胸椎;多个椎体受累12例,其中胸腰段3例,全脊柱9例;结论全脊柱MRI成像技术可以很好的显示全部脊柱,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陆海凤刘金有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全脊柱转移瘤
3.0T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在胰腺癌早期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3.0T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胰腺癌早期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31例胰腺导管上皮腺癌患者行吉西他滨+氟尿嘧啶+顺铂方案化疗。于化疗前2周内、化疗1个月及6个月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观察肿瘤信号及ADC变化情况。化疗6个月后,按RECIST标准将31例患者分为进展组(14例)及稳定组(17例),比较2组化疗前、化疗1个月后的ADC值。于化疗前、化疗1个月后将31例患者按ADC及ΔADC(化疗前与化疗1个月的ADC差值)中位值分位高、低值组,分析ADC值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进展组化疗前后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883),稳定组化疗后ADC值较化疗前显著升高(t=4.52,P=0.000),进展组ΔADC值明显低于稳定组(t=-3.52,P=0.001)。进展组化疗前与化疗后1个月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P=0.668),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00);稳定组肿瘤大小化疗前与化疗后1、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0,P=0.336;t=0.31,P=0.764)。化疗前ADC及ΔADC高值组生存时间与低值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09;χ2=4.524,P=0.112),化疗1个月后ADC值高值组生存时间较低值组显著增加(χ2=7.618,P=0.006)。结论ADC可作为胰腺癌化疗早期疗效的评价指标,早期ADC值变化与生存率存在相关性。
陆海凤柳勇单奔马林周寒松
关键词:胰腺癌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早期疗效
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在急性卒中患者责任斑块评估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究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对急性卒中患者责任斑块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的急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选择标准的病例共计85例,排除3例由于临床资料不全者,最终纳入82例。均对其行HR-VWI扫描,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将其分为2组,其中血管狭窄程度≥30%处的斑块的患者归为责任斑块组(42例),血管狭窄程度<30%处的斑块的患者归为非责任斑块组(40例)。对2组的斑块数目及相关影像学特征(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程度、斑块强化指数、正性重构发生率、重构指数、斑块负荷)进行分析、比较。对2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及强化降脂治疗,并进行HR-VWI随访复查。结果82例患者中共有84个斑块,其中责任斑块44个,非责任斑块40个。责任斑块组中,斑块明显强化18个,轻度强化23个,无强化3个;非责任斑块组中,斑块明显强化10个,轻度强化17个,无强化13个。责任斑块组的斑块强化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P<0.05)。责任斑块组斑块处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指数、斑块负荷均大于非责任斑块组,正性重构发生率、重构指数则低于非责任斑块组(P<0.05)。药物治疗后,责任斑块组的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指数、斑块负荷均低于同组治疗前,正性重构发生率、重构指数则大于同组治疗前(P<0.05)。结论HR-VWI对急性卒中的责任斑块可进行清晰定位并准确分析斑块特征,可作为治疗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经治疗后患者的责任斑块负荷减小,斑块特征有所改善。
顾刚陶剑石海陈小宇陆海凤
关键词:急性卒中
磁共振血管成像结合CT血管造影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结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8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6例(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组36例(mRS评分>3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RA检查病变部位狭窄率,根据CTA检查进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半定量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来评估MRA结合CTA在预测中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预后不良组狭窄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ASPECTS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狭窄率、ASPECTS是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狭窄率、ASPECTS及两者联合预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45(95%CI:0.645~0.844)、0.711(95%CI:0.598~0.824),两者联合预测的AUC较高,为0.891,敏感性为87.76%,特异性为63.65%。结论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狭窄率、ASPECTS是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将基于MRA、CTA得出的狭窄率、ASPECTS两者联合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陶剑韩雷于冬洋赵正宇陆海凤柳勇杨春生
关键词:脑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脊柱高分辨率CT及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脊柱高分辨率CT及MRI成像诊断脊柱转移瘤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为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脊柱高分辨率CT及MRI成像影像学表现,比较2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MRI对脊柱转移瘤的检出率为93.0%,明显高于高分辨率CT检出率的80.6%(P<0.05);MRI对于溶骨性骨质破坏、累及附件、病理性压缩骨折及椎旁软组织受累情况的诊断均优于高分辨率CT(均P<0.05);2种检查方法对成骨性骨质破坏、混合性骨质破坏及椎管狭窄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RI、高分辨率CT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各有优势,但MRI在发现早期病变、病理性压缩性骨折、附件及软组织受累等方面较有优势。
陆海凤柳勇钟井松马林周昌冬林千早
关键词:高分辨率CTMRI转移瘤脊柱
一种影像科精准深层用CT探测装置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影像科精准深层用CT探测装置。其技术方案包括:CT主机以及设置于CT主机右侧的移动台底座,移动台底座的上侧通过支撑座固定有躺床,移动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驱动支撑座左右移动的驱动组件,...
陶剑柳勇陆海凤彭媛媛马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