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友
- 作品数:19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GLDC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经典型非酮症性高甘氨酸血症一例被引量:1
- 2021年
- 患儿男,7日龄,因“少食、少哭、少动7 d”于2020年12月就诊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以严重肌张力低下、强直-失张力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示血浆甘氨酸水平升高,脑电图示爆发抑制,头颅磁共振示胼胝体细小。经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证实该患儿GLDC基因存在c.395C>A(p.S132X)及c.2182G>A(p.G728R)复合杂合变异,诊断为经典型非酮症性高甘氨酸血症。
- 宁俊杰李胜秋陈华友李雪梅
- 关键词:肌张力低下头颅磁共振非酮症性C基因脑电图
- 新生儿后尿道瓣膜病1例报告
- 2008年
- 陈华友徐乃军
- 关键词:新生儿白蛋白剖宫产
- 急性髓系白血病儿童播散性茄病镰刀菌败血症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儿童感染茄病镰刀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方法总结2019年11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儿童播散性镰刀菌败血症的临床诊疗过程。以“播散性镰刀菌感染”为中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数据库建库至今的相关文献;以“disseminated Fusarium infection”为英文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20年1月PubMed、Google Scholar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此例为13岁女性患儿,以皮疹、发热为首发症状,具有典型镰刀菌感染的皮肤特点,经皮肤脱落物活检和血培养明确诊断为播散性镰刀菌感染,通过形态学鉴定为茄病镰刀菌。予以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等治疗后患儿痊愈。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献38篇,结合此例报道,共有133例播散性镰刀菌血流感染患者。年龄范围6月龄~75岁,其中男61例,女72例。119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119例有特异性的皮肤损伤;基础疾病主要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113例。治愈51例,死亡82例,死亡率61.7%,其中单药两性霉素B治疗死亡率69.6%(71/102)。结论播散性镰刀菌感染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逆转免疫抑制,尽快接受正确的抗真菌治疗,推荐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联合抗真菌治疗。
- 宁俊杰陈华友张铭鹰李胜秋
- 关键词:镰刀菌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
- 99例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病原学进行分析,为预防及治疗早产儿VAP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07年3月-2008年3月之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大于48...
- 陈华友
- 关键词:早产儿高危因素病原学
- 文献传递
- MUSK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1例
- 2020年
-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s,CMS)是一组因基因缺陷所致的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碍性疾病,大多数CMS源自肌肉乙酰胆碱受体缺陷,其次最常见的原因是终板发育和维持缺陷,而突触前蛋白突变、突触基膜相关蛋白突变或蛋白糖基化缺陷亦可引起CMS[1].
- 宁俊杰陈华友李雪梅
- 关键词:肌无力综合征先天性突变
- 匹多莫德对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
- 2019年
- 目的研究匹多莫德对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儿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诊断为CMV感染的57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患儿确诊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两组患儿均在确诊时(治疗前)、治疗6周左右(治疗中)、规范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检测外周血T、B细胞亚群及NK细胞。结果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总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不同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NK细胞及B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加用匹多莫德可明显提升CD8^+T淋巴细胞,可能会改善总T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数量,但对NK细胞及B淋巴细胞无明显影响。
- 陈华友官晓艳龙俞宇
- 关键词:匹多莫德巨细胞病毒NK细胞B细胞
- 四川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儿科急诊患儿病种调查
- 2017年
- 目的了解儿科急诊疾病谱特点,提高儿科急诊医师的诊疗水平及抢救成功率。方法对2016年1—12月在该院儿科急诊就诊的73 4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普通急诊患儿69 288例(94.37%),发病年龄集中在3个月~3岁,共42 352例(61.12%),普通急诊疾病前五位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40 021例(57.76%)、支气管炎9 801例(14.15%)、腹泻病4 272例(6.17%)、支气管肺炎3 750例(5.41%),胃肠炎2 932例(4.23%);重症急诊患儿4 131例(5.63%),发病年龄也集中在出生~3岁,共3 625例(87.75%),重症急诊疾病位列前5位疾病是重症肺炎1 239例(31.30%)、惊厥1 140例(27.60%)、腹泻病并中度及以上脱水650例(15.73%)、肺炎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21例(2.93%)、哮喘持续状态89例(2.15%)。结论儿科急诊疾病谱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为主,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居多,重症常继发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应引起儿科急诊医生注意。
- 陈华友官晓艳
- 关键词:儿科急诊患儿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变化与高胆红素血症后遗症的关系探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新生儿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浓度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血清NSE水平在胆红素脑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1例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测定血清NSE水平,中-重度黄疸患儿以血清NSE水平分为三组,A组为血清NSE≥36 ng/ml,共31例;B组为血清NSE<36 ng/ml,且≥18 ng/ml;C组血清NSE<18 ng/ml。结果:在视力受损、脑干诱发电位异常、语言发育落后、运动发育迟滞、NBNA评分异常、头颅MRI异常发生率方面A、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而在癫痫发作发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是新生儿胆红素性脑病的重要标志物,可作为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 陈华友
-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NBNA评分
- 一种新生儿专用腰椎穿刺针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生儿专用腰椎穿刺针,包括穿刺针本体以及套于穿刺针本体上的留置针套,所述穿刺针本体分为穿刺针前段和穿刺针后段,所述穿刺针后段直径小于穿刺针前段的直径;所述留置针套后端连接有与留置针套相通的针座,所述针...
- 龙俞宇官晓艳陈华友张铭鹰
- 柯萨奇 B1 型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脓毒症 1 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总结1例柯萨奇(coxsackie)B1型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描述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1例柯萨奇B1型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脓毒症的临床资料,并以“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感染”为检索词,检索建库至今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neonate/coxsackievirus infections”“neonatal cox sackievirus”为英文检索词,检索2010年1月—2020年12月PubMed、Google Scholar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新生儿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感染病原体宏基因组检测示柯萨奇B1型,经治疗后患儿痊愈。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该例患儿,共61例新生儿。出生后7 d内发病率为83.0%;男女比例为1.4∶1;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喂养困难、外周灌注不良、发热、肝肿大、心律失常;主要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毒性肝炎、心肌损害、肺炎、败血症、DI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脏器损伤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脑、肝、肺,未收集到肾损害相关报道;最常见的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是B组柯萨奇(CXB),CXB1~CXB5亚型均可致病,偶见CXA感染,其中CXB3和CXB5是CXB主要流行毒力血清型,各占33.3%;治愈患儿45例,死亡16例,死亡率26.2%,其中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1例,由CXB3所致10例,是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死亡原因。结论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感染病程长,临床表现不典型,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均可受累;垂直传播可能是其感染的最重要来源,疾病预后取决于血清型和器官功能障碍的数量。
- 宁俊杰陈华友李胜秋张铭鹰李雪梅
- 关键词:柯萨奇病毒新生儿脓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