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明辉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5篇动脉瘤
  • 5篇介入
  • 4篇血管
  • 4篇介入治疗
  • 3篇颅内
  • 2篇动脉狭窄
  • 2篇血管内介入
  • 2篇血管内介入治...
  • 2篇神经介入
  • 2篇椎动脉
  • 2篇内介入治疗
  • 2篇夹闭
  • 1篇动脉夹层动脉...
  • 1篇动脉瘤栓塞
  • 1篇动脉瘤性
  • 1篇动脉瘤性蛛网...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机构

  • 8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8篇李永利
  • 8篇陈明辉
  • 6篇李瑞岩
  • 6篇冯岩
  • 4篇李庆斌
  • 2篇王洪军
  • 1篇赵哲峰
  • 1篇蒋传路
  • 1篇王峰
  • 1篇袁青华
  • 1篇袁清华
  • 1篇孙旭

传媒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辅助血管内开通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一例被引量:1
2021年
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SNAIVAO)患者尽管规律服用药物治疗仍可反复发生颅内缺血事件,且侧支代偿不足者预后较差。SNAIVAO患者血管内开通治疗的优势明显,但该手术在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血管内治疗颅内闭塞动脉中可提供较高的辅助作用,并可降低术中并发症。笔者回顾性报道1例应用OCT技术辅助血管内开通治疗SNAIVAO的治疗过程及预后,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了SNAIVAO患者应用OCT辅助血管内开通术的诊治体会。
冯岩战永轩谢鹏陈明辉李永利
关键词:神经介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介入治疗和开颅夹闭术后脑脊液中S100B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患者行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治疗后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检测脑脊液中S100B表达差异,并探索S100B是否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预测因子。方法 5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腰椎穿刺术各取5份脑脊液样本,使用ECLIA进行检测。结果接受开颅夹闭术的患者每日S100B的浓度在某种程度具有高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的趋势,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使用单变量分析提示不同时间点的脑脊液S100B浓度及平均脑脊液S100B浓度能够预测到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风险(P<0.05),通过使用ROC曲线及多元变量分析提示不同时间点的脑脊液S100B浓度及平均脑脊液S100B浓度不能预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结论脑脊液中S100B能够作为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风险的预测因子,但不能独立地预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李瑞岩李庆斌袁清华陈明辉冯岩李永利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100B开颅夹闭术介入治疗脑血管痉挛
血管内介入治疗35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被引量:2
2013年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由于其位置深在,紧邻脑干、脑神经,基底动脉本身具有许多穿通动脉等重要结构,其开颅手术风险及难度极大,近几年随着神经介入的发展,基底动脉顶端的动脉瘤介入治疗已成首选。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35例,现报告如下。
王曙辰李瑞岩陈明辉李庆斌冯岩袁青华李永利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顶端血管内技术穿通动脉神经介入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共103处狭窄,其中基底动脉狭窄29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23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48处。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通过临床症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手术成功101例,植入支架101枚,平均动脉狭窄程度从术前的82.84%±8.14%降为术后的10.61%±5.09%;手术失败2例(支架无法到位1例,刺破动脉1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28例,好转51例,无明显变化19例,因并发症加重5例。67例DSA随访6~14个月,出现再狭窄27例,其中再狭窄率<50%21例,再狭窄率≥50%6例。临床随访12个月,新发TIA 4例,小面积脑梗死4例,少量脑室出血1例。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手段。
王鹏宇郑自立冯岩王洪军李庆斌陈明辉王峰张严公李永利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
MTHF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脑膜瘤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脑膜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第一、三病房接受手术治疗的脑膜瘤患者317例(实验组)及320例非脑膜瘤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多态性片段长度(PCR-RFLP)检测和比较两组MTHFR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677T、A1298C)各种基因型(CC、CT、TT)的分布情况及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两组MTHFR的C677T中CC基因型的频率和TT基因型的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C:OR=2.012,95%CI=1.460-2.772;TT:OR=0.399,95%CI=0.254-0.628,P<0.05),实验组MTHFR的(0.450)C677T中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320)(OR=0.529,95%CI=0.420-0.666,P<0.05)。两组A1298C的等位基因分布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MTHFR基因的C677T中TT等位基因提示潜在的易患脑膜瘤的风险,而CC等位基因会降低中国北方人群患脑膜瘤的风险。
陈明辉李瑞岩冯岩蒿忠飞赵哲峰孙旭李永利
关键词: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脑膜瘤多态性
颅内动脉瘤合并脑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效果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脑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我院发病情况及个体综合介入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针对9例颅内动脉瘤合并脑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8例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及脑动脉狭窄;1例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择期行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结合影像学及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9例入组患者均成功完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期间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有1例血管内再狭窄;2例患者瘤颈处复发。1例动脉瘤夹闭术后择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患者,术后常规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随访期间无颅内出血倾向。其余病例责任血管血流顺畅,支架位置无明显改变,病变血管管径正常;病变血管的分支血管无明显异常、闭塞或狭窄等;动脉瘤瘤体、瘤颈处均无造影剂进入。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伴发脑动脉狭窄的患者,通过仔细的术前评估以及个体化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谢鹏李瑞岩冯岩王洪军李庆斌陈明辉蒿忠飞李永利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狭窄动脉瘤栓塞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30个夹层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单纯弹簧圈栓塞,1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单支架置入,9例载瘤动脉闭塞.结果 术后对30例中的22例进行随访脑血管造影,随访时间为1~8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17例完全栓塞患者无复发;近完全栓塞3例中2例动脉瘤稍增大,部分栓塞2例动脉瘤复发,这4例患者均行二次手术,其中3例行支架置入,1例行动脉瘤栓塞.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陈明辉李瑞岩李永利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复合手术室在颈动脉动脉瘤手术夹闭中的应用
陈明辉李瑞岩李永利蒋传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