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东

作品数:202 被引量:717H指数:14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2篇期刊文章
  • 5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6篇医药卫生
  • 7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9篇前列腺
  • 36篇前列腺癌
  • 36篇腺癌
  • 30篇基因
  • 25篇血清
  • 25篇细胞
  • 24篇荧光
  • 23篇肿瘤
  • 20篇酶链反应
  • 20篇聚合酶
  • 20篇聚合酶链反应
  • 18篇合酶
  • 18篇肝炎
  • 17篇乙型
  • 16篇乙型肝炎
  • 14篇前列腺肿瘤
  • 14篇腺肿瘤
  • 13篇教学
  • 11篇蛋白
  • 11篇MRNA

机构

  • 180篇温州医学院附...
  • 37篇温州医学院
  • 4篇温州市第二人...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温州市疾病预...
  • 2篇解放军第一一...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丽水市中心医...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202篇陈晓东
  • 97篇陶志华
  • 39篇林向阳
  • 29篇陈占国
  • 25篇李澄棣
  • 22篇王忠永
  • 19篇杨建荣
  • 19篇王明山
  • 19篇袁谦
  • 18篇翁志梁
  • 17篇周武
  • 16篇李小龙
  • 15篇石亮
  • 14篇陆永绥
  • 13篇胡元平
  • 12篇温秀姝
  • 12篇毛晓露
  • 11篇朱燕英
  • 11篇张文辉
  • 10篇林晓梅

传媒

  • 20篇临床检验杂志
  • 14篇温州医学院学...
  • 13篇检验医学教育
  • 1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0篇2007年浙...
  • 10篇2004年浙...
  • 9篇中国实验诊断...
  • 6篇浙江检验医学
  • 6篇2006年浙...
  • 5篇浙江医学
  • 5篇医学检验教育
  • 5篇2007年浙...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4篇2006年浙...
  • 3篇中国卫生检验...
  • 3篇江西医学检验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宁夏医学杂志
  • 3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13篇2008
  • 27篇2007
  • 35篇2006
  • 18篇2005
  • 32篇2004
  • 12篇2003
  • 15篇2002
  • 9篇2001
  • 7篇2000
  • 9篇1999
  • 4篇1998
  • 5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89
2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因不明性肝炎患者血清中TTV DNA的检出及其临床意义
2001年
目的 :研究原因不明性肝炎患者输血传播性病毒 (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感染的检出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TTVORF1 保守区设计引物 ,建立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 PCR) ,检测 5 0例原因不明性肝炎、40例健康人与 3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中TTVDNA ,比较TTVDNA阳性的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5 0例原因不明性肝炎中 16例TTVDNA呈阳性 (占 32 % ) ,比健康人群 (2 40 ,5 % )与乙肝病毒携带者 (2 30 ,6 .7% )血清中TTVDNA检出率高 (P <0 .0 5 ) ,16例TTVDNA阳性患者中以慢性肝炎占多数 (12 16 ,75 .5 % ) ,临床表现为反复、持续ALT异常。结论 :TTV在原因不明性肝炎中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其可能是本地区原因不明性肝炎的致病因子。
潘发愤陶志华陈晓东王忠永周祖木丁建光卢明芹王震龙
关键词:TT病毒巢式聚合酶链反应DNA病毒性肝炎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尿中游离轻链及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01年
张文辉严建新陈晓东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游离轻链ELISA双抗体夹心法
HBV相关性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sFas水平的探讨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变化与乙肝后相关性肝硬化、肝癌的关系。方法 :对 2 0例肝炎、2 8例HBV相关性肝硬化及 2 0例肝癌患者血清sFas、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进行检测 ,同时对其中 43例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进行HBV DNA的定量检测。结果 :HBV相关性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sFas水平明显升高 ,与正常对照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并且其结果与肝纤维化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而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HBV DNA复制程度无显著关系。结论 :乙肝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进程可能与血清sFas水平密切相关 。
林向阳吴娅娅陶志华陈晓东沈关心吴健民
关键词:血清SFAS肝硬化患者肝癌患者HBV-DNA肝纤维化指标血清可溶性FAS
ACE基因多态性和血脂等指标与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
2003年
目的探讨脑梗塞的危险因素:血管紧张素1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血脂、高血压等与另一危险因素: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26例脑梗塞患者的ACE基因型,同时检测其血脂。载脂蛋白、血压及颈动脉硬化状况,并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引起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组与非颈动脉硬化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的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P均<0.05),而两组的ACE基因多态性、性别、血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是引起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高胆固醇是引起颈动脉硬化导致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脑梗塞的其它危险因素:ACE基因多态性、高血压等并不通过引起颈动脉硬化来影响脑梗塞的发生。
周武陶志华陈晓东张旭
关键词:ACE基因多态性血脂脑梗塞颈动脉硬化
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被引量:2
2003年
实验诊断学是医学基础过渡到临床专业课的桥梁课,由于教材内容比较传统、相对滞后,而实验项目繁多,涉及面广,学生难以记忆,教学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做了大胆改革。首先安排了二节"总论"介绍概况,再把所有内容归纳成10个专题进行讲解。同时自编实验指导,安排5次相应的实验。改革后的实验诊断学理顺了与其他诊断课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更容易操作,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较少的课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陈晓东王忠永陆永绥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材内容
肾脏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其亚类比值的观察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进一步了解IgG亚类及与IgM比值在肾脏病患者血清中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BackmanARRAY 36 0型速率散射比浊仪 ,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及慢性肾炎患者血清IgG1 、IgG2 、IgG3 、IgG4、IgG、IgA、IgM、C3 、C4、IgG IgM比值、IgG1 IgM比值和IgA IgM比值。结果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IgG1 、IgG2 、IgG3 、IgG4、IgG及C3 、C4、IgG IgM、IgG1 IgM比值均显著降低 ,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IgG2 、C3 、IgA IgM比值均降低 ,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只有IgG2 降低 ,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IgG IgM比值、IgG1 IgM比值对肾病综合征特别是拒绝肾活检患者 ,IgA IgM比值和C3 对急性肾炎患者以及IgG2 的测定对慢性肾炎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张文辉潘继豹陈晓东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肾炎IGG亚类免疫球蛋白
狼疮样抗凝物质对肺血栓栓塞的影响
狼疮样抗凝物质(LA)由于抑制磷脂的生物学特性,在体外产生抗凝效应,而在体内可抑制抗凝血过程,促进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PTE)大部分来自下肢深部静脉、盆腔静脉和右心腔附壁血栓脱落引起。有研究表明,遗传性和获得性抗凝蛋白...
王明山王霄霞徐斐陈晓东陶志华
文献传递
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前列腺癌抗原3基因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联合检测的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 评价外周血前列腺癌抗原3基因(prostate cancer antigen3,PCA3mRN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mRNA)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PCa)及对其微转移诊断的价值。方法用双重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dFQ—RT)-PCR对49例PCa和71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外周血PCA3mRNA和PSAmRNA进行定量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在PCa诊断和微转移监测中的价值。结果PCa组外周血PCA3mRNA含量明显高于BPH组[2362(〈30—7421)拷贝/ml比〈30拷贝/ml,Z=-6.66,P〈0.01],而PSAmRNA含量也明显高于BPH组[3425(908—36639)拷贝/ml比〈200拷贝/ml,Z=-6.40,P〈0.01];PCa组外周血PCA3mRNA和PSAmRNA的阳性率随临床分期增高而增加[B期:均为30.0%(3/10),C期:60.0%(9/15)和86.7%(13/15),D期:91.7%(22/24)和91.7%(22/24);X^2分别为13.534和16.451,P均〈0.01],同时也随Gleason评分增高而增加[2—4分:20.0%(1/5)和40.0%(2/5);5~7分:66.7%(12/18)和72.2%(13/18);8~10分:84.6%(22/26)和92.3%(24/26)x^2分别为8.895和8.015,P均〈0.05];ROC曲线显示,当PCA3mRNA和PSAmRNA临界值分别为846拷贝/ml和280拷贝/ml时,诊断PCa敏感度分别为69.4%(34/49)和81.7%(40/49),特异度分别为90.1%(64/71)和77.5%(55/71);而联合检测时其敏感度可增至85.7%(42/49),但特异度下降为76.1%(54/71)。PCA3mRNA诊断PCa微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20/22)和84.7%(11/13)。结论外周血PCA3mRNA和PSAmRNA检测是PCa诊断的良好指标,而联合检测可弥补PCA3mRNA敏感度低和PSAmRNA特异度低的不足,而更有利于PCa诊断;PCA3mRNA可能为PCa微转移诊断的良好指标。
林晓梅许刚吴伟陈伟陶志华翁志梁陈凤萍吴秀玲陈晓东李澄棣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肿瘤转移抗原肿瘤前列腺特异抗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瘦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为探讨瘦素 (Leptin)在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发病中的作用及二甲双胍对PCOS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5例PCOS患者服二甲双胍前及服二甲双胍 8~ 12周后 ,用放免法测定其血清瘦素 (Leptin)、空腹胰岛素 (IN)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黄体生成素 (LH)、卵泡刺激素 (FSH)和睾酮 (T)及用己糖激酶方法测定空腹血糖 ;并取 2 5例排卵正常、无怀孕妇女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前PCOS组血糖、Leptin、IN、T、LH、FSH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5 ) ,且Leptin与IN呈正相关 (r=0 84 2 6 ,P <0 0 5 ) ;治疗后除血糖无显著性下降外 ,Leptin、IN、T、LH水平均明显下降 (P <0 0 0 5 ) ,FSH也有所下降 (P <0 0 5 )。结论 瘦素在PCOS患者中异常升高 ,并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瘦素可反映二甲双胍治疗PCOS的疗效。
丁鸿燕许锴赵军招陈晓东
关键词:瘦素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二甲双胍
两种快速检测方法在胎膜早破诊断中的意义比较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评价免疫层析法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1,IGFBP-1)及胶体金法测定HCG对胎膜早破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免疫层析法和胶体金法分别检测阴道液体中的IGFBP-1及HCG。以正常妊娠妇女(30人)为胎膜早破阴性对照;以另一组(30例)孕周在18—37周之间,经确诊为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的孕妇作为阳性对照。两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比较采用校正x^2检验。结果HCG胶体金法灵敏度为80%,特异性为73%,诊断符合率为76.7%;IGFBP-1免疫层析法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7%,诊断符合率为98.3%。两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63,P〈0.05)。结论阴道流出液中IGFBP-1的免疫层析法对胎膜早破的检测优于HCG胶体金法。
戴美杰李小龙陈晓东张鸿翔
关键词:胎膜早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胶体金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