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慧峰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凝血
  • 2篇普通干扰素
  • 2篇疗效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丙型
  • 2篇慢性丙型肝炎
  • 2篇聚乙二醇
  • 2篇聚乙二醇干扰...
  • 2篇干扰素
  • 2篇肝炎
  • 2篇丙型
  • 2篇丙型肝炎
  • 1篇蛋白
  • 1篇血功能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变化
  • 1篇血液
  • 1篇血液凝固
  • 1篇样癌
  • 1篇预后

机构

  • 4篇上海市公共卫...
  • 2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7篇陶慧峰
  • 3篇王介非
  • 3篇陈楠
  • 3篇肖宏
  • 2篇朱慧
  • 2篇屈莉红
  • 2篇张宇一
  • 2篇张宇一
  • 2篇陈楠
  • 1篇肖宏
  • 1篇钱志平
  • 1篇李锋

传媒

  • 4篇肝脏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2
  • 4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乌司他丁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入选当天开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所有患者均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和7天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第7天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均有增高,PT、APTT均缩短,D-D下降,其中治疗后第7天上述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DIC和MODS的发生。
朱慧屈莉红陈楠陶慧峰王介非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乌司他丁凝血功能
细胞角蛋白及波形蛋白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CK)及波形蛋白(Vimentin)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PSC)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39例疑似PSC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30名健康人肺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与正常肺组织中CK及Vimentin表达水平。以术后病理诊断为PSC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CK及Vimentin诊断PSC的灵敏度、特异性、曲线下面积(AUC)和95%置信区间(95%CI)。对所有PSC患者随访3年,观察PSC患者3年存活率,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39例疑似PSC患者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132例,7例为小细胞肺癌。研究组CK及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68%和97.84%,对照组CK及Vimentin无阳性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显示,CK诊断PSC的灵敏度、特异性、AUC和95%CI分别为0.985、0.904、0.952和0.899~1.000,Vimentin诊断PSC的灵敏度、特异性、AUC和95%CI分别为1.000、0.919、0.959和0.908~1.000。132例PSC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81.06%和56.06%。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远处转移、CK和Vimentin阳性表达是影响患者3年生存率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CK和Vimentin在PSC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陶慧峰吴庆国张晓林潘磊李锋
关键词: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预后
外源性磷酸肌酸钠对轻微肝性脑病的疗效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钠对轻微肝性脑病患者数字连接试验、简易智能量表及血氨的治疗效果。方法 61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磷酸肌酸钠,二者分别于第3天、第7天观察数字连接试验、简易智能量表及血氨。结果治疗第3天治疗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7天未见差异。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钠治疗能改善轻微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试验指标,对于预防其发展为肝性脑病有重要意义。
朱慧陶慧峰屈莉红张宇一王介非
关键词:肝性脑病磷酸肌酸钠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其疗效较好,超过60%的患者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对于曾接受过以IFN为基础抗病毒治疗失败的CHC患者,则需探索有效的治疗途径。
肖宏陶慧峰陈楠张宇一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分析普通干扰素持续病毒学应答标准治疗方案
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变化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血小板计数(BPC)的变化与Child-Pugh分级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9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按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46例、C级29例,分为出血组(42例)、非出血组(48例).均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血常规,比较各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随Child-Pugh分级的增加患者PT显著延长,凝血因子Ⅱ、Ⅴ、Ⅶ、Ⅹ、BPC逐渐降低,t-PA、D-d逐渐升高.PT、凝血因子Ⅱ、Ⅶ、BPC在Child-Pugh A、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hild-Pugh B、C组凝血因子Ⅴ、Ⅹ显著高与Child-Pugh A组.出血组PT、BPC 与未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Child B、C级肝硬化患者出血率显著高与A级,而C级病死率最高,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异常及纤溶亢进,且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PT、BPC、Child-Pugh分级可作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肖宏陈楠张宇一陶慧峰
关键词: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慢性丙肝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PEG-IFN再治疗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丙型肝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8年31例在我院门诊或住院部经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的丙型肝炎患者,均改用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的资料,记录他们...
肖宏陶慧峰陈楠张宇一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慢性丙型肝炎
文献传递
微量肝素治疗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合并DIC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微量肝素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合并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21例确诊为AFLP合并DIC患者按是否运用微量肝素分为两组,微量肝素组13例,对照组8例。微量肝素组每天普通肝素用量为12~25mg,经微泵持续静脉输入,两组其他治疗原则相同,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D-D二聚体(D-Diner),并计算DIC评分,观察两组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及DIC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微量肝素组治疗后DIC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41),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21)。结论微量肝素治疗有利于终止AFLP合并DIC的病理进程,改善器官血流灌注。
陈楠王介非肖宏钱志平陶慧峰
关键词:妊娠期急性脂肪肝DIC肝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