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丽娟

作品数:9 被引量:20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血性
  • 4篇缺血
  • 4篇卒中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乙酰化
  • 2篇乙酰化酶
  • 2篇去乙酰化
  • 2篇去乙酰化酶
  • 2篇缺血性卒中
  • 2篇组蛋白
  • 2篇组蛋白去乙酰...
  • 2篇组蛋白去乙酰...
  • 2篇窦血栓形成
  • 2篇酰化
  • 2篇脑静脉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脑血管病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徐运
  • 9篇韩丽娟
  • 4篇李敬伟
  • 2篇黄嵘
  • 1篇叶丹
  • 1篇李政
  • 1篇陈燕婷
  • 1篇李杰
  • 1篇王翀
  • 1篇金佳丽
  • 1篇陈志斌
  • 1篇张馨
  • 1篇张沈阳
  • 1篇邱树卫
  • 1篇刘丽萍

传媒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自发性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致双侧缺血性脑卒中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 分析自发性双侧颈内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i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sbICA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报道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治的1例自发性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致双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完善患者颅颈高分辨磁共振以及脑血管造影术证实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导致管腔重度狭窄,并造成双侧缺血性脑卒中;予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结论 自发性双侧颈内动脉夹层好发于中青年人,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对选择性患者,急性期也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通常预后良好。
韩丽娟邱树卫徐运李敬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进修医师培训中的应用探索
2024年
目的 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进修医师培训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脑血管介入培训的进修医师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即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交叉的培训模式进行教学。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进修医师满意度及其在培训前后介入诊疗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55名进修医师,年龄32~50岁,其中男性51名(92.73%)。89.09%的进修医师对多元化教学模式非常满意;分别有83.64%和85.45%的进修医师认为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经过多元化教学模式培训后,能够独立完成颅外支架置入治疗的进修医师显著增加(41.82%vs. 12.73%,P=0.002)。结论 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进修医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
韩丽娟张曦陈志斌金佳丽王翀徐运李敬伟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
小胶质细胞介导缺血性卒中后炎症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在维持脑组织局部微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介导缺血性卒中后炎症反应的主要细胞,过度激活会加重脑组织炎症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是潜在的卒中治疗手段。然而小胶质细胞亦可发挥脑保护作用,抑制不当会干扰其保护作用。本文对其在缺血性卒中后的损伤和保护作用进行综述,阐明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是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
韩丽娟徐运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活化脑保护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处理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声明被引量:197
2011年
背景本指南旨在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进行概述,并提供其诊断、处理和治疗的推荐意见,目标读者为涉及CVT患者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生和其他医疗工作者。方法和结果作为不同专业领域的代表,专家小组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任命。专家小组回顾了相关文献,重点为1966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报道,并使用AHA证据水平分级方案对证据进行评定并制定推荐意见。本指南经专家小组认可后,由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进行同行评议并批准。结论本指南为CVT的诊断、处理和复发的预防提供了循证推荐,同时还提供了妊娠期妇女和儿童CVT评估和处理的推荐意见,对临床并发症(痫性发作、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恶化)的处理进行了总结,并描述了CVT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流程图。
Gustavo SaposnikFemando BarinagarrementeriaRobert D. BrownCheryl D. BushnellBrett CucchiaraMary CushmanGabrielle deVeberJose M. FerroFong Y. Tsai张沈阳韩丽娟叶丹徐运
关键词: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卒中抗凝药
引导以脑血管病专科为择业方向的美国医学教育探索的启示被引量:1
2022年
脑血管病专科医师短缺是全球多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医学生对神经科畏惧以及脑血管病专科培训建设不足是导致脑血管病专科医师短缺的重要原因。为了满足社会及脑血管病患者对医师的需求,鼓励更多医师选择从事脑血管病专业,美国医学教育从长程课程优化、师资培养以及脑血管病亚专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本文对此进行总结和探讨,为我国脑血管病相关医学教育发展提供经验。
韩丽娟张馨黄嵘李敬伟徐运
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持续窦内溶栓治疗严重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系列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EMT)联合静脉窦内持续溶栓治疗严重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EMT联合窦内持续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连续5例严重出血性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患者平均年龄39岁(范围19~65岁);男性2例,女性3例;3例有明确发病危险因素。4例患者有2个以上静脉窦受累,共10支CVST受累血管,受累静脉窦血栓负荷大、病灶体积大,临床表现重。EMT前平均肝素抗凝治疗时间为2.3 d(范围0.5~7 d),窦内溶栓平均持续时间为64 h(范围30~95 h)。治疗后8支血管再通,其中1支完全再通,7支部分再通。实现血管再通的4例患者长期临床转归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个月时0~2分,1年时0~1分)。1例患者未能实现血管再通,并因颅内高压行去骨瓣减压术,1年后遗留偏身瘫痪。5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EMT联合持续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严重出血性CVST患者的潜在治疗手段。
韩丽娟鲁启璇徐运李敬伟刘丽萍
关键词:血栓切除术血栓溶解疗法抗凝药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缺血性卒中中的神经保护机制被引量:1
2010年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催化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去乙酰化,对染色质重构和基因转录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转录异常与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临床前研究提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ges inhibitor,HDACI)作用于缺血性卒中的多个病理生理学过程,不仅可减轻神经元损伤,缩小脑梗死体积,而且还能促进缺血后神经元可塑性和功能恢复.文章主要综述HDACI在缺血性卒中中的神经保护机制.
韩丽娟徐运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卒中神经保护药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被引量:1
2013年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是Ⅱb类HDAC,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其作用底物主要包括α-微管蛋白、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90(HSP90)及皮层肌动蛋白,并可与泛素连接。HDAC6能够介导胞内错误折叠蛋白形成聚集体,激活自噬系统。研究证实,HDAC6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但作用不一。本文就HDAC6在几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主要作用进行综述。
李杰韩丽娟徐运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Α-微管蛋白皮层肌动蛋白分子伴侣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7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7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1.06±12.84)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癫痫、意识障碍、头痛及视物模糊,癫痫持续状态少见。绝大多数患者发病时血压增高。子痫/子痫前期、产褥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使用、系统性红斑狼疮、输血反应和肾病综合征是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常见发病诱因。白质病变以顶叶、枕叶为主,其次为额叶及颞叶,小部分病变累及基底节、小脑及脑干。病灶信号提示血管源性水肿,强化少见。患者总体预后良好,在1周内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有明显改善,大部分病灶可明显吸收。共随访14例患者,最长随访时间为发病后39个月,无再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无癫痫发作。结论多种疾病可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有影像学特征。及时治疗可获得较好预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长期癫痫概率小。
韩丽娟李政黄嵘徐运陈燕婷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输血癫痫发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