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丽梅

作品数:1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病理
  • 6篇肿瘤
  • 6篇细胞
  • 5篇临床病理
  • 5篇免疫
  • 4篇临床病理分析
  • 4篇淋巴
  • 4篇免疫组化
  • 4篇病理分析
  • 3篇预后
  • 3篇细胞癌
  • 3篇淋巴瘤
  • 3篇病理检查
  • 2篇蛋白
  • 2篇黏液
  • 2篇细胞肺癌
  • 2篇小细胞
  • 2篇小细胞肺癌
  • 2篇鳞状
  • 2篇鳞状细胞

机构

  • 15篇自贡市第三人...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丰都县人民医...

作者

  • 15篇马丽梅
  • 9篇曾林华
  • 3篇朱毅
  • 2篇唐正琪
  • 2篇张潜英
  • 1篇岳显
  • 1篇陈鸿雁
  • 1篇郝成罗
  • 1篇曾劲
  • 1篇吴勇
  • 1篇龚学辉

传媒

  • 5篇泸州医学院学...
  • 3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中外医疗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黏液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6例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鉴别诊断进行分析讨论。结果:6例乳腺黏液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5.2岁,其中4例为单纯型黏液癌,2例为混合型黏液癌。免疫表型具有激素受体高表达,HER-2、C-erbB-2低表达的特点,Ki-67阳性指数为1%~50%。结论:乳腺黏液癌发病年龄较大,肿瘤生长缓慢,发生转移者少,预后好,单纯型黏液癌预后明显较混合型黏液癌好。激素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预后好。
马丽梅曾林华
关键词:乳腺肿瘤黏液癌免疫组化预后
耳后巨大外毛根鞘癌1例被引量:3
2020年
1病例报告患者,男,65岁。发现右耳后包块5年,溃烂伴疼痛3个月,2018年12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5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耳后皮肤约豌豆大小包块,无自觉症状,未予重视及治疗。包块逐渐长大,自行搔抓后偶有溃烂。给予草药外敷好转。近3个月包块长大明显,搔抓后出现溃烂伴疼痛,不能自愈,故来我院就诊。否认个人和家族中肿瘤病史。体检:体型消瘦,一般状况可,精神状况好,未触及浅表淋巴结增大,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张潜英马丽梅唐正琪
关键词:外毛根鞘癌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
12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收集12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2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40.2(29-70)岁,多发生于胸腔、腹腔,其中1例为恶性SFT。镜下肿瘤细胞多为梭形细胞,少细胞区和多细胞区相间,两者间隔以瘢痕样透明变性粗胶原纤,可见分枝状的血管外皮瘤样区。免疫表型:梭形细胞Vimentin、CD34和CD99弥漫强阳性,不同程度表达Bcl-2、SMA、EMA、Desmin、S-100。结论:SFT属于中间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可复发或转移。少数SFT虽然具有实体富于细胞纤维肉瘤样模式,但其生物学行为仍然相对良性。一些组织学良性的SFT在术后10年也可复发和转移,"去分化SFT"预后差。
马丽梅曾林华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免疫组化预后
白细胞介素-8沉默对喉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沉默对喉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IL-8小干扰RNA(siRNA)和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转染至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作为实验组和NC组仅转染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的细胞作为,未做处理的细胞作为空白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L-8、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cleaved caspase 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 AX)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实验组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中IL-8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NC组和空白组细胞,OD值明显低于NC组和空白组细胞(P<0.01)。实验组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和NC组细胞(P<0.01)。实验组Hep-2细胞中p-AKT和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和NC组细胞,而促凋亡蛋白B AX和cleaved caspase 3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和NC组细胞(P<0.05)。3组Hep-2细胞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8可通过对磷酸肌醇3-激酶(PI3K)/AKT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抑制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促进其凋亡,为喉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及可能的治疗策略。
张潜英唐正琪郝成罗岳显马丽梅陈鸿雁
关键词:IL-8AKT凋亡喉鳞状细胞癌
脾脏错构瘤1例
2005年
马丽梅曾林华朱毅
关键词:脾脏错构瘤病理检查淋巴细胞病理诊断
脾淀粉样变并自发性破裂出血1例被引量:2
2003年
曾林华马丽梅
关键词:自发性破裂出血病理诊断脾破裂
食管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2003年
马丽梅曾林华朱毅
关键词:病理检查
PTHrP、MCT1信号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衰老的调节机制研究
2019年
目的研究探讨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单羧酸转运泵家族1(MCT1)信号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衰老的调节机制。方法将2014年5月-2018年5月在该医院培养的80孔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分为A、B、C、D共4组,每组20孔。其中A组细胞中加入PTHrP信号通路抑制剂、B组细胞加入MCT1信号通路抑制剂、C组细胞加入PTHrP信号通路激活剂、D组细胞加入等量的PBS培养液,4组细胞经联系72 h培养。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β-Gal)观察4组细胞的衰老程度。对4组细胞进行PCR扩增,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THrP mRNA、MCT1mRNA的表达量。并对各组细胞中pHi染色小体的和细胞外乳酸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并采用Pearson检验对各指标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4组细胞间β-Gal染色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B组阳性率(13.98±2.53)%、(14.23±3.21)%均高于D组(10.09±2.98)%,C组阳性率(8.29±2.10)%则低于D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组细胞的PTHrP mRNA、MCT1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B组PTHrP mRNA、MCT1 mRNA表达量[(7.09±1.53)、(5.29±1.22);(7.26±1.61)、(4.98±1.17)]低于D组[(9.13±1.98)、(7.19±1.68)],而C组表达率[(12.32±2.09)、(9.57±1.98)]则高于D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4组细胞的p Hi染色小体的和细胞外乳酸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组、B组pHi染色小体水平高于D组,C组则低于D组,A组、B组细胞外乳酸水平低于D组,C组则高于D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各组细胞的β-Gal染色阳性率(即衰老程度)与PTHrP mRNA、MCT1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性,与pHi染色小体水平呈正相关性,与细胞外乳酸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PTHrP、MCT1信号通路状态可以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衰老起到调节作用,PTHrP、MCT1间相互影响,共同调节肺癌细胞的乳酸转
贺黎升马丽梅罗金风段艳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衰老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
阑尾原发Burkitt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阑尾原发Burkitt淋巴瘤(B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EB病毒(EBER)原位杂交方法研究1例发生在阑尾的Burkitt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阑尾Burkitt淋巴瘤(BL)形态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一致性增生的中等大小细胞浸润,部分瘤细胞周围空晕伴有星空现象。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LCA,CD20及CD10均为阳性,Ki-67大于80%阳性,CD99,CD3p,Mpo阴性,原位杂交EBER阴性。结论:原发于阑尾Burkitt淋巴瘤(BL)非常罕见,属高度侵袭性。应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鉴别,需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为临床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曾林华马丽梅
关键词:阑尾肿瘤BURKITT淋巴瘤免疫组化
原发性阑尾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阑尾原发性黏液腺癌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1例发生在阑尾的黏液腺癌转移至子宫、双侧附件及大网膜患者的病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阑尾黏液腺癌形态学上表现为分化好的黏液上皮性病灶,上皮细胞立方或柱状,胞浆透亮,核位于基底部,核分裂象罕见,腺腔充满胶冻样黏液。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low MW),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C-erbB-2均为阳性,ki-67肿瘤细胞约70%阳性,CK7、S-100、Vimentin、CgA、Syn阴性。结论原发性阑尾黏液腺癌十分少见,至晚期广泛转移及双侧卵巢受累时,确定原发诊断较困难,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方可确诊。
马丽梅曾林华
关键词:阑尾肿瘤黏液腺癌原发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