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毅
- 作品数:12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试论明代的宦官琴人被引量:1
- 2019年
- 明代宦官琴人是帝王有意培养的御用琴人,始见于宣德至正统年间,在天顺时期已初具规模,并日益群体化。宦官琴人的群体化是英宗皇帝雅好琴乐的结果,主要通过屡次命多名资质优异的宦官共同学琴而实现。因明代中后期的大多数帝王亦嗜琴,宦官奉命学琴遂成为培养御用琴人的传统,一直延续至明末。自宦官学琴伊始,便师承"浙操徐门",至嘉靖中叶,他们更以"徐门正传"自居,有着恪守师法、明辨门户的琴学观念,故可将宣德至嘉靖年间的宦官琴人视为浙派古琴的支系。万历以降,宦官琴人摒除门户之见,不再唯"浙操徐门"是尊,开始深入民间,积极寻师访友,且不拘一家之法,转益多师,其琴学观念向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转变。
- 马君毅
- 关键词:明代古琴
- 宋蜀刻本《孙可之文集》三题被引量:1
- 2014年
- 依据可靠资料,经过缜密考证,对清初现身的宋蜀刻本《孙可之文集》的源出、刊刻时间、两部传世刻本的差异上获得三点新见:一是宋蜀刻本《孙可之文集》源于作者孙樵的自编本,二是宋蜀刻本《孙可之文集》成于光宗绍熙年间,三是宋蜀刻本《孙可之文集》传世的二部是初印与后印关系。
- 赵望秦马君毅
- 文学史教科书中的《左传》书写及其文学经典化——以民国时期为例
- 2018年
- 民国时期,不同文学史教科书中的《左传》书写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对《左传》性质、作者及其成书的书写上,它们观点各异甚至相互抵牾。一方面,它们对《左传》性质的书写,勾勒出民国时期文学观念的演进轨迹;另一方面,它们对《左传》作者及其成书的书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与现代学术范式的确立对《左传》研究的激活与促进,也生动还原了民国时期文学研究的"学术景观";此外,教科书作为传播、普及知识的重要工具,它们对《左传》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的正面书写,是20世纪《左传》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使《左传》位列中国文学经典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心。
- 马君毅
- 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教科书
- 唐代诗人笔下的司马相如形象初探——以咏史怀古诗为探讨中心被引量:1
- 2014年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叙了西汉武帝时期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成为后代文人了解司马相如其人其事的重要历史文献。通过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阅读与接受,历代文人感发赋诗,创作了大量吟咏司马相如的咏史诗。文章以唐代诗人咏司马相如诗为切入点,试图勾勒出有唐一代诗人对司马相如事迹的接受与认识。
- 马君毅
- 关键词:唐代诗人咏史诗《史记》司马相如
- 清代诗人笔下的司马相如形象初探——以咏史怀古诗为探讨中心
- 2015年
-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仅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自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的史事以来,历代诗人在阅读《史记》后感慨赋诗,咏史事以抒己情,产生了大量的描写司马相如的专题性咏史诗,其中清代诗人咏司马相如的咏史诗数量繁盛,吟咏角度多样化,可谓是蔚为大观,而这些咏史诗为我们了解清人对司马相如的认识、评价以及对《史记》的接受情况,提供了大量资料。
- 马君毅赵望秦
- 关键词:史记咏史诗清诗
- 《四库全书》版本调换问题的新例证——基于《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的探究被引量:3
- 2015年
- 《四库全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卷帙浩繁的官修丛书,它的编纂对于保存我国重要的文化典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有些先被著录入《四库全书》并由四库馆臣撰写提要的图书,后来发现了同书的更好版本,从而对此书的版本进行了调换,并对此书提要的版本论述部分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这种情况,在"四库学"研究领域早已达成了共识,而沉埋在故纸堆里近两百多年且鲜为人知的《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于2012年12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和台湾"国家图书馆"联合影印出版,它所提供的资料正可大量地为此共识再提供更真实、更直接的佐证。
- 马君毅赵望秦
- 关键词: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
- 《金瓶梅》“语—图”互文研究
- 明清刊本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插图,几乎到了无图不书的地步,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无一例外都有插图本刊行于世,而明朝“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也是有插图刊本的。实际上,自清朝以讫于今,涌现了一批职业性的画师依据《金瓶梅》小...
- 马君毅
- 关键词:《金瓶梅》图画互文
- 文献传递
- 元杂剧作家对《史记》的改编——以《田穰苴伐晋兴齐》与《吴起挂帅敌秦》为探究中心
- 2015年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单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史传文学传统,更为后代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蕴藏丰富的取材宝库,元代杂剧作家从中取材,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史记戏"。在这些剧作中,《田穰苴伐晋兴齐》和《吴起挂帅敌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历史剧创作倾向。前者严格依据历史史实进行创作,而后者则在尽量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和艺术加工。元代杂剧作家对《史记》的改编正体现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剧创作倾向中。
- 马君毅
- 关键词:元杂剧作家《史记》改编
- 从明代书目看古琴文献的收藏与流传——兼论明人琴学观念的多元被引量:1
- 2019年
- 书目对某类书籍的著录,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此类图书在历史上收藏、流传及递嬗的情况,而书目对其部类的安排则体现了编目者在相关领域所持有的学术观念。从明代官修书目来看,在众多官方藏书机构中,仅内阁藏有琴书,其所藏多为宋元旧籍的琴书汇编,这一方面表明明代官方藏书机构具有"贵古贱今"的意识,另一方面说明琴书在宋元时期经历了化零为整的汇编与整合。从私撰书目来看,民间收藏的琴书多为本朝新编,偶有为官方所失收的宋元珍本,而被著录的明人新编不仅生动地反映出明代琴书编刻的盛行,而且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明代琴坛的潮流与风尚。此外,在明代书目中,琴书的部次归属十分驳杂,而这恰恰反映了明人琴学观念的多元。
- 马君毅
- 关键词:收藏
- 崇祯本《金瓶梅》“语—图”互文关系初探被引量:1
- 2016年
- 明清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为书配图的风气盛极一时,小说、戏曲刊本中充斥着形态各异的插图,几乎到了无图不书的地步。作为明朝"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自然也不能"免俗",刊于明崇祯年间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便是首部《金瓶梅》插图本。通过对崇祯本《金瓶梅》"语-图"互文关系的研究,笔者发现崇祯本《金瓶梅》插图的生成是一个文本图像化的过程,插图是对文本的模仿,也即"因文生图",在此过程中,插图创作者总是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来绘制图画。另一方面,小说文本对插图缺失、遮蔽的文本信息进行"填补",插图标题对插图进行提示、说明。
- 马君毅
- 关键词:《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