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炜

作品数:21 被引量:94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科研基金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乳头
  • 12篇细胞
  • 10篇甲状腺
  • 9篇鳞状
  • 9篇鳞状细胞
  • 8篇乳头状
  • 7篇细胞癌
  • 7篇鳞状细胞癌
  • 6篇人乳
  • 6篇人乳头瘤
  • 6篇乳头瘤
  • 6篇肿瘤
  • 6篇瘤病毒
  • 5篇蛋白
  • 5篇人乳头瘤病毒
  • 5篇人乳头瘤病毒...
  • 5篇乳头瘤病毒
  • 5篇乳头瘤病毒感...
  • 5篇喉鳞状细胞
  • 5篇癌患者

机构

  • 2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1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贵州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市肿瘤防...
  • 1篇北京肿瘤医院
  • 1篇北京泛生子基...

作者

  • 21篇魏炜
  • 16篇宋韫韬
  • 15篇徐国辉
  • 11篇张乃嵩
  • 11篇石琦
  • 9篇于文斌
  • 5篇孙俊勇
  • 5篇董小平
  • 5篇王天笑
  • 4篇肖康
  • 4篇张宝云
  • 3篇张彬
  • 2篇陈操

传媒

  • 9篇中华实验和临...
  • 3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肿瘤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状腺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术后24 h甲状旁腺素(PTH)值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术8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用ROC曲线分析术后24 h PTH值提示可能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临界值,并以此值为分界进行分组分析,探讨术后24 h PTH值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关系。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暂时性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33.3%和4.0%。ROC曲线分析发现,以5.84 pg/ml为临界值,术后24 h PTH值提示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2%,阳性预测值为22.5%。多因素分析显示甲状旁腺意外切除、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及术后24 h PTH≤5.84 pg/ml是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χ^(2)=10.900P=0.001;χ^(2)=4.415P=0.044;χ^(2)=13.576P=0.000)。术后24 h PTH值越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越高。结论对于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除的患者,当存在甲状旁腺意外切除和(或)术后24 h PTH值较低时,应警惕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
张亚冰徐国辉宋韫韬王天笑魏炜于文斌张彬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素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乳头状癌腺外侵犯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病理学腺外侵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初治连续病例1642例资料,统计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单发或多发、淋巴结转移、术前穿刺及伴有桥本甲状腺炎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其与术后病理学腺外侵犯的关系。结果共有1004例病人伴有腺外侵犯(61.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径>1 cm(OR=3.789,95%CI 3.012~4.768,P<0.001),多发病灶(OR=1.848,95%CI 1.445~2.362,P<0.001),年龄≥55岁(OR=1.331,95%CI 1.003~1.767,P=0.047)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腺外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腺外侵犯与肿瘤较大、多发病灶、高龄等因素相关,具有以上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病人应警惕腺外侵犯的发生。
宋韫韬于文斌魏炜徐国辉王天笑张乃嵩
关键词:甲状腺癌乳头状癌
纳米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清扫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术中注射纳米碳混悬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清扫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连续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70例(78侧)术中注射纳米碳混悬液(观察组),200例(215侧)未注射(对照组),所有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病理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和对照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分别为475枚和790枚,观察组平均每侧检出淋巴结数多于对照组(5.50vs.3.00,P<0.01),但两组间合并淋巴细胞甲状腺炎患者检出淋巴结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vs.4.50,P>0.05);观察组染色淋巴结转移率低于未染色淋巴结(21.67%vs.39.15%,χ2=17.250,P<0.01)。结论:纳米碳可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央区淋巴结检出数量,但对于合并淋巴细胞甲状腺炎患者可能作用有限。
宋韫韬张乃嵩王天笑徐国辉魏炜
关键词:乳头状淋巴结切除术
唇鳞状细胞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检测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了解唇鳞状细胞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对收集到的9例临床诊断唇癌病例的石蜡组织标本应用Luminex及PCR的方法对HPV感染进行基因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HPV16/18E6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在9例临床诊断的唇癌病例中,通过Luminex及PCR的方法发现1例病例具有HPV16的感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发现7例病例具有HPV16/18的感染,总阳性率达到8/9。结论此研究中在唇癌患者中较高的HPV感染率间接说明皮肤的直接接触对HPV感染的重要性,为阐明唇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魏炜张宝云宋韫韬孙俊勇陈操于文斌徐国辉张乃嵩董小平石琦
关键词:唇肿瘤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病毒
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效果的评价
张乃嵩徐国辉宋韫韬于文斌魏炜
下咽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p53蛋白表达的检测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了解下咽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及p53蛋白表达的情况。方法对收集到的15例临床诊断下咽部鳞状细胞癌病例的石蜡组织标本应用Luminex及PCR的方法对HPV感染进行基因检测,应用PCR方法对p53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HPV16/18E6蛋白及p5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在15例临床诊断的下咽癌病例中,通过Luminex及PCR的方法发现6例病例具有HPV病毒的感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发现2例病例具有HPV16/18的感染,总阳性率达到46.7%(7/15);有9例患者p53蛋白表达为阳性(60%,9/15),另外有9例患者p53基因出现突变(40%,6/15)。结论此研究探讨了下咽癌患者中HPV病毒的感染率与p53蛋白的表达及突变情况,为进一步阐明下咽癌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魏炜宋蕴韬徐国辉肖康石琦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P53蛋白
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效果评价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评估甲状腺手术中自体移植甲状旁腺的功能,为甲状旁腺自体移植的有效性提供理论根据。方法检测120例甲状旁腺正常志愿者双侧肘部头静脉血清中甲状旁腺素,将其作为正常对照,检测34例在甲状腺手术中由于误切或因缺血等原因无法保留的甲状旁腺进行自体移植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将甲状旁腺移植于患者的非正力侧前臂肱桡肌肌腹内,分别于手术当日、术后3d、7d及术后2个月检测移植甲状旁腺在双侧肘部头静脉血清中的甲状旁腺素质量浓度,根据移植后其差值,判定移植甲状旁腺是否成活并具有分泌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120例志愿者双侧肘部头静脉血清甲状旁腺素差值的绝对值平均(x±s)为(1.19±0.98)ng/L,极大差值为4.52ng/L,本研究以极大差值的2倍即9.04ng/L作为评估实验组受试者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有效的标准。实验组34例患者术后2个月甲状旁腺移植有效例数为26例,有效率为76.5%(26/34)。结论大多数自体移植的甲状旁腺具有分泌功能,因此在甲状腺手术中对已经游离或严重缺血的甲状旁腺进行自体移植是保留甲状旁腺功能的有效方法。
徐国辉张乃嵩宋韫韬于文斌魏炜孙俊勇
关键词:甲状旁腺自体甲状腺切除术
朊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进展的关系
2022年
目的分析朊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60例经病理确诊的乳头状甲状腺癌以及6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印迹方法及免疫荧光方法对患者样本中的朊蛋白进行检测并进行分析,同时对朊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朊蛋白阳性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χ^(2)=36.310、P<0.001)、免疫印迹以及免疫荧光的方法均显示朊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免疫印迹:(1.288±0.153)U/L比(0.667±0.036)U/L,t=6.855,P<0.01;免疫荧光:[绿色荧光,20X:(12.911±1.947)U/L比(36.322±3.797)U/L,t=9.502,P<0.001;红色荧光,20X:(6.259±2.062)U/L比(28.229±2.611)U/L,t=11.437,P<0.001];并且朊蛋白在临床III级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期及II期的患者,并均具有统计学差异(I期比III期:χ^(2)=6.301、P<0.05;II期比III期:χ^(2)=5.683、P<0.05);与是否具有淋巴转移无相关性,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朊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增加,并且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该研究为朊蛋白作为乳头状甲状腺癌靶向诊断及治疗的分子标记奠定了实验基础。
魏炜刘欣武月章王永萍石琦
关键词:朊蛋白乳头状甲状腺癌免疫组化免疫印迹
喉鳞状细胞癌患者p53表达、突变及72位氨基酸多态性及其与HPV感染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了解喉鳞状细胞癌患者p53表达、突变,72位氨基酸多态性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在该研究中收集了64份石蜡包埋的病理标本,用PCR的方法对p53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p53蛋白进行检测,并且应用功能分析软件对突变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p53的突变与72位密码子多态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关系。结果在64例临床诊断的喉癌病例中,通过PCR及测序的方法发现在p53基因高变区内22例病例具有30个突变。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发现20例病例出现阳性改变。通过功能预测发现,大部分突变后的p53蛋白均丧失了其功能,只有4个突变点没有影响功能。72位密码子为精氨酸组的病例年龄(60岁)比脯氨酸组的病例年龄(55岁)偏大,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喉癌病例中p53基因的突变是常见的现象,是喉癌发生的原因之一。
魏炜肖康张宝云张乃嵩董小平石琦
关键词:鳞状细胞蛋白质P53多态现象乳头状瘤病毒
喉鳞状细胞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检测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了解喉鳞状细胞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对收集到的64例临床诊断喉癌病例的石蜡组织标本应用Luminex及PCR的方法对HPV感染进行基因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HPV16/18E6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在64例临床诊断的喉癌病例中,通过Luminex及PCR的方法发现7例病例具有HPV的感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发现18例病例具有HPV16/18的感染,基因及蛋白检测的总阳性率达到39.1%。结论此研究发现在喉癌患者中较高的HPV感染率间接说明HPV感染对喉癌发生的重要性,为阐明喉癌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魏炜宋韫韬孙俊勇张乃嵩张宝云陈操董小平石琦
关键词:喉肿瘤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病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