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启华

作品数:28 被引量:48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房室
  • 7篇房室结
  • 6篇电生理
  • 5篇二尖瓣
  • 4篇心动过速
  • 4篇心房
  • 4篇双径路
  • 4篇球囊
  • 4篇球囊导管
  • 4篇经皮球囊
  • 4篇经皮球囊导管
  • 4篇房室结双径
  • 4篇房室结双径路
  • 4篇分离术
  • 4篇病变
  • 4篇并发
  • 3篇电生理检查
  • 3篇调搏
  • 3篇动脉
  • 3篇心病

机构

  • 27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作者

  • 28篇黄启华
  • 24篇罗莹
  • 24篇蔡力
  • 21篇郑竹虚
  • 14篇周晓芳
  • 13篇陶剑虹
  • 4篇李易
  • 4篇唐英蓉
  • 4篇刘中英
  • 3篇刘明江
  • 3篇陶建虹
  • 3篇张代富
  • 3篇罗芸
  • 2篇李春梅
  • 2篇姜荣建
  • 2篇李刚
  • 2篇程标
  • 2篇李杰
  • 2篇贺涛
  • 2篇尹立雪

传媒

  • 5篇医学科技
  • 4篇四川医学
  • 3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心功能杂志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四川省卫生管...
  • 1篇心脏起搏与心...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四川生理科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4
  • 3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房室传导阻滞的电生理检查和起搏治疗
1997年
本文报告49例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电生理检查结果,窦房结功能异常3例(61%);房室结阻滞8例(326%);希氏束阻滞9例(184%);束支系统阻滞20例(408%);双水平(房室结、束支系统)阻滞2例(41%)。冠心病、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其阻滞部位多位于束支系统,而病毒性心肌炎则多位于房室结。27例病人采用起搏治疗,21例阻滞在束支系统,3例在希氏束,3例在房室结。
罗莹郑竹虚蔡力周晓芳黄启华陶剑虹
关键词:电生理检查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生理揭示希氏束阻滞合并束支复合系统病变
1999年
房室传导阻滞(简称AVB)在体表心电图(简称ECG)上无法判断其精确部位,只有依赖希氏束电图才能确诊,而希氏束(简称HBE)阻滞合并束支复合系统病变报道甚少,我院自1985~1999年共做了444例心内电生理检查,其中386例是AVB、束支阻滞(RBBB)的病人,但希氏束阻滞只有28例(7.2%)。1
黄启华蔡力罗莹周晓芳陶剑虹
关键词:希氏束电图心电生理束支阻滞心内电生理检查
胰岛素敏感性与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关系
2007年
目的:研究胰岛素敏感性与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关系。方法:138例患者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并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脉弥漫病变组、冠脉非弥漫病变组和冠脉正常组。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结果:冠脉弥漫病变组与非弥漫病变组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差异有显著性(-4.36±0.52对-3.89±0.69,P<0.01),且与冠脉正常组的ISI(-2.78±0.58)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与其冠状动脉病变弥漫程度有密切关系。
陶剑虹李刚贺涛刘明江罗莹黄启华李杰
关键词:胰岛素敏感性冠心病弥漫性病变
运动后Q—Tc和R波振幅变化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1992年
观察40例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 Q—Tc、R 波振幅及 ST 参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Q—Tc 为诊断冠心病的较好指标(敏感性86.4%、特异性66.7%);△R指标单独用于诊断冠心病的价值不大(敏感性27.3%、特异性77.8%);△Q—Tc 和△R指标如非结合 AST 指标综合应用,可提高运动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李易刘中英郑竹虚唐英蓉尹献芝蔡力姜荣建罗莹黄启华
关键词:Q-TCR波振幅冠心病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随访及参数调整
2002年
目的:报道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 ICD,并进行随访观察,从心电储存器中了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结果:1例发生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由于 ICD 放电过迟,导致患者心源性晕厥。另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 ICD 误感知。2例均经过重新调试,设置 ICD 工作参数,并联合足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随访至今未再有类似情况发生。结论:术后严密随访,合理设置工作参数,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提高 ICD 临床疗效的关键。
周晓芳蔡力郑竹虚陶建虹罗芸黄启华
关键词: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室性心律失常随访
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分离术后瓣口面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1993年
本院从1989年6月至1991年7月,采用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分离术(PBMC)治疗的二尖瓣狭窄患者58例。现选择资料比较完整的36例,对其术后二尖瓣口面积(MVA)大小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本组36例,男12例,女24例,平均年龄40±9岁(19~60岁)。风湿性心脏病史2~30年。术前均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其中10例伴有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均无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及主动脉瓣病变。
李易蔡力郑竹虚刘中英唐英蓉罗莹黄启华
关键词:二尖瓣分离术MVA
多普勒组织显像定位心室除极起始点的准确性被引量:14
1998年
为了确定多普勒组织显像(DTI)评价心室除极起始点的准确性,使用了两种起搏方法。2例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和20例安置VVI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分别被施以食道调搏和心室起搏术。在左心室和右心室各切面显示清楚时,重叠多普勒组织显像加速度模式两维图像。当食道调搏电极或心室起搏电极释放刺激脉冲电流时,观察心室壁加速度改变的起始位置。结果发现:心室壁加速度改变起始点位置与食道调搏和心室起搏电极位置的吻合率在左右心室分别均为100%。说明多普勒组织显像加速度模式能准确显示心室壁加速度改变的起始位置,从而间接反映心室壁的除极起始点和传导顺序。
尹立雪李春梅付庆国罗莹黄启华蔡力郑竹虚
关键词:多普勒组织显像心室除极心律失常
房室结慢径消融后对快径前传不应期影响被引量:1
2000年
房室结双径路(DAVNP)是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必须电生理基础,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安全、有效的方法.射频消融慢径路后有学者发现快径路前传不应期发生改变,本文对慢径路消融后快径路前传不应期改变,探讨慢径路消融后对快径路前传不应期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DAVNP伴AVNRT患者4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6.77±14.89岁;病史0.6~30年,均有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史.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合并房室结快径经消融者未选入.
罗莹蔡力陶剑虹黄启华周晓芳羊竹虚
关键词:房室结慢径消融房室结双径路电生理检查
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分离术并发症的处理(附53例报告)被引量:1
1993年
我院1989年6月至1991年7月共行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分离术(PBMC)60例,现将资料完整的53例并发症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3例均系有症状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36性;年龄19~60岁。
罗莹郑竹虚蔡力李易黄启华
关键词:二尖瓣分离术并发症
心电图短P-R间期的电生理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P R间期缩短(≤0.12)s机理。方法测定52例患者1∶1房室传导点,文氏点,2∶1点及房室传导有效不应期(ERP)。结果52例中33例电生理检查正常,19例诊断为房室结加速性传导(EAVNC)。结论P R间期缩短可由常规心电图波形较低使P波、P R段模糊和EAVNC等多种原因所致。PR间期缩短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临床并无特殊意义。
罗莹黄启华蔡力王连春
关键词:综合征短P-R间期经食管心房调搏电生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