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燕

作品数:11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教委科研基金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上海市松江区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脊髓
  • 4篇脊髓损伤
  • 4篇关节
  • 3篇康复
  • 2篇生物力学
  • 2篇生物力学特征
  • 2篇腕关节
  • 1篇单侧
  • 1篇等速技术
  • 1篇等张训练
  • 1篇性关节炎
  • 1篇压疮
  • 1篇有氧代谢
  • 1篇有氧代谢能力
  • 1篇运动捕捉系统
  • 1篇早期干预
  • 1篇韧带
  • 1篇韧带重建
  • 1篇韧带重建术
  • 1篇伤患者

机构

  • 6篇同济大学
  • 5篇天津体育学院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天津市西青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澳大利亚南十...
  • 1篇上海市养志康...
  • 1篇上海市养志康...

作者

  • 11篇齐燕
  • 6篇师东良
  • 4篇黄力平
  • 4篇田强
  • 4篇曹龙军
  • 4篇牛文鑫
  • 1篇周石
  • 1篇王惠芳
  • 1篇杨璇
  • 1篇王宁华

传媒

  • 2篇医用生物力学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应用力学学报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第八届全国体...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0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腕关节等张屈伸训练的交叉迁移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腕关节等张屈伸训练是否会增长肌肉力量并产生交叉迁移的效果,为进一步临床康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2名右利手男性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首先对两组受试者进行等张肌力评定,然后训练组受试者进行右腕关节屈伸等张肌肉力量训练,对照组保持日常活动不进行训练;6周后再次评定等张肌力。结果:训练组右侧腕屈肌肌力、左侧腕屈肌肌力、左侧腕伸肌肌力分别增加了19%、12%和41%,与对照组相比(右侧腕屈肌肌力减少0.6%,左侧腕屈、伸肌肌力增加0.6%和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P<0.05和P<0.01);而右侧腕伸肌肌力虽增加了32%,但与对照组相比(右侧腕伸肌肌力也增加了1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9)。结论:本研究证实了6周单侧腕关节屈伸等张训练方案在右利手青年男性受试者交叉迁移效果良好,为临床康复实践提供了可能的新途径。
齐燕师东良曹龙军田强周石黄力平
关键词:等张训练
单侧前臂等长旋转肌肉力量训练交叉迁移现象的研究
2015年
目的观察右前臂等长旋转训练能否产生前臂肌肉力量的交叉迁移。方法将健康女青年志愿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训练组进行6周右前臂等长旋转训练,左前臂不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2组受试者均于训练前和训练6周后(训练后)测试双侧前臂旋前峰力矩(PPT)和旋后峰力矩(SPT)。结果训练前,2组受试者双侧的PPT和SP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训练组右侧的PPT和SPT分别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组左侧的PPT和SPT分别为(6.8±0.9)Nm和(4.6±1.0)Nm,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前臂等长旋转训练能明显提高训练侧和未训练侧前臂肌肉旋转力量,产生良好的交叉迁移。
齐燕师东良曹龙军田强黄力平
青少年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脑功能重塑的功能核磁共振观察
2016年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脑初级躯体感觉运动区、次级躯体感觉区、运动前区和补充运动区的脑功能变化。方法:15名男性青少年受试者,右侧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解剖单束重建术后1.5~2年,左膝正常。受试者完成脑功能核磁共振检查,右侧伸膝运动时的数据列为实验组,左侧伸膝运动时的数据列为对照组。两组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初级感觉运动区、运动前区的激活减小(P〈0.05),次级躯体感觉区的激活增强(P〈0.05),补充运动区的激活则正常。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主要脑功能区发生功能重塑。
师东良齐燕杨璇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功能核磁共振
早期健肢家庭训练方案在克雷氏骨折康复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0年
克雷氏骨折多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约占所有骨折的6.7%。多数克雷氏骨折可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但是,制动会引起肌肉有氧代谢能力、耐力和肌力下降,严重影响功能。因此,如何早期干预以减弱因制动带来的不良后果显得十分重要。单侧肢体训练可改善对侧肢体的运动和力量,
齐燕师东良曹龙军田强黄力平
关键词:骨折康复早期干预克雷氏骨折家庭小夹板外固定有氧代谢能力
腕关节等长屈曲和伸展肌力训练的交叉迁移现象及其机制研究
2015年
目的观察右腕等长屈曲和伸展训练能否产生交叉迁移现象并研究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女性青年志愿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训练组进行6周的右腕等长屈曲和伸展训练,左腕不进行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2组受试者均于训练前和训练6周后(训练后)测定其腕屈、伸肌等长肌力(PT)及表面肌电变化。结果训练后,训练组右腕关节最大等长屈曲和伸展PT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且训练组左腕关节最大等长屈曲和伸展PT分别为(12.9±2.0)Nm和(6.4±1.3)Nm,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训练组右腕关节经最大等长伸展测试,其尺侧腕伸肌的AV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组左腕关节经最大等长伸展测试,其尺侧腕伸肌的iEMG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腕等长屈曲和伸展训练后可改变前臂肌群募集策略,增强双侧前臂肌力,产生交叉迁移现象。
齐燕师东良曹龙军田强黄力平
人体坐位姿势控制和视觉反馈对坐位压力分布的影响
2021年
目的研究不同坐位姿势及视觉反馈对健康人坐位压力分布的影响。方法总共录入13名健康人受试者。受试者分别在6种坐姿、睁闭眼条件下(双手放在大腿上睁/闭眼、双手托肘放在胸前睁/闭眼、双手外展90°睁/闭眼、双手前伸到达极限位置、向右水平前伸到达极限位置、向左水平前伸到达极限位置)进行试验,通过采用SPSS中的配对样本t检验。
祖阳旻符秀董栘亭齐燕牛文鑫
关键词:视觉反馈受试者闭眼健康人
轮椅太极拳对脊髓损伤患者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2021年
目的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平衡功能等障碍。研究轮椅太极拳对慢性脊髓损伤者上肢和躯干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4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人。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轮椅太极拳训练,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连续做20 min,5 d/周,共6周;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6周后使用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采集受试者上肢和躯干的关节活动、臀部压力中心位移轨迹(COP)的变化,用等速测力系统采集躯干肌肉力量。
齐燕师东良李越陆芊岑牛文鑫
关键词:生物力学特征脊髓损伤常规康复治疗关节活动运动捕捉系统
单呼吸计数法在脊髓损伤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2020年
目的观察单呼吸计数(SBC)与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测试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其对脊髓损伤肺功能水平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门诊及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42例,分为颈段(n=24)和胸段(n=18),分别完成SBC评估和标准肺功能测试。将SBC结果分别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呼气容积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慢呼气肺活量(EVC)及各指标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pred)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FEV1%pred分级标准构建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SBC结果与总体(r=0.723~0.760,P<0.01)、颈段(r=0.549~0.657,P<0.01)和胸段(r=0.623~0.847,P<0.01)的FVC、EVC及预计值百分比均呈正相关,还与总体和颈段的FEV1及预计值百分比呈正相关(r=0.622~0.760,P<0.01)。不同界值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0.941。结论在脊髓损伤患者中,SBC测试与标准肺功能测试多个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好,可用于辅助评估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水平。
龚迪齐燕何雅琳王惠芳
关键词:脊髓损伤肺功能
联合应用等速技术和表面肌电图技术诊断和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探讨
<正>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等速技术和表面肌电图技术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国内外等速技术、表面肌电图技术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部分相关文献资料。结果:目前研究表明,等速肌力测试比传统的等长和等张肌力测试更客观、...
师东良齐燕王宁华
文献传递
脊髓损伤康复中的支撑-驱动生物力学问题被引量:2
2021年
脊髓损伤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和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损伤导致患者日常活动的支撑-驱动模式改变,从而使得上肢与臀部的受力模式发生变化。生物力学因素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肩痛和压疮等,给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增加了难度。有必要建立脊髓损伤患者活动的支撑-驱动理论,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的生物力学机制,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并为新型智能康复设备和辅具的开发提供依据。
牛文鑫单绵佳齐燕解海霞
关键词:脊髓损伤压疮肩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