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建彪

作品数:29 被引量:152H指数:7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政治法律
  • 8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舆论
  • 6篇公共
  • 6篇公共舆论
  • 6篇扶贫
  • 5篇政治
  • 5篇垃圾
  • 4篇农村
  • 4篇精准
  • 3篇政策偏好
  • 3篇政府
  • 3篇偏好
  • 3篇民主
  • 3篇垃圾围城
  • 2篇政治发展
  • 2篇社会公平
  • 2篇农村扶贫
  • 2篇贫困
  • 2篇主政
  • 2篇脱贫
  • 2篇文本

机构

  • 29篇吉林大学
  • 1篇东北财经大学
  • 1篇云南财经大学

作者

  • 29篇丁建彪
  • 4篇王彩波
  • 1篇孙德超
  • 1篇刘岩峰
  • 1篇曹志立
  • 1篇王玮
  • 1篇陈亮
  • 1篇谢微

传媒

  • 4篇行政论坛
  • 4篇学习与探索
  • 2篇政治学研究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理论探讨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市场
  • 1篇天津行政学院...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天府新论
  • 1篇新重庆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全国商情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垃圾围城”治理结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困境、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权益、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环节。不过,"垃圾围城"的趋势愈演愈烈并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垃圾围城"存在着结构性的困局。因此,要从根本破解制约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瓶颈,也应从治理结构的视角出发,从理论上和顶层设计的层面寻求治理结构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以建立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和行之有效的模式。
丁建彪谢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垃圾围城
政策学习视角下农村扶贫政策演变的内在机理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政策学习是由内生学习、社会学习和政治学习构成的复杂、多维和多层的结构体系,将其应用于分析农村扶贫政策的过程,可揭示出这一政策演变的内在机理。内生学习确保了精准扶贫政策吸纳前两个阶段政策的有益经验,同时对其带来的不足和弊端进行矫正,使得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更加科学化;社会学习促使政策行动者对贫困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多维和深入,并通过学习机制反馈到扶贫政策的各个方面,促使政策内容、执行方式、资源供给、参与主体等方面发生重要变革,构成政策演变的核心;政治学习则聚焦农村扶贫政策释放的政治意涵、时代价值和责任认定,并伴随政党资源调动、监督考核和惩戒机制等过程,使政策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外延持续扩大。总之,内生学习和社会学习使得扶贫政策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得以显著增强,而政治学习促进了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集体行动,显著提升了扶贫政策的效能。
丁建彪
关键词:扶贫政策
合作治理视角下中国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研究被引量:27
2020年
为有效应对农村垃圾治理失效的局面,中国建立了“村收集、镇转运和县处理”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投入成本低、运转效率高等优势,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村、镇和县等三级主体有着明确的角色和职责划分,严重限制了三者开展实质性合作的空间。合作的缺失导致处理压力转移至县级层面,而县级主体只能依靠相关企业建设规模大和处理能力强的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并通过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和实施各种利益捆绑来鼓励企业进一步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能力,这又使得前端分类、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失去了实施的空间和机会,陷入了“政府投入资金越多,产出量越大”的“怪圈”。因此,迫切需要对现行模式进行优化和升级,引入合作治理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农村社区与村民等不同主体间的协同与合作,以“零废弃”理念为指引、以制度结构为核心、以技术集成为支撑、以集体行动为保障,构建起一种新型治理模式,切实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效能。
丁建彪
关键词:农村垃圾处理模式
论集体理性政策偏好的形成及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集体理性政策偏好为政治体系解决公共事务和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公共政策对公共资源分配所产生的效用流是社会成员表达和关注政策的前提,而社会成员在政策过程中会产生随机性而非系统性错误,这是集体理性政策偏好形成的基础。正是在随机性错误的基础上,各种意见通过聚合过程形成稳定的、可预期的集体理性政策偏好。因此,政策体系应积极回应集体理性政策偏好以提升回应强度,并最终实现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有效衔接。
丁建彪
关键词:政策偏好
驻村工作队在农村贫困治理中的多重功能被引量:9
2021年
驻村工作队作为微型组织和治理工具的双重载体,嵌入扶贫脱贫的场域之中,并在与上级组织、后盾单位、村干部、贫困户等行为主体的沟通与互动过程中,承载起密切干群关系、扩大社会资本和收入赋能等多重功能。在密切干群关系的过程中,驻村工作队作为组织载体,将组织成员及组织外的成员纳入实现总体目标的进程中,形成了"目标引领"的态势。在收入赋能的动态过程中,驻村工作队为利益相关者尤其是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形成了"因利共存"的局面。借助扩大社会资本的媒介功能,驻村工作队将目标与行动有效地黏合在一起。基于扶贫脱贫形塑的"目标引领—社会资本—因利共存"的格局,已成为当下乡村的新型治理结构,并深刻地影响着乡村治理效能。
丁建彪张善禹
关键词:驻村工作队农村反贫困社会资本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中公众权益的保护与建设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与大量扶贫资源的实际运用,相当数量的贫困群体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其健康权、参与权等基本权益也得到相应的保护与保障。从此意义上看,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议题之一就在于保护贫困群体的基本公众权益,并从中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公众权益问题容易被忽视并产生外溢效应,从而导致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收入被过度关注、公众权益保护的不平等以及政策的前瞻性与战略性不足等诸多问题。化解这些难题需构建一种机制性的保护屏障,具体表现为挖掘中间性组织所具有的赋权和授权功能、以"可行能力"为视角和方法的标准转移以及畅通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实现精准扶贫政策系统中不同子系统政策间的衔接与整合等措施。
丁建彪张馨月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互联网+”条件下政府运行模式变革被引量:2
2016年
在现代社会,政府治理能力体现为政府内部与外部沟通合作的能力、政府整体运行的效度以及服务供给的有效内容与基本方式。在一个特定的行政体制中,政府的总体架构与组织结构是相对稳定和完整的,这使得变革政府运行模式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变量。"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政府展开大规模合作提供了信息保障,为重塑权责关系创造了新的条件,为政府提供服务拓展了新的媒介和手段。因此,在"互联网+"条件下变革政府运行模式,使之从封闭走向合作、从碎片化运行转向整体性运行、从部门式救助转向一体化服务,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要求。
丁建彪
关键词:政府治理能力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协同结构的内容及局限研究——基于2000—2020年试点城市233份政策文本的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是涉及目标群体众多、相关主体多样,环节、流程和技术复杂,公众参与要求较高的一项高度复杂的公共政策。该政策经过在试点城市21年来的变迁和完善,呈现清晰且稳定的协同结构。这一结构既包含“目标—过程—结果”和政策过程等宏观内容,也具有科学的数据加以支持,还可通过多个指标测量其协同程度,但也存在一些特定的局限。因此,各级治理主体应规避“阶段式波动”带来的不利后果;着力制定清晰、可分解的政策目标以提高政策过程的精确性;避免发布主体割裂化和碎片化;促进部门联动、企业介入和社会参与的一体化协同程度;在充分释放政策工具的协同效应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为其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同时,鉴于该政策的高度复杂性,也可为其他公共政策提供可借鉴的理论资源和知识谱系。
丁建彪张倩倩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
社会公平视角下公共政策有效性的路径选择——关于公共政策效能的一种理论诠释被引量:12
2012年
公共政策效能问题是公共政策研究的焦点议题。作为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公共政策,应以社会公平为价值取向来实现社会成员福利的最大化。西方学术界对公共政策效能进行分析的精英模式和政治过程模式,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足。提高公共政策效能的路径选择,在于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偏好和公众意愿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互动,这一有效衔接的桥梁和纽带便是公共舆论。
王彩波丁建彪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舆论社会公平
我国精准扶贫措施减贫效应的生成逻辑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入户调查数据的测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精准扶贫措施减贫效应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橄榄球”型结构;在整体层面上出现了“边际钝化”现象,且分布不均衡。这些特征和现象是由学习机制的统合功效、项目制的内在属性、理性选择的运行逻辑和避责机制的综合效应下形成的,并最终演绎出高度复杂的生成逻辑。对这一逻辑的研究既可从理论层面为全面理解扶贫脱贫的结构性特征提供知识资源,也可从实践层面为五年过渡期内相关措施的分类优化和精准调整提供有益启示。
丁建彪
关键词:减贫效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