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晓梅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骨折
  • 5篇内固定
  • 4篇矢状
  • 4篇矢状骨折
  • 4篇髁突
  • 4篇髁突矢状骨折
  • 3篇三维有限元
  • 2篇蛋白
  • 2篇蛋白酶
  • 2篇抑制剂
  • 2篇有限元
  • 2篇粘附
  • 2篇粘附能力
  • 2篇生物力学
  • 2篇生物力学分析
  • 2篇迁移
  • 2篇组织抑制剂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粘附
  • 2篇涎腺

机构

  • 8篇宁夏医科大学
  • 3篇宁夏大学

作者

  • 8篇丁晓梅
  • 7篇景捷
  • 4篇徐佳
  • 3篇曲爱丽
  • 1篇乔光伟
  • 1篇司晨晨
  • 1篇宋玉

传媒

  • 3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2014第八...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髁突应力分布作用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2016年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矢状骨折(SFMC)愈合进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为SFMC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建立包含双侧颞颌关节(TMJ)的下颌骨有限元模型,设左侧为骨折侧,用0.1mm的薄层模拟骨折裂隙,建立髁突矢状骨折模型,计算骨折不同愈合阶段下颌骨整体的应力分布状况和骨折侧髁突、关节盘表面应力分布、骨折断端位移的状况。结果翼外肌牵拉时,Ⅱ型骨折髁突游离端在骨折当天到自然愈合的第4周应力和位移都增大,各观测组均于第4~12周趋于平稳,髁突残端在自然愈合过程中的应力和位移较平稳;关节盘残端骨折当天到自然愈合的第4周应力减小,第4~12周趋于平稳,位移趋于平稳;关节盘游离端骨折当天到自然愈合的第4周应力和位移都增大,第4~12周趋于平稳。切断翼外肌后,Ⅱ型骨折髁突游离端在骨折当天到自然愈合的第4周应力和位移都增大,第4~12周趋于平稳,髁突残端在骨折当天到愈合第4周的应力和位移减小,第4~12周趋于平稳;关节盘残端骨折当天到自然愈合的第4周应力减小,第4~12周趋于平稳,位移趋于平稳;关节盘游离端骨折当天到自然愈合的第4周应力和位移都增大,第4~12周趋于平稳。结论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髁突应力和位移有影响,在髁突矢状骨折治疗时应保留翼外肌。
黑玉娜曲爱丽丁晓梅吴媛媛景捷
关键词:翼外肌髁突矢状骨折应力分布颞下颌关节
经口腔前庭入路解剖眶下神经血管束复位固定完全性颧骨骨折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总结经口腔前庭入路解剖眶下神经血管束复位固定闭合性完全性颧骨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将18例需手术复位固定的B型颧骨骨折患者纳入观测范围。全麻下经口腔内患侧前庭沟切口入路,暴露颧弓、眶下缘、颧颌缝处的骨折断端。分离保护眶下神经血管束、复位颧骨后,微型接骨板固定眶下缘、颧颌缝处骨折断端。评价切口愈合、局部不对称畸形改善程度,张口受限改善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患者中16例(89%)切口I期愈合,15例(83%)双侧颧突区软硬组织完全对称。术后4周16例(89%)张口度达III横指,比术前的7例(39%)明显改善(χ2=4.876,P=0.025)。10例(56%)解剖复位坚固内固定颧骨骨折的眶下缘和颧颌缝2处骨折断端,颧弓及眶外侧骨折断端只作解剖复位处理;5例(28%)在颧弓表面做长约1.5cm平行于颧弓的小切口,行眶下缘、颧颌缝及颧弓3处骨折断端坚固内固定;3例(16%)除眶下缘、颧颌缝、颧弓3处外,眶外侧缘骨断端以眉弓内长约1.5cm小切口入路坚固内固定。全组18例患者均未出现下睑外翻、面神经颧支损伤、鼻泪管损伤、眶周软组织水肿、眶周软组织萎缩、眼球塌陷、复视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口腔前庭沟入路,解剖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以复位固定大部分B型颧骨骨折。陈旧性或复杂性颧骨骨折可同时选用颧弓表面或眶外侧小切口,从而完善骨折治疗。
丁晓梅黑玉娜铁铃徐佳乔光伟宋玉景捷
关键词:颧骨骨折内固定
GM6001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粘附、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GM6001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肺高转移性细胞系ACC-M和肺低转移性细胞系ACC-2的粘附、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处于对数...
徐佳丁晓梅黑玉娜铁铃景捷
关键词:涎腺腺样囊性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粘附能力
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治疗颌面骨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总结生物可吸接骨板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43例颌面部骨折应用生物可吸收微型接骨板做坚强内固定治疗,随访3个月到2年,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果:41例患者术后均达到骨折的一期愈合,面型恢复理想,咬合关系良好,1例出现无菌性积液,经3周冲洗换药后伤口愈合,1例出现可吸收板外露,经多次少量磨除外露可吸收板后黏膜组织愈合。结论:生物可吸收接骨板是治疗颌面部骨折中合适的内固定材料。
司晨晨丁晓梅徐佳景捷
关键词:可吸收材料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
髁突矢状骨折单板与平行双板坚固内固定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以生物力学角度对比单板与平行双板法治疗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两种坚固内固定方式,为治疗SFMC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建立包含双侧髁突的下颌骨的有限元模型。设右侧髁突为骨折侧,用厚0.1mm的薄层模拟骨折裂隙,建立单板、平行双板坚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接骨板固定方式固定后下颌骨整体的应力分布状况和骨折侧髁突表面的应力分布、骨折断端的位移、微型钛板的受力、应力遮挡的状况。结果 (1)右侧髁突的最大等效应力为97.176 MPa,最大总位移为0.342mm,最大总转角为0.031°。(2)单板固定方式中,钛板的髁突残端固定处受力达2297MPa;髁突总体位移为0.9123mm;髁突游离端下部最大应力达243MPa,最大位移与最大转角分别为0.8794mm与0.0375°。(3)平行双板固定方式中,髁突残端所受应力为525.475MPa;髁突产生总体位移为0.9022mm;髁突游离端最大等效应力4.425 MPa,最大总位移0.8827mm,最大总转角0.0199°,接骨板最大等效应力为530.324 MPa。结论 (1)单板法中,接骨板所产生的应力遮挡作用会导致髁突游离端明显移位,从而造成错位愈合,增加髁突改建程度。(2)平行双板法中,接骨板及髁突所承受的应力与正常髁突所承受的应力相似,接骨板的应力遮挡作用致髁突游离端移位程度也明显减小,减少术后错位愈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曲爱丽丁晓梅黑玉娜铁铃景捷
关键词:髁突矢状骨折坚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
GM6001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粘附、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2014年
目的 研究GM6001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肺高转移性细胞(ade-noid cystic carcinoma-M,ACC-M)和肺低转移性细胞(Adenoid cystic carcinoma-2,ACC-2)的粘附、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处于对数期生长的ACC-M和ACC-2细胞,应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GM6001(10、15、20、25 μmol·L-)对ACC-M和ACC-2细胞干预前后粘附能力的影响;应用Transwell小室通过平均穿膜细胞数观察不同浓度的GM6001对ACC-M和ACC-2细胞干预前后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GM6001在10~25μmol·L-的范围内可抑制ACC-M与ACC-2细胞的粘附能力,ACC-M细胞粘附实验的OD值从(0.226±0.196)降低至(0.065±0.010);ACC-2细胞的(0.265±0.026)降低至(0.122±0.007).GM6001浓度在0~25 μmo·lL-的范围内干预ACC-M与ACC-2细胞后侵袭至小室下的细胞数分别从(42.00±2.550)个降至(20.40±3.435)个、(40.20±3.033)个降至(22.00±2.550)个;迁移至小室下的细胞数分别从(62.20±3.768)个降至(17.60±3.847)个、(55.40±2.302)个降至(18.20±2.387)个,GM6001对ACC-M细胞粘附、侵袭及迁移的抑制能力强于对ACC-2细胞的抑制能力.结论 GM6001能降低ACC-M及ACC-2细胞的粘附、侵袭及迁移能力,其在SACC临床治疗中可能具有应用前景.
徐佳丁晓梅黑玉娜铁铃景捷
关键词:涎腺腺样囊性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粘附能力
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内固定及骨折愈合进程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基于CT图像利用反求工程方法建立II型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不同坚固内固定技术及骨折愈合进程中的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以模拟计算不同内固定方式下微型钛板的应力分布,从而为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坚固内固定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
丁晓梅
关键词:髁突矢状骨折坚强内固定有限元分析
文献传递
髁突矢状骨折坚固内固定后骨折愈合进程的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坚固内固定术后的骨折愈合进程,为治疗SFMC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3D-FEA)构建包含双侧髁突的下颌骨模型;设右侧髁突为骨折侧,模拟以4孔微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治疗法,设计术后0、4、8、12周为SFMC骨折愈合进程中的观测点,测算髁突应力分布变化,骨折断端位移、微接骨板受力、应力遮挡状况。结果:正常髁突最大等效应力位于髁颈部,分布于髁颈中1/3的片状区域。术后0周,患侧髁突最大等效应力为正常值的23倍,位于近骨折线中下1/3的髁突残端和近骨折线的螺钉固定处的接骨板上,呈点状分布;髁突及接骨板的其余部分几乎不受应力作用。术后4-12周,患侧髁突的最大等效应力趋于平稳,但仍为正常值的6倍左右。位于近髁突残端的镙钉固位处与髁颈中外1/3处的点状区域,其余部分几乎不受应力作用。髁突总位移及总转角在骨折愈合进程中增加0.57-0.75 mm及0.01-0.09°。髁突残端术后0周的最大等效应力是术后4-12周的5-6倍。髁突游离端在骨折愈合进程中的最大等效应力、总位移及总转角值均无显著变化。接骨板术后0周最大等效应力为术后4-12周的7-9倍。结论:SFMC愈合进程中,髁突承载应力及应变改变、接骨板的应力遮挡可能与髁突吸收、改建有关。内固定4周内,接骨板、髁突残端承载的最大等效应力、髁突总位移与总转角明显增大,可弹性颌间牵引,以减少髁突总位移及总转角;流质饮食可减少髁突等效应力,利于骨折愈合。内固定4周后,下颌骨及髁突已能承载正常负荷,可行康复训练,以尽早恢复TMJ的正常功能。
景捷曲爱丽丁晓梅黑玉娜
关键词:髁突矢状骨折坚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