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芬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鳙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全序列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2007年
- 淡水鱼类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olubl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在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又被称为微囊藻毒素去毒酶.通过简并引物克隆鳙鱼肝脏sGST基因cDNA核心序列,应用5’-RACE和3’-RACE技术分别扩增该序列的5’末端和3’末端序列,最后通过序列拼接获得鳙鱼肝脏sGST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鳙鱼肝脏sGST基因cDNA全长934 bp,其中5’-UTR长104 bp,3’-UTR长158 bp,编码区672 bp,编码223个氨基酸.鳙鱼与海水鱼类、鸟类、哺乳类等不同类群sGST的N-末端功能域氨基酸同源性较高,达75%左右,而C-末端功能域氨基酸同源性较低,仅为43.6%-55.9%,这与脊椎动物sGST的N-末端功能域均存在相同的GSH结合位点,而C-末端功能域存在不同的底物结合位点相一致.鳙鱼sGST的C-末端功能域的低同源性可能与其承担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之特殊功能有关.
- 丁雪芬梁旭方汪祖昊雷腊梅韩博平
- 关键词:CDNA序列分子克隆鳙鱼
- 鱼类脂蛋白脂酶(LPL)和肝脂酶(HL)基因及其分子进化研究
- 为了研究脊椎动物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基因结构与功能关系及其分子进化关系,我们克隆了文昌鱼(Amphioxus)、中华鲟(Chinese ...
- 丁雪芬
- 关键词:脂蛋白脂酶肝脂酶CDNA序列分子进化
- 文献传递
- 微囊藻毒素对尼罗罗非鱼原代肝细胞致毒机理的探讨被引量:5
- 2008年
- 采用离体细胞培养诱导方法,研究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原代肝细胞的毒性效应。尼罗罗非鱼原代肝细胞经10、50、150、500μg/L MC-LR体外诱导24h后,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SCGE)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出现明显的彗星拖尾现象,说明MC-LR可引起尼罗罗非鱼肝细胞DNA的损伤,并随着剂量的增加,DNA的损伤程度增大。PI/Annexin V双染色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表明MC-LR能明显引起肝细胞凋亡,与SCGE结果一致,且DNA损伤程度越大,细胞早期凋亡率越高,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本研究为进一步从分子、细胞水平阐明MC-LR的毒性以及致毒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刘秀霞梁旭方丁雪芬王琳林群李光照沈丹
- 关键词:原代肝细胞致毒机理尼罗罗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