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旭

作品数:13 被引量:165H指数:3
供职机构:长春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缺血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蛋白
  • 3篇动脉
  • 3篇依达拉奉
  • 3篇脑缺血
  • 2篇动脉狭窄
  • 2篇抑郁
  • 2篇灶性
  • 2篇灶性脑缺血
  • 2篇神经可塑性
  • 2篇轴突
  • 2篇轴突再生
  • 2篇卒中
  • 2篇微管
  • 2篇微管相关蛋白
  • 2篇微管相关蛋白...
  • 2篇相关蛋白

机构

  • 13篇长春市中心医...
  • 2篇吉林大学中日...

作者

  • 13篇于旭
  • 3篇赵艳
  • 3篇王瑛
  • 3篇付强
  • 2篇畅美季
  • 2篇徐忠信
  • 2篇王珍霞
  • 2篇张朝民
  • 1篇韩天
  • 1篇刘海霞
  • 1篇刘晶莹
  • 1篇杨国慧
  • 1篇兰烨

传媒

  • 3篇吉林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中外医疗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第四届全国老...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08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于旭
关键词:依达拉奉安全性急性脑梗死
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05年
目的:评价奥扎格雷钠对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并与葛根素治疗对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奥扎格雷钠治疗组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4d奥扎格雷钠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0%),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5和3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是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于旭徐忠信畅美季张朝民
关键词:奥扎格雷钠进展型脑梗死临床疗效
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及路优泰干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相关临床因素及路优泰治疗效果。方法:按CCMD-Ⅱ-R的抑郁诊断标准对12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研究,采用路优泰对其干预。结果:PSD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有关,路优泰能明显改善上述指标。结论:临床应重视PSD的发生,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路优泰对PSD治疗效果良好。
畅美季徐忠信于旭张朝民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发病率路优泰
叶酸和普伐他汀对颈动脉狭窄患者CRP与FIB水平影响分析
2014年
目的通过在临床上观察和使用叶酸与普伐他汀针对患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纤维蛋白原(FIB)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该院接受治疗患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共176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叶酸组和普伐他汀组以及叶酸+普伐他汀组,分别对患者在用药以前和用药8周以后,测定血清中CRP与FIB的水平,并加以对比。结果该三组患者治疗以前的血清FIB与CRP的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以后,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普伐他汀组和叶酸+普伐他汀组、叶酸组和叶酸+普伐他汀组的血清FIB与CRP水平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叶酸组和普伐他汀组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使用叶酸和普伐他汀对患者进行联合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血炎症因子CRP与FIB的水平,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二者药物相结合具有协同作用,效果超过单独使用叶酸或者普伐他汀药物,在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
于旭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叶酸普伐他汀纤维蛋白原
局灶性脑缺血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及依达拉奉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于旭
关键词:微管相关蛋白-2局灶性脑缺血依达拉奉神经可塑性轴突再生MAP-2
腔隙性脑梗死伴焦虑和抑郁被引量:3
2005年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脑卒中的20%以上,除表现相应的躯体症状外,尚有许多表现为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功能康复。我们往往仅重视脑血管病的治疗,而忽视了这一并发症,为进一步探索腔隙性脑梗死后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我们对250例住院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测定,并将其中68例出现抑郁及焦虑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刘晶莹于旭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症焦虑抑郁
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所存在的危险因素,以便为在诊断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查找提供资料依据。方法对所有入院治疗的患者进行详细地询问并记录患者既往病史,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和家族性脑血管病以及既往卒中史等,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狭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比率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既往卒中史和脑血管病家族史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高血压等病症,都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当在发病早期就对该类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
于旭
关键词:脑卒中脑缺血颅内动脉狭窄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和探讨采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共78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9例,详细记录患者在入院初诊时和治疗第3、6,、12个月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并且通过颈动脉超声的检查,评估和对比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IMT)。结果在第6个月与第12个月进行复诊,干预组患者通过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IMT明显缩小,对照组中的患者颈动脉斑块却出现增大。两组和治疗以前进行对比,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该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颈动脉斑块对比,均存在有显著性的差异,干预组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减小,对照组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上使用阿托伐他汀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而且更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在治疗患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疗效显著。
于旭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稳心颗粒治疗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3
2003年
王瑛付强刘海霞于旭王珍霞赵艳
关键词:稳心颗粒药物治疗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中医药疗法
局灶性脑缺血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及依达拉奉保护作用的研究
2008年
于旭
关键词:微管相关蛋白-2局灶性脑缺血依达拉奉神经可塑性轴突再生MAP-2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