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晓权

作品数:11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主义
  • 3篇和谐社会
  • 2篇幸福观
  • 2篇哲学
  • 2篇人生观
  • 2篇人生观教育
  • 2篇前提性
  • 2篇确证
  • 2篇现实生活世界
  • 2篇理论意蕴
  • 2篇伦理
  • 2篇教育
  • 2篇共产主义
  • 2篇构建和谐社会
  • 1篇意蕴
  • 1篇异化
  • 1篇哲学变革
  • 1篇哲学意蕴
  • 1篇旨趣
  • 1篇中国梦

机构

  • 10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空军航空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湘潭职业技术...

作者

  • 11篇于晓权
  • 3篇赵红
  • 1篇周宁宁
  • 1篇孟宪生

传媒

  • 2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税务与经济
  • 1篇教育评论
  • 1篇理论界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白城师范学院...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生观教育的前提性确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
2009年
人生观教育的前提就是对人生观进行科学的理解。对科学人生观的理解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根基,从人的存在状态、人的生活困惑和人的终极意义追求中总体概括人生观,为人生观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于晓权赵红
关键词:人生观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论意蕴及现代启示被引量:3
2007年
任何一种关于人的理论都是对人类幸福的关切,这种关切一方面是审视现实生活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追求目标。马克思在对当时德国人民的生活状况的分析否定中阐释了科学的幸福思想,即幸福是在人类消解专制制度的笼罩下,摆脱了人在劳动中的异化的一切束缚,而达到自身全面发展的和谐状态。对这一理论的深刻解读,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和当下人类的生存境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于晓权
关键词:专制制度异化共产主义
人生观教育的前提性确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被引量:1
2009年
人生观教育的前提就是对人生观进行科学的理解。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生观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局限,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人的存在和生活进行科学解释和现实指导。对科学人生观的理解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根基,从人的存在状态、人的生活困惑和人的终极意义追求中总体概括人生观,为人生观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于晓权赵红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生观
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
幸福问题是哲学伦理学中的重大问题。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每一阶段都是把幸福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正如恩格斯所揭示的:“在每个人的意识和感情中,都有一些作为颠扑不破的原则存在的原理,这些原理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
于晓权
关键词:幸福观
文献传递
促进吉林省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对策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吉林省是人力资源存量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但由于开发和利用体系上的原因,存量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优势。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体系,对缓解吉林省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
于晓权孟宪生
关键词:人力资源
论马克思幸福思想的伦理旨趣被引量:1
2006年
人的幸福问题是马克思伦理精神的主旨。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存境遇的批判、解构中,消解了近代哲学对人的幸福的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承诺,而把实现人的幸福追求目标置于生活世界之中,从而为人的幸福之路寻求一条真正可靠的、现实的路径。
于晓权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论意蕴被引量:2
2006年
人类对幸福的向往始于人的有限性生存境遇。自原始先民起,人们通过对灵魂的探索、上帝的崇拜和理性的悬设,试图给人类一种幸福的承诺。马克思在对以往观点的批判、解构中消解了对人类幸福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假设,把实现人的幸福追求目标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强调实践在创造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幸福的理想社会,从而为人类寻求幸福指出了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
于晓权
关键词:共产主义
马克思幸福思想理论生成——一种伦理学视野的考证被引量:1
2009年
人的幸福问题是马克思伦理精神的主旨。马克思把实现人的幸福追求目标置于生活世界之中,从而为人的幸福之路寻求一条真正可靠的、现实的路径。
于晓权赵红
和谐社会视阈下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2009年
任何一种关于人或社会的理论都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这种关切一方面是审视人类生存状态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确立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趋向。构建和谐社会,从微观上看,是要解决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但从宏观把握,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其核心乃是人的发展、完善和解放。因此,在和谐社会视阈下,需要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其为人类自身生活的目标做出科学的实践。
于晓权
关键词:和谐社会现实生活世界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立足点被引量:1
2004年
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学说 ,而传统哲学没有意识到这一性质 ,它们把脱离人的外在世界的自然物或理性精神作为哲学形成的根基或立足点 ,从而陷入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之中。马克思则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为立足点建立了新的哲学理论 ,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了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面 ,体现了新旧哲学研究视阈的差别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批判精神。
于晓权周宁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点现实生活世界传统哲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