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舒艨

作品数:7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流动儿童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情绪
  • 2篇悖论
  • 2篇反事实思维
  • 2篇城市
  • 1篇带给
  • 1篇心理
  • 1篇心理适应
  • 1篇知觉
  • 1篇社会支持
  • 1篇内隐
  • 1篇内隐联结测验
  • 1篇歧视知觉
  • 1篇情感
  • 1篇人格
  • 1篇人格特点
  • 1篇网络成瘾
  • 1篇教养方式
  • 1篇积极情感

机构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北华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7篇侯舒艨
  • 4篇方晓义
  • 2篇刘杨
  • 1篇周蔚
  • 1篇张惠敏
  • 1篇袁晓娇
  • 1篇宁丽
  • 1篇王焕琦
  • 1篇周仁来
  • 1篇陶然
  • 1篇刘彩谊
  • 1篇蔺秀云
  • 1篇郭小迪

传媒

  • 1篇中国药物依赖...
  • 1篇心理科学
  • 1篇心理发展与教...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东北电力大学...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幸福的悖论——反事实思维带来的独特世界
2009年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与其他诸多心理特征一起影响着人们每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通过分析反事实思维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意义,就可以找到利用反事实思维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的途径。
王焕琦侯舒艨
关键词:反事实思维情绪
幸福的悖论——反事实思维所带给我们的独特世界被引量:1
2008年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与其他诸多心理特征一起影响着人们每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分析了反事实思维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意义。同时。就如何利用反事实思维来调节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侯舒艨
关键词:反事实思维情绪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规律及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
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对1164名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发展规律、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两个维度间的关系,及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1)经过一年的时间,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与北京儿童的城市适...
侯舒艨方晓义刘杨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适应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的方法,对1164名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发展及影响因素做了追踪研究。其中730人完成了重测,434人由于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较大,转学或返回老家,没能完成重测。作为比较的北京当地儿童为525名,第二次测查...
侯舒艨方晓义
关键词:流动儿童
男性网络成瘾患者人格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考察男性网络成瘾(以下简称网瘾)青少年的人格特点,探究家庭因素对男性网瘾青少年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对所有被试(男性网瘾患者118例和在校中学生142例)进行测试,同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网瘾被试进行测验。结果:男性网瘾组16项人格因素中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紧张性因子极端值的百分比与非网瘾在校生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聪慧性、敏感性和实验性外,其余13项因子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父亲惩罚、父亲过分干涉、母亲惩罚以及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文化性、组织性存在显著性相关|r|=0.184-0.377)。回归分析发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及亲密度和知识文化性进入回归方程(R2=0.090-0.142)。结论:男性网瘾青少年人格极端化明显,其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有关,但也受其他因素如青春期和网瘾的影响。
刘彩谊张惠敏方晓义宁丽侯舒艨陶然
关键词:网络成瘾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
内隐联结测验下单纯呈现效应与积极情感的产生被引量:6
2008年
该研究以汉语双字词为刺激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首先检验了标准的GNAT内隐联结测验范式的有效性,实验一发现,积极名词与正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与负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实验二发现,用在标准的单纯重复呈现范式中重复呈现过的中性名词,替换标准GNAT内隐联结测验范式中的积极名词,再次进行标准的GNAT内隐联结测验,观察到了重复呈现的中性名词与正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与负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表明被试将重复呈现过的中性刺激与积极刺激联系比与消极刺激的联系更紧密。实验三发现,同样是这些中性名词,当没有被重复呈现时,在GNAT内隐联结测验中与积极形容词和消极形容词的联结的反应时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刺激的重复呈现会导致偏好的产生,使其能够起到积极刺激的作用。该研究认为,刺激的重复呈现,可能是积极情感产生的一个来源。
侯舒艨周蔚郭小迪周仁来
关键词:积极情感内隐联结测验
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被引量:33
2011年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回收有效追踪数据680份。对前、后测均参加的680名被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随着进入城市时间的增长,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歧视知觉显著减少,报告的社会支持显著增加;(2)流动儿童报告的社会支持、歧视知觉与孤独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前测的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共同影响前测孤独感;同时,前测孤独感又会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后测孤独感。并且在这个动态作用过程中,前、后测社会支持既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前测社会支持还能通过后测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间接影响后测孤独感;而前、后测歧视知觉则只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3)前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都不能直接影响后测的孤独感,而是需要通过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才能对后测的孤独感产生作用。
侯舒艨袁晓娇刘杨蔺秀云方晓义
关键词: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