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异星

作品数:19 被引量:430H指数:11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土地利用
  • 6篇土壤
  • 5篇覆被变化
  • 4篇天山北坡
  • 4篇玛纳斯河流域
  • 3篇遥感
  • 3篇有机碳
  • 3篇三工河流域
  • 3篇生态系统
  • 3篇同位素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流域
  • 3篇干旱
  • 3篇干旱区
  • 2篇地质
  • 2篇地质特征
  • 2篇典型流域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新...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国土资源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新疆大学

作者

  • 19篇冯异星
  • 14篇罗格平
  • 12篇许文强
  • 6篇周德成
  • 6篇尹昌应
  • 6篇韩其飞
  • 5篇李超凡
  • 4篇李艳忠
  • 3篇鲁蕾
  • 3篇戴丽
  • 3篇陈曦
  • 3篇王渊刚
  • 2篇朱磊
  • 2篇肖玉勇
  • 2篇陈惠
  • 2篇龚智
  • 2篇范彬彬
  • 1篇刘昌明
  • 1篇徐华君
  • 1篇郑青华

传媒

  • 4篇干旱区研究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世界有色金属
  • 1篇同位素
  • 1篇资源信息与工...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区农田排水系统演变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在干旱区流域绿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和不断改进的盐渍化治理过程,这导致在绿洲下部与临近荒漠区广泛形成农田排水系统景观,但其产生的生态效应还不清楚,限制了全面认识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化过程。利用航片和遥感影像数据,基于图论网络分析和景观连通性模型,分析农田排水系统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与格局;采用缓冲区分析、空间地统计模型、GIS相关性分析和群落多样性测度等方法,研究农田排水系统演变对廊道效应、土壤性状、土地利用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利用经过改进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研究农田排水系统演变对区域碳、水循环的影响,探讨农田排水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深化对干旱区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的认识,并丰富绿洲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冯异星罗格平许文强韩其飞王渊刚
关键词:生态效应绿洲干旱区
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δ^13C组成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选择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变化,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三工河流域降雨量在300mm以下的采样点,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R2=0.97),而降雨量在300mm^500mm的采样点,δ^(13)C值随降雨量变化不明显(R2=0.04);三工河流域纯C3植物采样点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呈现明显的富集效应,即土壤剖面下层δ^(13)C值大于上层,其平均差值为1.01‰,与其他相关区域研究结果一致;而沙质荒漠和土质荒漠采样点剖面下层与上层SOCδ^(13)C平均差值为4.33‰,其变化趋势与纯C3植物采样点相反,且其表层δ^(13)C值接近C4植物来源,底层接近C3植物来源,推断其地上历史植被可能经历了由C3到C4的演替过程。
许文强罗格平陈曦冯异星李超凡
关键词:碳同位素三工河流域
基于Biome-BGC模型的天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模拟被引量:23
2014年
以天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对Biome-BGC模型的生理生态参数进行了校正,模拟了1959—2009年气候变化及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碳收支(NEP)和土壤呼吸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59—2009年该区森林生态系统年均NPP为547.97 g·m-2·a-1,年均NEP为61.24 g·m-2·a-1,表现出适度的碳汇效应,但碳汇效应整体呈递减趋势;在设定的温度、降水情境下,NPP和NEP对降雨变化的敏感性,较其对气温升高的敏感性强;在平均气温升高、降雨量不变的情景下,森林生态系统NPP呈微弱增加态势,但NEP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为气温升高,导致土壤呼吸增强。通过分析气温在干旱区的正负效应,表明气温升高促进了天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干旱胁迫在该区域不显著。
韩其飞罗格平李超凡叶辉冯异星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天山北坡
贵州省三都县三洞铅锌矿矿化特征与物化探异常解释推断被引量:1
2017年
通过物化探异常解释,区内激电异常幅值较低,且不呈规模分布,均未发现局部低阻中极化富集体。与矿区周边铅锌矿对比,区内成矿地层条件较差,主要原因是区内出露地层较新。根据化探异常推断,区内自地表以下500m范围内,存在铅锌矿(化)体的可能性较小。
龚智冯异星肖玉勇商琮婧陈惠索芳青
关键词: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
植被恢复工程对黄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被引量:42
2016年
剧烈的人类活动可快速地改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格局,并对地表参量和水文要素产生深刻的影响。论文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Grain for Green Project,GGP)的重点区黄河中游为例,利用5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区域LUCC的过程与趋势,并探讨了GGP对下垫面地表参量及水文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GGP并未显著地改变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但改变了各土地类型的转换速度和平衡状态。GGP实施前各类型间相互转换频繁,处于动态平衡态势,而GGP实施后以土地类型单向转换为主,处于不平衡态势,以耕地单向转为林草地为主。2)不同子流域间LUCC存在差异。GGP前汾河流域变化速度较其他区域快,呈准平衡状态;工程实施后的前期,河龙区间与渭河流域的净变化率以及总变化率较快,而后期差异不显著,呈不平衡状态。3)GGP显著地改变了下垫面地表参量和水文要素。GGP的实施使得NDVI、LAI和发射率显著增加,而反照率显著下降,以河龙区间尤为显著;径流系数显著下降,而蒸散发系数显著增加,尤以河龙区间表现显著。
李艳忠刘昌明刘小莽梁康白鹏冯异星
关键词:黄河中游水文要素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被引量:34
2009年
以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在遥感与GIS支持下揭示了流域1989-2002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状况,并进一步对流域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分析了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与生态安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稳定上升,土地利用总体处于发展时期;②1989-2002年,流域生态安全状况整体有所好转,但局部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趋势;③流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18—100间的区域生态安全等级有所提高,由1989年主体属于中警状态提高到2002年的预警状态;④不同土地利用程度下流域在较安全和预警状态面积之和有以下顺序:Ⅴ〉Ⅳ〉Ⅰ〉Ⅵ〉Ⅲ〉Ⅱ,表明Ⅴ级土地利用程度区即林草地是流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首选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沙地则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难题和关键。最后,提出了通过提高低利用程度区的土地利用程度来确保生态安全的观点。
冯异星罗格平尹昌应周德成鲁蕾许文强戴丽
关键词:GIS玛纳斯河流域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是人类对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则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变化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数最、程度、空间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利...
冯异星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GIS技术遥感技术
文献传递
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区典型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被引量:19
2009年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谢高地等人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近3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76-2002年间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以未利用地大量减少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为特点,所产生的环境响应是积极的,生态系统服务年度总价值在波动中提高,由1976年的103.57×108元增长到2002年的132.85×108元,各单项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向良性发展。
冯异星罗格平鲁蕾尹昌应周德成许文强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
近50a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区典型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20
2010年
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焦点。大规模土地开发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影响的定量评估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评价长时间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区典型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期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信息。选择的研究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干旱区水土开发的典型代表区域。以1962年地形图,1976、1989、1999和2008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利用数学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重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50a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耕地和建设用地"涨势"显著,未利用地和林地"落势"较明显,草地和水域先"涨"后"落",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态,单向转换频繁。(2)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和多样性增加,优势度减小,各景观类型间差异缩小,异质性程度和景观结构复杂性加大。(3)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流域景观格局,导致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均匀化和破碎化。最后,提出通过发展大规模集约化农业降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景观格局负面生态效应的观点。
冯异星罗格平周德成韩其飞鲁蕾许文强朱磊尹昌应戴丽李艳忠
关键词:土地利用玛纳斯河流域干旱区
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区土壤碳分布及其稳定同位素变化被引量:7
2017年
以亚洲中部干旱区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区为研究区,根据荒漠距离绿洲的距离,分别在荒漠边缘、中部和腹地设置3条样带,并采集2 m深的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有机碳(SOC)、无机碳(SIC)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分布,探讨土壤碳变化与距绿洲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SOC含量随剖面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受距绿洲距离的影响,SOC含量表现为荒漠边缘>荒漠中部>荒漠腹地.荒漠边缘SOC的δ^(13)C值范围为-21.92‰^-17.41‰,且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荒漠中部和荒漠腹地的δ^(13)C值范围为-25.20‰^-19.30‰,且随深度增加先增后减,由此推断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中部和腹地地表植被以C3植物为主,而绿洲边缘经历了从C3植物为主到C4植物为主的演替过程.荒漠边缘SIC平均含量为38.98 g·kg^(-1),是荒漠腹地的6.01倍,表明0~2 m深度内大量SIC在荒漠边缘呈聚集趋势.SIC的δ^(13)C值随深度增加先减后增,底层富集,主要受原生碳酸盐含量和剖面土壤CO_2的影响.
王娜许文强徐华君冯异星李超凡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碳稳定同位素准噶尔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