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刘国云

刘国云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伦理
  • 3篇道德
  • 3篇社会
  • 2篇整体性
  • 2篇弱势
  • 2篇弱势群体
  • 2篇社会主义
  • 2篇社会主义核心
  • 2篇社会主义核心...
  • 2篇群体伦理
  • 2篇主义
  • 1篇道德观
  • 1篇道德观教育
  • 1篇性伦理
  • 1篇社会冲突
  • 1篇社会属性
  • 1篇社会主义核心...
  • 1篇视域
  • 1篇同一性
  • 1篇女性

机构

  • 9篇东南大学
  • 1篇郑州轻工业学...

作者

  • 9篇刘国云
  • 1篇陈爱华

传媒

  • 2篇思想战线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价值的弱势群体伦理问题研究
弱势群体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关注。价值是沟通社会伦理宏观与微观水平的关键联系,基于价值的研究旨在实现研究方法上分析与综合、研究对象上整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通过人的价值关系从个体与个体之间到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发展过程的还原,揭...
刘国云
关键词:伦理道德弱势群体社会属性
从价值同一性的历史构建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难题
2011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着力解决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中如何获得普遍性认同问题,难点在于张扬的个体价值对于社会价值与他人价值的遮蔽以及道德知识、情感与行动三者彼此间的鸿沟。在对价值同一性的历史建构过程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价值认同的消解与重组难以避免,在个性自由意义上的差异成为了价值本体的时候,合理体现异同的辩证统一的机制是价值认同的关键进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普遍性认同的对策包括推动合理的伦理实体复归,"自主个人"和"真实集体"以及工具价值与终极价值之间的平衡,以及培养道德情感与促进道德践行。
刘国云陈爱华
关键词:同一性
基于价值的弱势群体伦理问题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价值沟通社会伦理宏观与微观水平的联系,基于价值的研究,结合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探寻弱势群体问题中的价值因素,旨在实现研究方法上分析与综合、研究对象上整体与个体的统一。在个体之间到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双重维度下,基本价值呈现从认同他人到平等公正的发展脉络。显示弱势问题的根源与解答都在于差异与平等的具体关系模式,良好的解决方案应促进个体价值的提升与整体价值的扩展。合理价值观的实现,在总的原则上既需要伦理实体认同的配合,也应当把握主体内化规律。
刘国云
关键词:弱势群体伦理问题整体性
科学——价值的伦理研究
当代,人们普遍注意到科学的价值特性日益凸显,这既是对近代以来科学与价值疏离的反思,又是对科学产生的双重效应的伦理审视。本文试图从科学伦理学的视域,以科学与伦理的共同要素——科学-价值作为切入点,分析科学与价值的内在联系及...
刘国云
关键词:道德观教育
文献传递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女性伦理的引领被引量:1
2011年
社会主义价值具有解放与发展的基本意义,以人为本的价值优先为社会性别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女性伦理应强调包容性别差异与尊重个性发展之上的、扬弃男女二元对立的整体和谐。"核心"是价值的客观性的体现,强调女性伦理的实体传统,重视家庭对于实体建构的意义。价值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求把握女性主体特点,体现价值的主体性。女性对于社会伦理具有独特贡献,应把握并体现其价值特征。
刘国云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女性伦理
整体性进路的价值认同建设——作为应对社会冲突的伦理治理方式被引量:1
2011年
社会转型过程中财富与权益分配的变化逼促人的再社会化,既有价值的阻滞可能造成价值颠覆并通过行动引发社会冲突。同一性建构的历史经验的两种进路,或者强调实体、彼岸的存在,或者是现世中个体的博弈。相应地,同一性实现的两种方式分别表达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合理的代表方式应是对社会整合关系的反映。认同的重建依赖伦理实体的在场,发掘公共本质的合理形式与有效实现途径。认同机制不囿于特定的形式,而在于有效表达最合理价值下本民族本社会的有机与互维的和谐状态。
刘国云
关键词:价值颠覆整体性
“局外人”之惑──系统视域下的科学价值问题
2013年
"局外人"现象是科学与价值关系的争论的延续,它反映了科学在社会系统中的广泛联系被割离的实质,并引发了宏观层次上的矛盾。价值是关系范畴,需要在开放与动态的系统框架中分析科学活动的价值关系。原子式地分离,摈弃了自由的有机性,在科学显著的系统性中凸显矛盾,尤其是在科学的能力与责任上的落差。系统性也指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基于现实的自由之上,多元核心的拓扑实现科学从控制到互维的转向;在整体层面,复杂系统的重点在于促进社会系统的稳健性;而稳健性的实现需要开放性的交互。
刘国云
关键词:局外人稳健性
道德祛魅:伦理学维度下的人际冷漠问题被引量:5
2012年
人际冷漠的道德困境并不只是个体问题,而是产生于结构分化的社会背景下的全息演进。工具理性范式越成功,它对于道德的挤压就越明显,因为它已经殖民化了作为道德栖居之所的生活世界,本作为伦理的造诣的法律反过来让道德退隐。道德转而在个体性上寻求合理性,随着社会结构的解构而碎片化了。而通过文化传承的共同性则成为一种魅影呈现于人际冷漠的冲突上。由此,道德复兴的关键在于自由与社群的平衡,让偏离了系统属性的道德重拾其实体记忆。道德的统一性是把现代性的碎片系统地整合起来,着重于利用道德在不确定性领域的优势,成为独立而互动的要素之间的接口,重建起精神家园。
刘国云
关键词:道德祛魅返魅
中外科学伦理发展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对中外科学伦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明确我国科学伦理中的问题并探寻解决路径。通过主题词频次的计量了解科学伦理研究的热点,以数据对比呈现研究差异,在总体的学术趋势的分析中显现研究特点及不足。在伦理建制与规范保障方面,中国稍显滞后,国外在科学伦理具体问题方面的研究更细致。在伦理环境上,西方注重分析与还原,倚重责任来联系原子化的科学与伦理。中国传统上更注重整体性的目标,对于中国的科学伦理来说,应当结合自身文化中的合理性,对科学与伦理形成自身的批判性与专业性。避免既抛弃了擅长处理科学伦理的有机联系的传统,在科学伦理的具体问题上又缺乏深入的分析。
刘国云
关键词:科学伦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