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富庭

作品数:8 被引量:159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苹果
  • 5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有机碳组分
  • 3篇园土
  • 3篇苹果园土壤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多样性
  • 3篇黄土高原
  • 3篇活性有机碳
  • 3篇果园
  • 3篇果园土壤
  • 2篇生草
  • 2篇树体
  • 2篇树体生长
  • 2篇水分
  • 2篇黄土高原地区
  • 2篇富士苹果
  • 2篇不同覆盖方式
  • 1篇芽形成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8篇刘富庭
  • 6篇张林森
  • 6篇李雪薇
  • 5篇张永旺
  • 5篇韩明玉
  • 5篇胥生荣
  • 4篇李丙智
  • 2篇谷洁
  • 2篇胡景江
  • 1篇王延平
  • 1篇刘航空
  • 1篇马锋旺
  • 1篇王晓琳
  • 1篇王俊峰
  • 1篇董海强
  • 1篇王金锋

传媒

  • 2篇北方园艺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园艺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47
2013年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及微生物群落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果园定位试验,分层采集0—100 cm土层的土样,对麦草覆盖、起垄黑地膜覆盖及清耕3个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麦草覆盖可显著增加0—60 cm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轻质有机碳(LF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在1—3年内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0—20 cm土层中TOC含量每年约增加1.9 g.kg-1,而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起垄黑地膜覆盖的土壤TOC含量低于对照,而POC、LFOC、ROC、DOC、MBC的含量高于对照,但均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而降低,3年后0—20 cm土层中TOC含量降低0.91 g.kg-1。麦草覆盖和黑地膜覆盖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AWCD)、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H)和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对照处理,同样也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覆膜处理下降更加剧烈。【结论】麦草覆盖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而起垄黑地膜覆盖逐年降低有机碳各组分含量。两处理开始均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但同样出现了逐年降低的趋势,而覆膜处理降低得更加迅速。
张林森刘富庭张永旺李雪薇李丙智胥生荣谷洁韩明玉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微生物多样性
灌水后覆膜对旱作苹果园土壤水分和树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以6a生“富士”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灌溉的方式,将苹果树树冠下土壤的表层(0-20cm)、根系集中层(0-50cm)和深层(0-80cm)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后覆盖黑色地膜,研究了不同土壤层次灌水后覆黑膜对黄土高原旱作苹果园的蓄水保墒效果、树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苹果树生育期内,灌水使根系集中层达到田间持水量后,覆膜处理的水分利用率和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较对照提高58.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4.7%,比对照节水61.9mm2,该处理的光合特性最佳。综合考虑,灌水使根系集中层达到田间持水量后覆膜是黄土高原区苹果园旱作中节水灌溉的高效栽培模式,适合当地生产需要。
张永旺张林森胥生荣刘富庭李雪薇王延平
关键词:黄土高原区水分利用效率灌水
刻芽、扭枝和去顶梢对富士苹果枝条导水率、激素含量和花芽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研究拉枝后刻芽、扭枝和去顶梢处理对富士枝条导水率、侧芽激素和花芽形成的影响,找出有效的促花措施,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年生矮化中间砧富士("红富士/M26/新疆野苹果")为材料,研究拉枝后刻芽、扭枝和去顶梢处理对幼树的枝条导水率、侧芽激素含量、成枝率、成花情况和平均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拉枝后进行扭枝、刻芽和去顶梢的综合处理与对照相比使枝条的茎比导水率和叶比导水率分别降低了41.4%和39.1%;使花芽分化期侧芽生长素、赤霉素含量减少,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含量增加;抑制侧枝总长的增长量减小39.7%;成枝率提高32.7%;平均单株成花数和平均单株产量分别提高2.3倍和3.3倍。枝条导水率和侧芽激素的变化最终抑制树势旺长,并促进树体花芽分化。拉枝后刻芽和刻芽加去顶梢均对富士苹果成花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如扭枝显著,且拉枝后扭枝和刻芽加去顶梢的综合处理效果最为明显。【结论】富士苹果拉枝后进行刻芽、扭枝和去顶梢的综合处理可以有效抑制树体营养生长,促进花芽分化,使开花数量和平均单株产量提高,有效解决富士幼树拉枝难以成花的生产问题。
李雪薇李丙智刘富庭张林森韩明玉胥生荣张永旺刘航空
关键词:拉枝刻芽扭枝
覆盖或生草措施对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本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不同年限覆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及微生物群落活性的影响。通过野外果园定位试验,分层采集0—100cm土层的土样,对麦草覆盖、起垄黑地膜覆盖及清耕3个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及微生物...
刘富庭
关键词:生草活性有机碳微生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干旱胁迫下不同中间砧嫁接苹果苗的导水特性被引量:14
2013年
以基砧为八棱海棠的4种不同中间砧嫁接的苹果幼苗长富2号/八棱海棠、长富2号/M9、长富2号/M26、长富2号/SH6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对其导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4种中间砧木嫁接苗的整体、冠层、茎干、根系叶比导水率均有减小,各器官叶比导水率基本趋势是乔化>半矮化>矮化,其中矮化中间砧的变化幅度最大,乔化中间砧的变化最小。中间砧嫁接口导水阻力表现为矮化砧比半矮化、乔化砧高,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八棱海棠、M9、M26和SH6中间砧嫁接区域导水阻力在植株总体导水阻力中所占的比率分别为4.07%、6.60%、4.97%和5.11%,当受到干旱胁迫后,嫁接区域所占比率均有不同程度减小。由于矮化苗有效导水率长期低下,根系吸水和运输水分的能力下降,导致地上部分水分供给减少,从而影响树体的生长。
张林森胥生荣张永旺胡景江刘富庭李雪薇韩明玉马锋旺
关键词:苹果嫁接干旱砧木水力学特性
半根干旱对成年“富士”苹果树水分运输和稳定同位素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以13a生"富士"苹果树为试材,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田间条件下全根干旱(NI)、半根干旱(PRD)与常规灌溉(CI)3种水分处理对成年苹果树水分运输和稳定同位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富士"苹果的叶片导水率和枝条导水率逐渐下降,PRD和NI处理的叶片导水率与CI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13.27%和42.01%,PRD和NI处理的枝条导水率与CI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3.01%和34.36%;PRD处理的叶比导水率和枝条叶比导水率出现升高,分别比CI与NI处理高出14.33%、14.44%和41.23%、16.55%。氘和碳稳定同位素测定表明,PRD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NI和CI处理;水分亏缺使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偏向于深层,提高了深层土壤水分对树体水分的贡献率。因此在西北半干旱地区分区灌溉能够在不影响苹果树体生理指标的前提下,应调整树体水分利用策略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胥生荣刘富庭张永旺张林森胡景江韩明玉
关键词:分区灌溉稳定同位素
不同覆盖方式对苹果树体生长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9
2015年
以2a生‘红富士’苹果园为研究对象,设置白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地布覆盖、麦草覆盖和清耕5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苹果树体生长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调节温度的变化主要在浅层土壤,随土层深度增加调节作用减小;不同材料覆盖间存在差异,白色地膜覆盖土温变幅最大,黑膜和地布覆盖次之,麦草覆盖变幅最小;以地布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效果最佳,四季温度分别达到23.72℃、29.73℃、14.49℃和2.01℃,具有春季和秋季增温、夏季降温、冬季保温的优点。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水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以地布覆盖最高,比清耕高出2.14%;覆盖处理对0~80cm各土层含水量都有很好的保墒作用。不同覆盖处理能不同程度增加果园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其中以黑色地膜和地布效果最好;地温越高,土壤呼吸作用强度越高。不同覆盖处理对幼树生长和果树的光合作用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综合考虑,地布是适合千阳地区的最佳覆盖材料。
董海强李丙智王金锋王俊峰刘富庭李雪薇
关键词:苹果树体生长土壤理化特性
生草对渭北旱地苹果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41
2014年
在渭北旱地苹果园行间播种毛苕子(Vicia villos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早熟禾(Poa pratensis),以清耕为对照,对0—1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行间生草可显著增加0—40 cm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轻质有机碳(LF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豆科牧草毛苕子和白三叶的各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高于禾本科牧草黑麦草和早熟禾。其中在0—20 cm土层中,豆科牧草的TOC含量平均每年增加约1.2 g/kg,禾本科牧草每年增加约0.9 g/kg。生草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AWCD)、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H)和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清耕处理,其中豆科牧草的微生物活性更高。因此,生草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豆科牧草毛苕子和白三叶提高效应更加明显。
刘富庭张林森李雪薇李丙智韩明玉谷洁王晓琳
关键词:生草活性有机碳微生物多样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