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殿昌
- 作品数:56 被引量:281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东省皮肤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福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梅毒患者就医延迟现状研究
- 目的:研究梅毒患者就医延迟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7月山东省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的梅毒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计算梅毒患者从可能的感染至首次就医的时间,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28...
- 田洪青刘汝元李中伟郑荣涛侯建玲刘殿昌初同胜刘兵
- 2021年度山东省麻风症状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背景:2020年,山东省顺利完成《全国消除麻风危害规划(2011-2020年)》终期评估目标,新发麻风2级畸残比下降至14%。鉴于麻风潜伏期较长,通过症状监测等措施持续加强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对巩固达标成果尤为必要。目的:本文对2021年山东省新确诊的麻风病例进行分析,总结达标后麻风早期发现的防治成效。方法:依托全省182家皮肤病专科联盟单位开展麻风症状监测,将麻风疑似病例或不能排除麻风的疑难少见病例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确诊或排除,确诊麻风病例均在省所接受规范化诊疗。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分类变量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结果:2021年全省皮肤病专科联盟单位共转诊麻风疑似病例和疑难少见皮肤病病例623例,最终确诊麻风12例,其中新发11例,复发1例,新发麻风病例2级畸残比降至9%,创历史新低。新确诊病例麻风反应发生率为75%,联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依托综合医疗机构皮肤科和皮防机构开展麻风症状监测是早期发现麻风病例、预防畸残发生和持续巩固达标成果的关键措施。
- 槐鹏程初同胜刘殿昌刘健张福仁
- 关键词:麻风症状监测
- 瘤型麻风氨苯砜单疗复发一例
- 2022年
- 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山东省荣成市人。因“面部红斑伴口唇麻木、双眼疼痛3个月”就诊。自述2021年2月始面部出现红斑,伴口唇麻木,双眼不适,疼痛流泪,自己怀疑麻风复发。2021年5月12日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麻风复发,转诊至我院。患者于1957年6月首次确诊为LL型麻风,次年3月入驻麻风村,全程予氨苯砜(DDS)单疗,于1964年10月临床治愈;1972年3月确诊为LL型麻风复发,再次予DDS单疗后于1980年7月判愈。患者本次复发前已存在双眼、双手及双足畸残。无药物过敏史。
- 叶星卢宪梅刘芳槐鹏程初同胜刘殿昌
- 关键词:口唇麻木面部红斑瘤型麻风畸残氨苯砜临床治愈
- 2010-2019年山东省梅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3
- 2021年
- 目的:了解山东省梅毒流行特征及趋势,为梅毒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9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报告的梅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描述梅毒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计算发病率、构成比、年均增长率,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梅毒的发病趋势。结果:山东省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6.15/105增至2019年20.24/105,呈逐年增长趋势(χ^2=12475.40,P<0.01),年均增长率为14.15%。其中,隐性梅毒占比增长最快,由2010年的31.98%增至2019年的74.28%。高发地区为鲁东半岛的威海市、青岛市及鲁南地区的枣庄市,年均报告发病率在20/105以上。各年女性报告病例数均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89∶1。从年龄分布来看,20~35岁人群梅毒报告病例数占比最多,占总病例数的39.41%;60~79岁人群报告发病率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为22.82%。20类职业中,农民报告病例数最多,占43.94%。结论:山东省梅毒报告发病率呈较快增长,其中隐性梅毒增长尤为迅速。需加强梅毒筛查和防治,特别是高发地区及高发人群。
- 刘健刘健槐鹏程刘殿昌刘殿昌初同胜李富容张福仁
- 关键词:梅毒流行病学性传播感染
- 低流行状态下麻风防治策略研究——基于山东省皮肤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的麻风症状监测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麻风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诊断延迟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同时也会引起残疾、毁容等不可逆转的危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阻断传播、消除危害的主要措施。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麻风进入低流行状态,传统的主动发现麻风患者的方式—人群普查、密切接触者筛查和依靠各级专病防治机构—省市县(区)皮肤病防治所的垂直管理体系因成本效益比差而不再适应新时代麻风防治的需求,亟需探讨新的防治策略。方法:探讨以综合医院皮肤科和专病防治机构为单位组成的水平和垂直系统相结合的疑难皮肤病转诊系统—全省皮肤病专科联盟为依托的麻风早发现策略,把麻风症状监测工作由过去的专病防治机构承担转变为综合医院皮肤科与专病防治机构共同承担,所有疑似病例均由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作出最终诊断。结果:项目实施4年来,共接受转诊病例3043例,其中确诊麻风39例,诊断延迟期和二级畸残比分别下降66.23个月和38.08%,且二级畸残比较项目实施前下降25.61%。结论:基于综合医院皮肤科和专病防治机构相结合的症状监测方案的实施是新时代早发现麻风患者的有效策略。
- 吴晓晓槐鹏程叶星朱佳明刘艺君赵伟初同胜刘殿昌刘健张福仁
- 关键词:症状监测
- 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一例
- 2021年
- 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因眉毛脱落、全身皮肤红斑、丘疹6个月就诊。患者自述6个月前眉毛脱落,无明显诱因躯干和四肢出现暗红色丘疹、结节,表面皮肤干燥,无瘙痒和疼痛,无畏寒发热、胸闷腹痛等全身症状。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就诊,怀疑麻风,未予检查与治疗,转诊至我院。该患者既往体健,个人史无特殊,无子女。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
- 甘言玲周桂芝陈新龙初同胜刘殿昌
- 关键词:瘤型麻风皮肤干燥皮肤红斑全身症状转诊
- 嗜酸性蜂窝织炎一例被引量:2
- 2019年
- 嗜酸性蜂窝织炎又称Wells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类似蜂窝织炎的坚硬斑块,常常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嗜酸粒细胞浸润及特殊的'火焰征'。该病较为少见,现将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双下肢暗褐色斑片、结节伴瘙痒5年。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散在性暗褐色斑片、结节伴瘙痒,无发热、关节疼痛及其他全身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
- 陈新龙于美玲周桂芝刘殿昌
- 关键词:蜂窝织炎粒细胞双下肢嗜酸性
- 猴痘合并HIV感染一例被引量:2
- 2024年
- 患者,男,21岁。10天前有男男高危性接触史。4天前出现发热,3天前肛周出现脓疱、溃疡,伴瘙痒。皮肤科查体:肛周见多发溃疡面。HIV感染2年。实验室检查:溃疡面组织液检查MPXV-qPCR(+)。诊断为猴痘。
- 邢培业槐鹏程李紫阁林颖杰刘殿昌
- 关键词:猴痘病毒HIV男男性行为
- 2004-2009年山东省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或母婴传播。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重新流行以来,梅毒在我国的流行呈逐渐上升趋势。本文拟通过对2004-2009年梅毒网络直报资料的分析,了解山东省2004-2009年...
- 刘殿昌陈树民张福仁
-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梅毒发病趋势控制策略
- 文献传递
- 中国大陆男同性性接触者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一)被引量:96
- 2001年
- 目的 本文描述了中国大陆男同性性接触者(MSM)与HIV/AIDS/STD相关的高危行为、认识和某些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自我填写问卷和当面访谈填写问卷两种形式,对426位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 本组主要生活在大中城市、接受过较好教育、较为年轻的MSM,平均约18岁开始与同性性交。4/5以上有口-生殖器性交,半数以上有肛门性交行为。累计性伴中位数9人。2/5以上在近一年内有偶遇性性伴。约半数人在调查时有固定性伴,但仅少数人与性伴保持闭合性性关系。约 1/3已婚,近半数人与女性性交过。1/4曾患性传播疾病,近一年患病率为 6.81%。仅 1/10进行过HIV抗体检测,1人阳性。约 1/3使用过安全套,通常在少数情况下使用,只有2人坚持使用。不用安全套的原因主要是认为安全套能降低快感、自己无感染HIV的可能和性伴健康,虽然他们已普遍具有关于HIV传播的一般知识。结论 中国大陆部分MSM在性方面相当活跃,存在HIV在MSM中高水平流行的可能性。HIV在中国MSM中的流行速度高于90年代初中期在西方国家MSM中的流行速度,而且流行还会直接蔓延到妇女人群。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阻力,对中国MSM的AIDS干预面临重大困难。
- 张北川刘殿昌李秀芳胡铁中
- 关键词:HIV/AIDSMSM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