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强 作品数:70 被引量:346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三种不同方法检查主导眼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了解三种不同方法手指法、卡洞法、Worth四点仪法检查主导眼的优缺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来我院近视眼中心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118例(236眼),年龄18~42(平均25.3±6.2)岁,LASIK手术前用三种不同方法手指法、卡洞法、Worth四点仪法检查主导眼并记录每位患者主导眼的眼别。结果:经统计学一致性检验表明,手指法与卡洞法检查主导眼时两种方法一致性好,符合率高;Worth四点仪法与手指法和卡洞法两两比较一致性差,符合率也较低。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手指法、卡洞法、Worth四点仪法检查主导眼各有优缺点,因手指法与卡洞法两种方法一致性好、符合率高,检查简便易行可以联合起来作为临床上确定主导眼的检查方法;Worth四点仪法因本身作为融像的检查方法且受影响的因素较多,不适合作为主导眼的检查方法。 李可嘉 刘汉强关键词:主导眼 散瞳检查对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中央角膜厚度测量的影响 <正>目的:探讨散瞳检查对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CT)测量的影响。方法:将33例(66眼)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按近视程度分为中低度和高度近视组两组,两组患者均应用散瞳剂(美多丽—P滴眼液)点眼散瞳5... 张淑琦 刘汉强文献传递 儿童散光眼散光轴向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8 1992年 儿童散光眼是影响儿童视力的重要疾患,而散光轴向是构成散光眼的主要因素,散光轴向确定错误对散光眼的矫正有直接影响,因此对儿童散光眼的散光轴向的研究对临床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儿童散光眼散光轴向的报导较少我们对117例(198眼)散光患儿的散光轴向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对象:为来本院门诊进行屈光不正检查,除外器质性改变,有0.5D 以上散光的患者为本文观察对象共117例(192眼),男66例,女51例,年龄5~12岁,平均7.35岁,全部患者,均用1%阿托品膏连续散瞳五天。方法:应用日本AR3000P 型自动验光仪,将患者头部固定在验光仪上,由同一检查者操作,每眼检查三次取其平均值。 刘汉强 石村敏关键词:散光 儿童 胎牛血清对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胎牛血清对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无血清低钙培养基(KSFM)和含100mL/L胎牛血清的KSFM中培养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比较两种培养基中角膜上皮细胞的群体倍增(PD)。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的表达。结果:在KSFM中,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可稳定传代超过25代,但在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细胞仅能存活3代。在KSFM中,培养细胞呈典型铺路石样外观,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细胞表达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当培养基中加入胎牛血清后,细胞形态明显增大,呈扁平状; involucrin表达显著增强。结论:胎牛血清可抑制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增生、诱导其分化。 马小力 阙艳红 孔珺 刘汉强 张劲松关键词:血清 角膜 上皮 细胞培养 LASIK术后主导眼及其视力变化对视觉舒适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评价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主导眼分布、术后主导眼及其视力变化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118例(236眼),术前用卡洞法行主导眼检查,全部患者分别在术后2,4wk;2,3mo检查主导眼眼别及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视力;术后2mo按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视力情况分4组,接受近距离工作主觉症状及远距离视疲劳症状调查表的调查。结果: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主导眼分布以右眼为主(70.3%);术前主导眼眼别与最佳裸眼视力眼别一致性差(n=67,kappa值=0.148,P=0.140),两者符合率为55.2%;术前主导眼眼别与最高屈光度眼眼别一致性差(n=109,kappa值=-0.16,P=0.007),两者符合率为42.2%;118例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第2,4wk;2,3mo均未出现主导眼眼别的调换;4组比较而言,LASIK术后主导眼视力变化对视觉舒适度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近视人群主导眼分布以右眼为主,且主导眼与性别、最佳裸眼视力眼眼别、屈光度高低无显著相关;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3mo主导眼眼别未发生改变;LASIK术后部分患者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视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视觉舒适度未产生影响。 李可嘉 刘汉强关键词:主导眼 视觉舒适度 LASIK 屈光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中角膜瓣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 探讨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中角膜瓣厚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行LASIK的患者192例(369眼;有15位患者为单眼手术),均使用M2微型角膜板层刀(130刀头)制作角膜瓣。按患者年龄、性别、民族、职业、近视时间、家族史以及手术前后全部检查资料分左右两眼组进行单因素x^2检验,以单因素分析结果P〈0.05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眼组角膜瓣厚度与球镜度数(P=0.017,OR=0.832,95%CI:0.715~0.968)、角膜厚度(P=0.000,OR=1.023,95%CI:1.011~1.036)有关;左眼组角膜瓣厚度与柱镜度数(P=0.044,OR=2.094,95%CI:1.021~4.294)、负压吸引时间(P=0.019,OR=1.418,95%CI:1.059~1.898)、角膜厚度(P=0.000,OR=1.049,95%CI:1.025~1.073)有关。结论 角膜厚度、柱镜度数、负压吸引时间是影响角膜瓣厚度偏厚的因素,球镜度数是影响角膜瓣厚度偏薄的因素;刀片第二次使用所制作的角膜瓣厚度较第一次变薄。 阚丹刘汉强时景璞王书平 阚丹 刘汉强 时景璞 王书平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角膜瓣厚度 正常人眼外肌厚度B型超声测定 被引量:7 1991年 眼外肌是维持眼球正常位置和运动的重要因素,眼外肌炎和眼型Graves病时,眼外肌常有解剖结构的改变,因此对正常人眼外肌活体结构的测量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彩色B 型超声诊断仪对30例(60眼)正常人眼外肌厚度进行了测量,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 对象:随机选择无复视,双眼视力1.0,眼位及眼球运动正常,经检查除外眼眶和眼肌病者30例(60眼),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6~57岁,平均41.40岁。 刘汉强 马笑春 郭秀荣 欧国成 高明洁近视眼LASIK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exci 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对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矫正视力≥1.0近视眼患者25例49眼,根据术前屈光度数分为二组中轻度近视组≤6.00D,17眼;高度近视组>6.00D,32眼。采用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第三代观察近视眼LASIK术前,术后1d、3d、1w、1m眼底黄斑区变化,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mm半径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以地形图分9个区域显示。结果25例49眼近视患者LASIK术后1d、3d黄斑中心凹(A1)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有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近视眼术后1w、1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黄斑中心凹(A1区)外的近视眼黄斑部各区(A2~A9)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后同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组术后1d、3d、1w黄斑中心凹(A1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高度近视眼组术后1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轻度近视组术后观察各时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增加与术前屈光状态、激光切削时间呈正相关。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与术前屈光度数大、激光切削时间长有关。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水肿是轻微的,可逆的,未影响视力,在1m内消退。 姚志斌 刘汉强 马长荣 李梅 马小力关键词:视网膜厚度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黄斑中心凹 视网膜水肿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 被引量:4 1994年 报道应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keratotomy,RK),矫正18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前近视屈光度为-3.25~-11.00D,平均-6.53D;屈光参差为-2.50~-11.00D,平均-4.95D;裸眼视力为0.02~0.15,平均0.08。术后半年检查,视力平均提高0.46,屈光度平均下降-4.57D,屈光参差平均下降-3.60D。14例术后恢复了双眼单视,6例立体视可达60″。RK手术不仅能降低近视性屈光不正度数,提高裸眼视力,而且可减少或消除屈光参差,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单侧或不对称近视的视力低下眼、矫正视力>0.6者,可施行RK手术。屈光参差<-9.00D者,RK术后可能恢复双眼单视;屈光参差>-9.00D者,术后只能降低屈光参差,改善双眼单视条件。文中还介绍了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前检查、判断预后的方法及矫正的注意事项。 徐艳春 刘汉强 石树敏 田钟秀 关家关键词:角膜切开术 屈光不正 近视 眼外科手术 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变化与矫治等效球镜度数的关系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LASIK术矫治1.00D的等效球镜度数时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发生的变化。方法:以角膜地形图所测得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值)为标准,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变化量ΔK=K术前-K术后,按矫治等效球镜度数(SE矫治)将患者分成低、中度近视(SE矫治≤-6.00D)及高度近视(SE矫治>-6.00D)两组,计算ΔK/SE矫治,并与由经验公式推导出的0.8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矫治1.00D的等效球镜度数时,总体研究对象: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分别变化0.89±0.24D,0.94±0.28D和0.83±0.18D;切削的角膜组织分别为11.46±0.76μm,11.87±0.65μm和11.08±0.65μm;角膜的切削量与矫治等效球镜度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LASIK术后低、中度近视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变化大于高度近视。 宋冰冰 刘汉强关键词:LAS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