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 作品数:38 被引量:17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介入封堵入路治疗儿童(≤7岁)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索不同介入封堵入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2020年阜外医院收治的≤7岁行介入治疗的PDA患者。根据不同介入封堵入路将患者分为3组,常规动静脉组、单纯静脉组和逆行股动脉组。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20例患者,其中男78例、女142例,年龄(3.21±1.73)岁,体重(14.99±5.35)kg,身高(96.19±15.77)cm,平均PDA直径(3.35±1.34)mm。85例患者采用常规动静脉法,104例采用单纯静脉法,31例采用逆行股动脉法。逆行股动脉组PDA直径最小[(3.44±1.43)mm vs.(1.99±0.55)mm;(3.69±1.17)mm vs.(1.99±0.55)mm,P<0.001];单纯静脉组术中造影剂用量最少[40(30,50)mL vs.20(20,30)mL;35(25,50)mL vs.20(20,30)mL,P≤0.001],手术时间最短[32(26,44)min vs.25(23,30)min;29(25,38)min vs.25(23,30)min,P<0.05];常规动静脉组住院时间最长[3(3,5)d vs.4(3,6)d;4(3,5)d vs.4(3,6)d,P<0.05]。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经静脉入路PDA封堵术安全有效;逆行股动脉入路对直径较小的PDA具有简化手术流程等优势。
- 周泽明王宏茂郑宏宋会军李世国闫朝武胡海波刘琼徐仲英徐亮吕建华张戈军万俊义金敬琳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
- 限制型心肌病和缩窄性心包炎的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RCM)和缩窄性心包炎(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CP)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学改变极其相似,但两者的治疗和预后截然不同。CP可以通过心包切除术治愈,而RCM只能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目前主要是结合临床表现、观察心包厚度、评估心脏舒张功能和心室充盈类型、测量心腔压力或通过心内膜下心肌活检等综合判断,但还没有哪一项或两项诊断方法(指标)能够将两者完全区别开来。
- 赵世华蒋世良程怀兵陆敏杰闫朝武张岩凌坚侯波刘琼冯敢生
- 关键词:缩窄性心包炎限制型心肌病磁共振成像病理生理学改变心脏舒张功能心包切除术
-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临床应用30年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分析总结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单中心临床应用30年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 1986年4月至2016年4月阜外医院共完成1229例PBPV,对其中临床资料完整的655例患者进行了6个月及以上的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0.5~11.5年,平均(2.6±1.3)年,主要随访包括电话随访及门诊随访(以复查超声心动图为主)。结果 1229例患者术后即刻导管测量的跨瓣压差(PG)由术前(74.40±29.64)mmHg下降至(25.05±8.62)mmHg,下降明显(P<0.001),最后1次随访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平均PG维持在(21.91±17.22)mm Hg。PBPV成功率达到98.5%(1211/1229),发生术中及围术期死亡3例(死亡率0.2%),其他严重并发症(包括三尖瓣腱索断裂、肺动脉瓣重度反流)发生率为0.4%(5/1229)。超声心动图随访中3.1%(20/655)肺动脉瓣反流程度较术后24 h有所增加,再狭窄发生率为1.1%(7/655)。结论 30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PBPV作为一种主要治疗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的介入技术,其总体近、中、远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一项瓣膜病微创治疗时代的主流技术继续应用于临床。
- 耿文磊胡海波蒋世良徐仲英张戈军郑宏赵世华金敬琳李世国吕建华徐亮刘琼万俊义潘湘斌
-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成形术
- 经皮介入术后封堵器腰部直径作为房间隔缺损大小参考标准的有效性:胸部平片与CT测量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将介入治疗术后封堵器腰部直径的胸部平片测量作为房间隔缺损大小参考标准的价值。方法研究37例房间隔缺损(ASD)后下缘短缺(<3 mm)并成功实施介入封堵手术的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均于术后第二日复查胸部平片及CT。胸部X线检查拍摄后前位(PA)、左侧位(LL)及左前斜位(LAO)胸片,在LL及LAO胸片上测量封堵器的腰部直径(CR-PODll,CR-PODlao),并评断出显示封堵器双盘平行的较佳投照体位。CT检查采用冠状动脉扫描模式,将患者冠状动脉CTA资料进行三维容积重建,在收缩期时相及舒张期时相分别测量横断面直径a(CT-PODsa,CT-PODda)与矢状面直径b(CT-PODsb,CT-PODdb)。将上述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并拟合回归方程。结果胸部平片CR-PODll与CR-PODlao测量值之差为1.61 mm,有显著性差异(t=7.88,P<0.05);对二者胸片呈现双盘平行的占比行Fisher精确检验,无显著性差别(t=0.642,P=0.321)。CT-PODsa分别与CT-PODsb及CT-PODda测量结果相比,差值分别为-0.02mm及-0.10mm,均无显著性差异(t=-0.11,P=0.91;t=-0.73,P=0.47)。CR-PODll及CR-PODlao分别与CT-PODda相比,平均差值分别为3.23 mm及1.62 mm,均有显著性差异(t=12.57,P<0.001;t=6.62,P<0.001);且二者与CT-PODda均有极强且接近的相关性(R=0.95,P<0.001),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CR-PODll=1.04X+1.7及YCR-PODlao=0.97X+2.5。结论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封堵器腰部直径的X测量与CTA测量有极好的相关性,差别微小,可以在临床研究中作为估测缺损大小的参考标准。
- 张浩顾立君宋会军张维明刘琼金敬琳韩磊李炯佾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胸部平片封堵器金标准
-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MRI诊断及与过度小梁化的鉴别诊断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探讨MRI对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的诊断及与过度小梁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心脏MR检查,采用不同成像序列对25例LVNC、39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6例主动脉瓣狭窄(AS)、15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19例高血压患者(HT)和22名正常人进行扫描,将左心室划分为17节段,采用方差分析对左心房及心室径线、左心功能及小梁化节段数目、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脏MRI显示LVNC患者小梁化的节段最多为(10±2)段。所有LVNC患者的心尖段(第17节段)均受累,而其他组心尖段很少受累;其他易受累节段在所有受检者中分布大致相似,即侧壁中远段(第16、12、11节段)是最常见的受累节段,而室间隔近中段(第2、3、8、9节段)均未见受累。致密化不全心肌厚度与致密化心肌厚度比值(NC/C)在LVNC患者最高(3.3±0.6),与其他各组(AS:1.0±0.3,AR:1.0±0.3,HT:0.8±0.1,正常人:0.9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62,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左心室舒张期NC/C比值〉2.5能够鉴别LVNC与DCM,其敏感性为96.0%(24/25),特异性为94.9%(37/39)。在25例LVNC患者中NC/C比值〉2.5的节段数为4.04-2.0,而39例DCM患者中仅8例患者各有1个节段NC/C比值〉2.5。结论MRI是诊断LVNC和鉴别过度小梁化的一个理想方法,诊断LVNC应满足左心室心尖段明显呈致密化不全改变及游离壁中2个或2个以上节段舒张期NC/C比值〉2.5。
- 赵世华于进超蒋世良王黎明陆敏杰凌坚张岩闫朝武刘琼程怀兵李世国
- 关键词:心脏缺损心肌疾病
- 中国人心脏房室腔内径及左右心室功能正常参数的MRI研究
- 目的:评价MRI测量中国正常成人的心脏各房室腔内径及心功能参数及可重复性。方法:共269例正常志愿者,无线矢量心电门控下,采用单次激发半傅立叶快速自旋回波与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分别获得标准心脏各长轴及短轴切面二维断层及...
- 陆敏杰赵世华蒋世良尹刚张岩凌坚刘琼韦云青闫朝武吕建华祁晓鸥程怀兵马宁安靖RenateJerecic
- 文献传递
- MRI在限制性心肌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MRI及对比剂延迟强化在限制性心肌病(RC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RCM116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并结合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等进行综合判断。55名正常人被纳入对照组。116例RCM按有无对比剂延迟强化分成强化组(35例)和非强化组(81例)。MRI定性分析包括观察室壁运动、房室瓣反流以及对比剂延迟强化等;定量分析包括测定双侧心房和心室大小、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厚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6例RCM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右径、右心房前后径和左右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游离壁厚度以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大于对照组(P〈0.05),测量值依次为(49.89±13.75)和(28.78±6.31)mm、(83.13±18.07)和(57.71±9.50)mm、(64.66±15.87)和(38.11±6.17)mm、(63.55±16.05)和(41.57±7.90)mm、(13.03±4.27)和(9.80±2.46)mm、(10.19±3.18)和(7.59±2.78)mm、(39.53±7.90)和(36.17±5.88)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81±8.66)mm]与对照组[(48.63±6.26)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少量反流50例、中等量反流24例;三尖瓣少量反流32例、中等量以上反流46例。15例左心室弥漫性强化者室壁较厚,其中12例呈粉尘样强化,3例呈花瓣样。20例患者左心室节段性强化以室间隔受累最多(36段),其中左心室心尖部闭塞2例、双室心尖闭塞4例,均表现为心尖部心内膜下条带状强化;14例单纯性左心室节段性强化类型无明显规律。81例非强化组,双侧心房内径(前后径、左右径)明显扩大,室腔不大,室壁不厚。结论MRI是诊断限制性心肌病较理想的方法。
- 赵世华蒋世良程怀兵陆敏杰闫朝武凌坚张岩侯波徐欢刘琼李世国冯敢生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图像增强
- 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诊断
- 目的通过一典型病例,分析和总结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患者,女性,71岁。入院前一天生气后突发胸闷、胸痛伴胸骨后烧灼。先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核素心肌灌注/代谢...
- 赵世华闫朝武何作祥蒋世良陆敏杰李世国张岩刘琼刘玉清
- 文献传递
- 小儿左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对左心导管术后并发股动脉血栓形成的患儿进行溶栓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9年1月至2009年4月,对左心导管术后并发股动脉血栓形成的16例患儿(男5例,女11例)进行溶栓治疗.首先经外周静脉途径溶栓,无效后再采用经对侧股动脉插管途径进行溶栓治疗.给予肝素100 U/kg,随后予尿激酶30 000~180 000 U冲击剂量后,以10 000~50 000 U/h静脉泵入维持至足背动脉恢复搏动.结果 16例患儿的年龄为(2.6±1.9)岁,身高(85.3±13.1)cm,体重(11.2 ±3.8)kg.同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15例,明显减弱1例.紫绀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例,非紫绀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4例,其中12例接受介入治疗.所有患儿经抗凝溶栓治疗后下肢缺血症状均恢复,其中3例患儿经对侧股动脉插管溶栓后成功,11例经外周静脉溶栓成功,另2例患儿给予肝素及解痉药物后恢复.术中所用肝素(950 ±682)U,尿激酶(295 357±198 770)U.溶栓起效时间(7.25 ±5.31)h.2例患儿溶栓后髂外动脉存在轻度残余狭窄,余患儿应用股动脉血管超声随访2周均提示管腔通畅.结论 采用尿激酶对左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患儿进行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当经外周静脉途径溶栓无效时,应尽早采用经对侧股动脉插管途径进行溶栓.
- 闫朝武赵世华蒋世良徐仲英凌坚郑宏张戈军刘琼王云
- 关键词:血栓形成血栓溶解疗法心脏导管插入术手术后并发症
- 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行介入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31例患者,年龄2.5~67(中位年龄31)岁;2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ASD合并PS,房间隔缺损最大直径为7~27(16.0±4.8)mm,7例超声心动图术前漏诊ASD,肺动脉瓣狭窄压差35~120(89.8±22.9)mm Hg(1mm Hg=0.133k Pa),所有患者术前行右心室造影检查。先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而后置入房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缺损,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12.0~38.0(22.6±5.9)mm。结果:本组28例行PBPV术及ASD介入封堵治疗28均获得成功;其中3例封堵器脱落入主动脉,介入方法取出后,再置入较大封堵器封堵成功,PBPV术后即刻右室收缩压由术前(89.8±22.9)mmHg下降至(39.8±11.3)mm Hg,肺动脉右心室跨瓣压差由术前mm Hg降至(14.8±8.9)mm Hg(P〈0.001)。右心室舒张末压由术前(9.9±0.28)mm Hg降至(5.07±0.57)mm Hg(P〈0.005),PBPV术后即刻跨瓣压差下降达优良为100%。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于术后即刻、1、3及6个月,疗效满意,房间隔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同期介入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合并房间隔缺损安全可行,效果良好,但由于合并PS患者,超声心动图术前常常低估或漏诊ASD,因此,需先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超声心动图重新复核ASD大小,再行ASD封堵术,必要时分期手术。
- 金敬琳杨秀丽刘琼徐仲英郑宏张戈军胡海波李世国吕建华闫朝武宋会军徐亮万俊义蒋世良
-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