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碧华

作品数:42 被引量:244H指数:9
供职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乳腺
  • 12篇成像
  • 10篇乳腺癌
  • 10篇腺癌
  • 9篇病变
  • 9篇磁共振
  • 8篇X线
  • 8篇磁共振成像
  • 7篇肿块
  • 7篇肿瘤
  • 5篇性病
  • 5篇钼靶
  • 5篇病理
  • 4篇MRI
  • 3篇导管
  • 3篇导管癌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肉芽
  • 3篇肉芽肿

机构

  • 40篇东莞市人民医...
  • 3篇广东医科大学
  • 2篇深圳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茂名市人民医...

作者

  • 40篇刘碧华
  • 23篇郑晓林
  • 12篇陈曌
  • 10篇邹玉坚
  • 9篇李晏
  • 6篇范宪淼
  • 6篇叶瑞婷
  • 5篇郭友
  • 5篇邓磊
  • 4篇丁荏芬
  • 3篇黄石川
  • 3篇张爱玲
  • 3篇曹茵
  • 3篇杨钢林
  • 3篇陈瞾
  • 2篇卢义生
  • 2篇张世豪
  • 2篇李艺
  • 2篇黎细英
  • 2篇方学文

传媒

  • 5篇临床放射学杂...
  • 5篇中国CT和M...
  • 4篇放射学实践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2篇罕少疾病杂志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膜炎症性和肿瘤性病变的CT与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研究腹膜炎症与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 ,提高对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患者 6 3例 ,作常规CT平扫 +增强 ,计测正常人腹膜与病变腹膜CT值的均数。将病变腹膜的CT表现分类 ,与相应病理对照 ,计数炎症和肿瘤性病变间的CT种类数目。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1)正常腹膜结构增强前后CT值分别为 (- 88 6 0± 18 30 )、(- 78 73± 16 90 )HU ,病变腹膜增强前后CT值分别为 (- 38 6 3± 15 6 4 )、(- 1 4 2± 14 4 2 )HU ,病变腹膜CT值显著高于正常腹膜。 (2 )病变腹膜CT表现归为 5种 ,共 183处 :磨玻璃样腹膜 6 5处 ,其中炎症 5 6处 ,肿瘤 9处 ;线状、条状腹膜增厚 2 5处 ,其中炎症 12处 ,肿瘤 13处 ;粗乱不均匀条索与小结节 5 0处 ,其中炎症 8处 ,肿瘤4 2处 ;软组织肿块 2 8处 ,其中炎症 5处 ,肿瘤 2 3处 ;饼状腹膜 15处 ,其中炎症 2处 ,肿瘤 13处。炎症、肿瘤的CT表现种类数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通过腹膜病变CT征象分析 。
郑晓林杨钢林黄石川刘碧华丁荏芬
关键词:肿瘤性腹膜CT值性病病变膜结构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MRI表现及与非肿块性乳腺癌鉴别被引量:29
2013年
目的提高对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的MRI表现的认识,并与非肿块性乳腺癌进行鉴别。方法对11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的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13例非肿块性乳腺癌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MRI采用T2WI-FS、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征象包括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动态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类型和病变形态学特征。两种病变的MRI表现的差异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小叶性乳腺炎ADC值为(1.036±0.373)mm2/s,非肿块性乳腺癌ADC值为(1.069±0.406)mm2/s(t=-0.298,P=0.768,P>0.05),两组数据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形态上分析,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变边缘以"网格"状改变为主,增厚的腺体内无结节,见规则的脓腔;非肿块性乳腺癌边缘以毛刺为主,内含结节状改变,少有囊变坏死腔,两者征象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68,P=0.00,P<0.05)。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和非肿块性乳腺癌均可表现为流出型和平台型,两者曲线类型具有重叠(χ2=1.68,P=0.194,P>0.05)。结论虽然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和非肿块性乳腺癌在MRI功能成像的表现无差异,但形态学表现明显不同,说明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表现具有特征性。认识其特殊的MRI形态学表现,对诊断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及与乳腺癌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张旭升郑晓林陈曌刘碧华范宪淼
关键词:诊断与鉴别诊断
MRI钆对比剂:环状螯合物和链状螯合物在乳腺纤维腺瘤增强效能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对比研究MRI钆对比剂:钆特酸葡胺,钆喷酸葡胺(马根维显)、钆双胺、钆喷酸双葡甲胺(康臣)对乳腺纤维腺瘤增强效能。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确诊的120例乳腺纤维腺瘤的MRI资料,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钆对比剂分别使用钆特酸葡胺、马根维显、钆双胺、钆喷酸双葡甲胺。MRI动态增强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成像(Flash-3D)抑脂T1WI序列。记录各个病例每个时期的MRI SI值,并算出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SI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MRCE比较采用Kruskal-Walls检验,得出P值,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使用对比剂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使用钆特酸葡胺纤维腺瘤的TIC曲线持续上升型26例,上升平台型4例。使用马根维显纤维腺瘤的TIC曲线持续上升型24例,上升平台型6例。使用钆双胺纤维腺瘤的TIC曲线持续上升型28例,上升平台型2例。使用钆喷酸双葡甲胺纤维腺瘤的TIC曲线持续上升型28例,上升平台型2例。经过统计学分析,各组病灶的长径、短径、起始SI值、终末SI值、MRCE、SNR、CNR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120例患者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钆特酸葡胺的分子类型是大环状,马根维显、钆双胺、钆喷酸双葡甲胺的分子类型是线性,基于分子结构方面考虑,钆特酸葡胺要优于其余三种钆造影剂。通过本研究,对于乳腺纤维腺瘤的MRI动态增强,钆特酸葡胺、马根维显、钆双胺、钆喷酸双葡甲胺在增强效能方面无明显差异,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李建鹏郑晓林邹玉坚方学文刘碧华范宪淼张坤林
关键词:乳腺纤维腺瘤
一种乳腺癌HER2状态的预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乳腺癌HER2状态的预测方法及相关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将待预测的乳腺MR图像分别输入第一分类模型和第二分类模型,控制所述第一分类模型以及第二分类模型确定所述乳腺MR图像对应的HER2类别为HER2高表达类别...
刘碧华谢晓彤黄炳升樊雅恒王铭宇林楚旋潘浩瑜郭媛唐文洁陈思义胡闻珂
文献传递
盆腔良性多囊性病变的CT、MRI诊断被引量:32
2014年
目的探讨盆腔良性多囊性病变的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将38例盆腔良性多囊性病变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 38例患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粘液性囊腺瘤4例,浆液性囊腺瘤4例,结核2例,脓肿2例,输卵管积液4例,黄体囊肿伴出血4例,畸胎瘤2例,输卵管妊娠破裂出血1例,淋巴管瘤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各囊的囊内CT密度或MRI信号不一,各囊的囊壁厚薄不一;粘液性囊腺瘤呈主囊内见子囊,囊内容物为粘液密度或信号;浆液性囊腺瘤可见乳头状突起或颗粒状钙化;结核性盆腔炎脓腔内见短T2信号提示干酪样坏死和见淋巴结环形强化;盆腔脓肿脓腔内可见气泡影或气液平面;输卵管积液呈扭曲的腊肠样含液体的管状附件结构;黄体囊肿密度及信号随血肿不同时期而改变,伴出血追踪复查可萎缩;输卵管妊娠破裂出血可见孕囊;畸胎瘤可见脂肪和骨组织;淋巴管瘤呈"爬行性生长"。结论通过一些特异性CT、MRI征象分析病变的组织学组成有助于更准确地对盆腔良性多囊性病变进行定性诊断。
陈曌郑晓林郭友刘碧华
关键词:盆腔CT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片中微小钙化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片中乳腺微小钙化对乳腺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乳腺X线摄片中发现乳腺微小钙化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0例病例进行观察,分析微小钙化的密度、大小形态与数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乳腺X线摄片中见微小钙化灶97个,60例中乳腺癌41例(68.3%),良性病变19例(31.7%)。良恶性肿瘤微小钙化灶密度、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面积内钙化数量在良恶性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小钙化为浅钙化灶、钙化小、数量少提示为早期和无转移肿瘤。结论:微小钙化在发现乳腺疾病、定性及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刘碧华郑晓林陈瞾李艺
关键词:微小钙化乳腺疾病乳腺肿瘤
一种CT引导下穿刺导航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T引导下穿刺导航方法、装置、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基于CT影像确定穿刺进针点与进针路线,并基于预设的激光定位标志线将所述穿刺进针点与穿刺扫描平面调整至预设的参考点;获取穿刺病变层面CT扫描图像,并获取...
高云袁焕初黄翔刘碧华邹玉坚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被引量:1
2013年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纤维上皮类肿瘤,其发病率仅占乳腺肿瘤的0.3%~1.0%,占乳腺纤维上皮类肿瘤的2%~3%,它具有双相性分化的特点,同时含有上皮及间质成分,生物学行为多样,组织病理学上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叶状肿瘤在临床、病理与影像学的表现与纤维腺瘤难以鉴别,缺乏一定的特异性,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且手术切除后存在复发及转移的风险。
李晏刘碧华郑晓林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B超X线
非肿块强化导管内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内部特征及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旨在认识非肿块强化导管内原位癌(DCIS)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内部强化特征,以提高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51例DCIS和72例IDC患者行乳腺MRI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回顾性分析动态增强T1WI-FS上病变的内部特征。将病变的内部强化特征分为结节、线状和主体背景强化3种形态,观察内容为结节的数目、大小;线状类型,包括线状和分支形;主体强化质地,分为簇环状/网格状、结构模糊的簇环状、质地较均匀和质地均匀,比较2种病变间的差异,数据经统计学检验。结果 51例DCIS中,病变内有结节者27例,无结节24例;72例IDC中,病变内有结节者69例,无结节3例;IDC病变内结节,数目、大小均明显高于DCIS。DCIS无线状结构者26例,有线状结构25例;IDC无线状结构者仅5例,有线状结构67例,其中分支结构的例数明显多于DCIS。DCIS主体背景强化表现为清晰簇环状/网格状30例,模糊簇环状/网格状13例;IDC主体背景强化质地较均匀者16例,均匀一致者39例。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肿块强化DCIS和IDC在增强图像上内部强化特征具有差异,前者结节少而较小,50%以上患者无线状结构,背景强化以结构清晰或稍模糊为主;后者结节数目多且较大,条状结构以分支状为主,背景强化为较均匀或均匀质地。提示本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刘碧华郑晓林李晏范宪淼邹玉坚
关键词:乳腺癌磁共振成像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X线与DCE-MRI在无钙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诊断价值对比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对比乳腺X线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在无钙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6-2016.1我院收诊的60例经X线显示无钙化灶,高度怀疑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乳腺X线与DCE-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做对照,对比分析乳腺X线与DCE-MRI诊断价值。结果:乳腺X线诊断无钙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敏感度86.05%,特异度为64.71%;DCE-MRI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诊断无钙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敏感度82.35%,特异度为95.35%;速率常数(K_(ep))诊断无钙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58.14%,达峰时间诊断无钙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敏感度为88.24%,特异度为69.77%;对比可见K^(trans)、K_(ep)的AUC显著大于X线(P<0.05),达峰时间AUC与X线对比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DCE-MRI诊断无钙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较X线更高,适宜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李晏刘碧华郑晓林邹玉坚
关键词:乳腺X线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