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单立山

作品数:117 被引量:803H指数:18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1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7篇农业科学
  • 45篇生物学
  • 8篇文化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5篇红砂
  • 23篇幼苗
  • 21篇植物
  • 19篇荒漠
  • 19篇根系
  • 17篇降水
  • 14篇荒漠植物
  • 13篇水分
  • 12篇生物量
  • 12篇胁迫
  • 12篇降水变化
  • 12篇干旱
  • 11篇物量
  • 9篇沙漠腹地
  • 8篇土壤
  • 8篇根系形态
  • 7篇土壤水
  • 7篇土壤水分
  • 7篇降雨
  • 6篇雨量

机构

  • 109篇甘肃农业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新...
  • 6篇学研究院
  • 5篇中国科学院西...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宁夏农林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武威市林业科...
  • 1篇甘肃省治沙研...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兰州城市学院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甘肃省水利厅
  • 1篇宁夏林业研究...

作者

  • 117篇单立山
  • 52篇李毅
  • 25篇种培芳
  • 19篇张正中
  • 18篇苏世平
  • 14篇张希明
  • 11篇马彦军
  • 9篇马瑞
  • 8篇段桂芳
  • 8篇闫海龙
  • 7篇魏疆
  • 7篇张荣
  • 6篇耿东梅
  • 6篇解婷婷
  • 5篇马维伟
  • 5篇段雅楠
  • 5篇杨彩红
  • 5篇赵锦梅
  • 4篇刘小娥
  • 4篇张定海

传媒

  • 13篇草地学报
  • 9篇干旱区研究
  • 7篇生态学报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5篇西北植物学报
  • 5篇中国沙漠
  • 4篇干旱区地理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草业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林业教育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植物学报

年份

  • 8篇2024
  • 10篇2023
  • 13篇2022
  • 6篇2021
  • 10篇2020
  • 5篇2019
  • 8篇2018
  • 13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1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及降水变化的光合生理响应被引量:9
2017年
未来大气CO_2浓度的显著升高将引起降雨格局的变化,这必将对荒漠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研究CO_2浓度及降水变化对荒漠优势植物的影响有助于预测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荒漠优势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2年生苗木为试材,采用开顶式CO_2控制气室模拟CO2浓度变化(350、550、700μmol·mol^(-1)),研究了降水变化(-30%、-15%、0、+15%、+30%)及其与CO_2的协同作用对红砂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浓度增加可显著提高红砂的光合速率,短时高浓度CO_2下红砂光合能力对水分的适应性较广,在降雨增加或减少时均表现出光合速率的增加,但长时高CO_2浓度会导致红砂光合能力下降,出现光合适应现象。高浓度CO_2下,红砂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有所下降,但降水的增加可抑制这种作用,有一定的补偿作用。CO_2增加会显著提高红砂的水分利用效率,降雨越少这种作用越明显,但长期CO_2作用会使这种效应有所减小。由此说明,未来CO_2浓度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红砂的光合能力,尤其是在降雨减少时因CO_2增加会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增强其抗旱性,从而增强红砂对未来暖干化气候的适应能力。
种培芳姬江丽李毅单立山苏世平
关键词:降雨量光合生理水分利用效率
模拟降雨变化对两种荒漠植物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被引量:22
2016年
为了探讨西北干旱区两种典型荒漠植物1 a生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降雨格局变化的响应,在野外设置了双因素总降雨量和降雨间隔时间控制试验,测定了不同生长季节幼苗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1)总降雨量增加30%对两种荒漠植物地下根系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但促进了地上部分的生长,其中红砂株高、基径分别增加了25%、29%,白刺分别增加了10%、48%,在降雨间隔时间延长的情况下其效果更显著(P<0.05);总降雨量减少30%虽对两种荒漠植物株高和基径无显著影响(P>0.05),但促进了两种荒漠植物地下垂直根系的生长,红砂和白刺主根垂直深度平均分别增加了21%、40%,且降雨间隔延长其效果更显著(P<0.05)。(2)在总降雨量增加30%和降雨间隔时间延长的情况下,两种荒漠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达到最大值;而总降雨量减少30%,降雨间隔时间较短的情况下,两种荒漠植物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根冠比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64、0.78。(3)总降雨量增加降雨间隔时间延长的大降雨事件将有利于两种荒漠植物幼苗生长,然而这种促进效应依赖降雨间隔时间;降雨量适当减少虽抑制了两种荒漠植物幼苗地上生长,但增大了根冠比,改变生物量分配模式是其适应干旱胁迫的重要策略。
单立山李毅段桂芳张正中张荣种培芳
关键词:生物量根冠比
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灌丛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2015年
土壤水分是黄土丘陵区植被成活与正常生长的关键因素,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坡位红砂灌丛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缓慢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坡位的持水量表现为:上坡>下坡>中坡。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表现为不明显的"双峰"曲线,6月份第一次达到最大值,8月略有增加。根据红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和植物根系吸水状况,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分为3个层次:土壤水分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黄土丘陵沟壑区各月份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土壤干层,其中月份4月土壤干层最明显,而各月0—20cm土层土壤干层最严重,因此,在黄土丘陵沟壑区4月进行造林,应进行适当灌溉以满足苗木对水分需求,且在雨季造林时密度不宜过大。
张娟娟单立山杨彩红吴央宝才让冯财林胡兴玲史晶霞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土壤水分
降水变化对典型荒漠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为探究干旱荒漠区典型灌丛凋落物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2种建群植物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袋法,对不同降水条件下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含量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分解速率表现为:降水增加>自然降水>降水减少,其中红砂对非生长季(11月—次年3月)的降水增加表现更敏感。C、N含量均呈释放-富集-释放的状态,P含量呈富集-释放模式;降水减少抑制了C的释放,其中生长季(4—10月)降水减少对其抑制作用更明显,非生长季降水增加促进了P的释放。同一降水条件下珍珠猪毛菜的分解速率高于红砂,红砂的C和N残留率大于珍珠猪毛菜,而P小于珍珠猪毛菜。在未来降水格局变化下,降水增加可能会有助于荒漠灌木凋落物C和N归还,从而提高土壤的有效养分。
韦昌林李毅单立山解婷婷张鹏
关键词:降水变化荒漠植物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养分动态
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灌丛土壤种子库及其自然更新潜力评估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及红砂灌丛植被自然更新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说明红砂灌丛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土壤种子库"萌发法"(每个地段10个2m×2m样方内分表土层0—2cm和2—5cm土层采集土样)及野外植被调查方法,对黄土丘陵沟壑不同坡位红砂灌丛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结果]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发芽试验共观察到的4 251株幼苗,分属于9个物种。土壤种子库密度在100~1 000粒/m2,物种数在0.8~1.2种/0.01m2,下坡段的土壤种子库平均种子密度和平均物种数均比上坡段高。3个坡段的2个层次的平均种子密度和平均物种数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3个坡段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组成物种多为草本植物和红砂灌丛,地上植被与其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及物种数均呈不显著相关;物种组成的Sorensen相似性指数较高,均达到0.60以上,且土壤种子库比地上植被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结论]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灌丛具有依靠土壤种子库实现自然更新的潜力,但由于物种组成种类较少,现存灌丛植被一旦遭到破坏,仅靠土壤种子库恢复现存植被是困难的,需要在对自然恢复潜力评估的基础上,积极采取人工保护促进自然恢复的策略。
杨彩红李毅单立山段雅楠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土壤种子库植被恢复
降水变化对混生红砂-珍珠生物量及分配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为研究两种植物生物量及分配对生长方式和降水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混生群落优势种单生-混生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和珍珠(Salsola passerina)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收获法测定不同降水量条件下单生与混生红砂和珍珠各器官生物量。结果表明:生长方式对两种荒漠植物生物量有显著影响(P<0.05),与单生相比,混生红砂与珍珠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均减少;红砂总生物量变化是由根系生物量决定,而珍珠总生物量变化则是由根、茎、叶生物量共同作用。生长方式对红砂根冠比和珍珠源汇比也有显著影响(P<0.05),与单生相比,混生珍珠源汇比平均增长量为24.74%,混生红砂叶根比平均增加了33.19%,而根冠比则有所下降。物种不同生物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有所差异,红砂生物量主要分配在根上,而珍珠生物量主要分配在叶上。红砂根生物量和珍珠叶生物量比受降水量显著影响(P<0.05)。
张鹏李毅单立山解婷婷
关键词:降水变化种间关系根冠比红砂
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裸果木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选择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的长山子、磨菇台和北片的西大泉裸果木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从径级结构、冠幅结构、高度结构分析了不同生境下裸果木种群的结构特征,运用扩散系数、丛生指数、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指数、聚块性指数和聚集指数判定裸果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结果表明:裸果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均近似呈山峰型,冠幅结构近似倒J型;长山子和西大泉种群以中龄个体为主,幼龄个体和老龄个体均较少,蘑菇台种群以幼龄个体为主,中龄个体次之,老龄个体最少;蘑菇台和西大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型,长山子种群分布呈随机型.
王亮黄海霞杨增武单立山高天鹏张旭辉
关键词:裸果木种群结构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两种灌木有效根系密度分布规律的研究被引量:23
2007年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通过分层分段挖掘法对滴灌条件下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幼苗根区有效根长密度和有效根重密度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梭梭幼苗平均有效根系密度为多枝柽柳幼苗的3倍左右。在垂直方向上,两种灌木的有效根系密度的变化因树种而异,多枝柽柳幼苗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而梭梭幼苗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单峰型曲线。在水平方向上,两种灌木幼苗有效根系密度均随距离植株基径距离的增加呈指数递减。非线性参数拟合分析表明:采用RD=eA+BX+CZ函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滴灌条件下多枝柽柳幼苗的有效根系密度的空间分布。
单立山张希明魏疆闫海龙花永辉张建军
关键词:多枝柽柳梭梭塔克拉玛干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固定沙丘上土壤水分与地形-植被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
2023年
土壤水分是干旱和半干旱生态系统格局和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地形-植被因子是小尺度上影响土壤水分的主要因子。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北沙窝附近固定沙丘上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表层0-40 cm、中层40-200 cm、深层200-300 cm和整体0-300 c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加性模型(GAM)和随机森林(RF)模型研究了土壤水分与地形-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均呈现一致的单峰分布,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大小顺序为深层>中层>表层,且两两之间具有显著差异。(2)GLM和GAM模型得到的影响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植被和地形因子完全相同,RF模型的精度优于GLM和GAM模型。(3)地形因子海拔、坡度、高差和植被因子灌木多度与其影响的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关系,地形因子坡向(规定正东方向为0,顺时针旋转)和植被因子生物量与其影响的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植被因子草本盖度与表层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与中层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制定相应的防风固沙措施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植物固沙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张艳灵张定海宁婷张志山单立山陈国鹏张正中
关键词:土壤水分广义线性模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集群栽培对棉花种内关系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检验假说"1穴3株集群栽培方式改变了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的种内关系,从而使得经济产量显著提高",通过分析在集群和传统栽培方式下棉花各器官的生长特性,阐明集群栽培下不同穴距对棉花种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1穴1株种植相比,集群栽培方式下随着穴距的减小,棉花的茎秆生长显著降低,在穴距为28 cm时,叶片生物量最大且籽棉产量最高。进一步分析相对邻体效应(RNE),发现穴距对棉花茎秆、叶片和籽棉产量的RNE影响都极为显著;同时,随着穴距的减小,茎秆RNE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均为负值,负效应强度在穴距为28 cm时最小。叶片和籽棉产量的RNE值均为正值,且在穴距为28 cm时正效应强度最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集群栽培改变了棉花的种内关系,且在穴距为28 cm时,对棉花籽棉产量的助长作用最大。
解婷婷苏培玺周紫鹃单立山李善家
关键词:棉花助长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