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婉芳
- 作品数:27 被引量:25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核科学技术更多>>
- 稻田脲酶抑制剂的应用效果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被引量:6
- 1992年
- 施用脲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土壤中脲酶活性,延缓尿素水解速率,从而达到调控氮素,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目的。为了提高脲酶抑制剂的应用效果和完善配套施用技术,我们于1988~1990年对几种抑制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施用效果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应用效果的初步研究。
- 卢婉芳陈苇
- 关键词:氮肥效率温度脲酶抑制剂
- 施氮对稻米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6
- 2001年
- 王德仁卢婉芳陈苇
- 关键词:水稻施氮蛋白质氨基酸
- 稻草还田对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被引量:61
- 2002年
- 晚稻稻田的甲烷排放呈现前高后低特点 ,稻田甲烷的日排放速率与日均气温具有良好的正相关。稻草翻施使稻田甲烷排放量上升 5 1 .1 1 % ,而采用稻草表施的方法甲烷排放量仅增加 33.98%。水稻分蘖期是稻田甲烷排放的重要时期 ,其甲烷排放量占水稻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 65 .6% ,施用稻草进一步加大水稻分蘖期的甲烷排放比例。与稻草翻施相比 ,稻草表施的甲烷减排突出表现在水稻分蘖期及一天中 1 2∶0 0~ 1 6∶0 0的甲烷排放高峰时段。土壤 5cm处温度的昼夜周期性变化与稻田甲烷排放的昼夜周期性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
- 陈苇卢婉芳段彬伍Wassmann RLantin RS
- 关键词:稻草还田甲烷排放温室气体大气污染
- 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 1990年
- 稻米的品质主要决定于品种的遗传特性,但是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也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在幼穗分化前15天移栽,秧龄越长稻谷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含量则越高。合理稀栽比密栽不仅增产,而且可提高蛋白质含量0.31%。
- 王德仁应继峰卢婉芳费槐林潘军
- 关键词:水稻栽培措施稻米
- ^(15)N标记研究“豌豆—稻—稻”各季和全年氮素利用率被引量:1
- 2000年
- 应用15N对“豌豆—稻—稻”不同施氮量的各季和全年氮素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2处理 (5 2 5kgN/hm2 )的产量及利润最高 ,氮素利用率也接近利用率最高的N1处理 (375kgN/hm2 )。因此 ,“豌豆—稻—稻”每公顷年施氮量 5 2 5kg/hm2 较为适宜。从N2处理三季作物来看 ,晚稻的氮素利用率 (34 .87% ) >早稻的氮素利用率 (33.0 2 % ) >豌豆的氮素利用率 (1 4 .44 % )。
- 王德仁陈苇卢婉芳金鸿林志贵
- 关键词:^15N耕作制度氮素利用率
- 稻田施用脲酶抑制剂的效果被引量:1
- 1992年
- 尿素早已成为世界上普遍应用的氮肥品种,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稻田施用尿素后,在土壤脲酶作用下水解生成(NH_4)_2CO_3,水层中NH_4^+-N浓度迅速升高,造成pH值上升,为氨挥发损失提供了条件,成为水田中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极为不利.控制稻田氨的挥发,减少氮的损失已引起农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采用尿素与脲酶抑制剂混施进行对尿素水解速率和NH_4^+-N浓度的调控,达到减少氨的挥发,有利于稻株对肥料氮素的吸收利用.
- 陈苇卢婉芳
- 关键词:水稻稻田脲酶抑制剂施肥
- 大粒尿素肥效及增产机理的研究初报
- 1991年
- 本研究主要以氮肥新品种大粒尿素在早、晚稻田进行不同施肥量和不同施肥法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大粒尿素在同等条件同等施氮量的情况下,此普通尿素增加有效穗0.16~4.66万/亩,每穗粒数增加2~3粒,增产幅度为9~16公斤/亩;同时可以看出,大粒尿素深施此表施更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增产效果更好。
- 卢婉芳陈苇王德仁
- 关键词:早稻晚稻肥效增产机理
- 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1995年
- 本文主要就稻田甲烷排放量对大气温室效应的作用,国内外研究动向,水田甲烷排放通量的估算,以及影响水田甲烷排放的因素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稻田甲烷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和增产、抑制排放措施等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 卢婉芳陈苇
- 关键词:稻田甲烷排放水稻
- 种植杂交稻对甲烷排放及土壤产甲烷菌的影响被引量:13
- 1999年
- 经早稻、中稻、晚稻三季24 h 稻田甲烷监测结果表明,种植杂交稻没有明显增进稻田甲烷排放的作用。在三季种植中,甲烷释放总量除连晚杂交稻田比常规稻高外,早稻、单季稻都是杂交稻田低于常规稻。稻田甲烷每周日平均释放量在水稻生长前期( 移栽后5 ~7 周) 杂交稻高于常规稻,孕穗至收获则杂交稻低于常规稻。温度对甲烷释放影响十分明显,在不同种植季,稻田甲烷释放模式不同。在三个水稻种植季中,除个别值外杂交稻田的土壤水溶甲烷含量基本都低于常规稻田。经测定,杂交稻田的土壤产甲烷细菌数量及土壤产甲烷潜力明显高于常规稻田,其中产甲烷细菌数可相差数倍乃至2 个数量级。
- 段彬伍卢婉芳陈苇陆雅海郭望模WassmannRLantinRS
- 关键词:杂交稻甲烷细菌土壤作物监测
- 灌溉与绿肥对稻田土壤甲烷释放能力的影响被引量:7
- 1997年
- 通过稻田控水可迅速提高土壤Eh值,由-206mV升至+38mV,土壤水溶解甲烷含量由平均5.54降至0.25μg/mL,而且复水后甲烷含量上升极其缓慢。在持续淹灌条件下溶解甲烷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峰值达到12.12μg/mL。稻田耕层各层次进行比较,土壤溶解甲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上升,土壤0、5、10和15cm的甲烷平均含量分别为1.11、3.38、4.53和6.00μg/mL。
- 陈苇郭望模卢婉芳段彬伍
- 关键词:绿肥灌溉稻田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