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亮

作品数:28 被引量:99H指数:5
供职机构: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成像
  • 5篇成像
  • 4篇动脉
  • 4篇信必可
  • 4篇噻托溴铵
  • 3篇多层螺旋CT
  • 3篇多层螺旋CT...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综合征
  • 3篇稳定期
  • 3篇稳定期COP...
  • 3篇茎突
  • 3篇茎突综合征
  • 3篇福莫特罗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3篇BIPAP
  • 2篇蛋白

机构

  • 21篇承德医学院附...
  • 14篇承德护理职业...
  • 9篇承德卫生学校
  • 3篇承德钢铁厂
  • 2篇承德医学院

作者

  • 25篇吕亮
  • 18篇张丹
  • 6篇项薇薇
  • 4篇王胜林
  • 4篇安永红
  • 4篇高春艳
  • 4篇陆翠华
  • 4篇刘建东
  • 3篇呼铁民
  • 3篇万立野
  • 3篇邢媛媛
  • 2篇乔跃兵
  • 2篇王翠
  • 2篇王爱辉
  • 2篇申兴斌
  • 2篇赵杨
  • 2篇任丽杰
  • 2篇吴薇娜
  • 2篇曹宏伟
  • 1篇任立杰

传媒

  • 5篇河北医学
  • 5篇承德医学院学...
  • 3篇临床合理用药
  • 2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细胞凋亡及PCNA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2007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SP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72例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及PC-NA。结果:粘液癌及低分化胃癌组PCNA明显高于高分化组,而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高分化组。胃癌组织浸润超过肌层PCNA较高,而凋亡指数较低。胃癌淋巴结转移组PCNA较高、凋亡指数较低。结论:检测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及PCNA有助于评估病人的预后。
吕亮
关键词:胃癌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凋亡
大肠癌中Survivin、NF-κB、I-κB及Caspase-3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研究Survivin、NF-κB、I-κB及Caspase-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方法采用Max 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大肠腺癌、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Survivin、NF-κB、I-κB及Caspase-3的表达,分析表达结果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浸润程度、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大肠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NF-κB阳性表达(100%,100%)高于大肠腺瘤(80%,90%)及大肠正常黏膜组织(25%,35%,P<0.01,P<0.05)。大肠腺癌中I-κB和Caspase-3的阳性表达(22%,24%)明显低于大肠腺瘤组织(80%,70%)及大肠正常黏膜组织(80%,85%,P<0.01)。大肠腺癌中NF-κB和I-κB的阳性表达与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在大肠腺癌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Caspase-3呈显著负相关(r=-0.697,P<0.01),与NF-κB呈显著正相关(r=0.639,P<0.01),与I-κB呈显著负相关(r=-0.613,P<0.01);Caspase-3的阳性表达与NF-κB呈显著负相关(r=-0.601,P<0.01),与I-κB呈显著正相关(r=0.616,P<0.01);NF-κB的表达与I-κB呈显著负相关(r=-0.822,P<0.01)。结论 Survivin、NF-κB高表达及I-κB与Caspase-3低表达是大肠腺癌发生的必然事件,联合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大肠腺癌的诊断。NF-κB及I-κB在大肠腺癌的浸润生长及远处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联合检测该四个因子不能用于全面评价大肠腺癌的预后。
张丹吕亮申兴斌赵杨邵雪斋
关键词:大肠腺癌SURVIVINNF-ΚBI-ΚBCASPASE-3
信必可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信必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50例。3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性综合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信必可吸入治疗,B组患者给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C组给予信必可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6min步行距离(6-MWD)、圣乔治呼吸问卷得分(SGRQ)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FEV1和6-MWD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SGRQ得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患者FEV1和6-MWD均大于A组和B组,SGRQ得分小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必可联合噻托溴铵较两药单独使用可明显改善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刘建东吕亮安永红项薇薇高春艳刘彩双程子辉董振花陆翠华
关键词:噻托溴铵福莫特罗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茎突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及对茎突综合征(SP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临床确诊的27例SPS患者(54侧)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MPR技术测量茎突的长度、方位角以及茎突与扁桃体的间距,分析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方位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茎突长度为2.5~3.0cm者15侧(27.8%),>3.0cm者36侧(66.7%);茎突向内偏斜角<20°者7侧(13.0%),20°~25°者18侧(33.3%),>25°者29侧(53.7%);54侧向前偏斜角均<20°;茎突与扁桃体间距<1.0cm者42侧(77.8%),1.0~1.5cm者9侧(16.7%),>1.5cm者3侧(5.6%)。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向内偏斜角均呈负相关(r=-0.743、-0.352,P<0.01),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向前偏斜角无显著相关性(r=-0.106,P>0.05)。结论茎突过长(>3.0cm)、茎突向内偏斜角>25°或<20°是诊断SPS的重要影像学依据,茎突与扁桃体间距缩短(<1cm)可作为补充依据。MSCTMPR可作为茎突测量的首选方法。
张丹吕亮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CT测量茎突与扁桃体间距在茎突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测量茎突与扁桃体间距在茎突综合征(SP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茎突综合征的40例(80侧)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测量茎突的长度、向内偏斜以及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方位角之间的相关性及茎突与扁桃体间距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中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向内偏斜角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51、-0.318,P<0.01)。茎突与扁桃体间距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当茎突与扁桃体间距诊断阈值为10.65mm时,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92.5%,均较高。结论:茎突与扁桃体间距缩短在茎突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诊断效能,可作为诊断依据。多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可作为首选方法。
张丹吕亮邢媛媛曹宏伟吴薇娜王胜林
关键词:X线计算机茎突综合征茎突扁桃体
大肠癌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大肠癌是消化道的常见恶性肿瘤,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极大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肿瘤的发生、生长、浸润、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细胞凋亡、新生血管形成、淋巴管形成、细胞外基质降解等多种机制,因此,影响以上机制的基因和因子成为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热点。细胞凋亡对机体保持内环境的稳态及正常细胞的形态结构至关重要,这一过程受到干扰,将使细胞寿命无限延长或累积突变,有利于肿瘤的发生。细胞凋亡与大肠癌的关系已受到普遍认识,本文就几种重要细胞凋亡相关因子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张丹吕亮申兴斌赵杨
关键词:大肠癌SURVIVINNF-ΚBI-ΚBCASPASE-3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上肢无脉症的诊断和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无脉症是指当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出现的上肢供血不足症状,表现为手指发凉、怕冷、苍白、麻木、疲乏无力、肌肉萎缩等,体检时可发现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测不出或衄探低等,严重者可导致上肢缺血或坏死。目前对无脉症的诊断除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外,常以影像技术检查为主,主要包括X线血管造影(DSA)、CT、MR、多普勒超声等。
张丹吕亮呼铁民王燕武彦秋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上肢无脉症
上肢无脉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上肢无脉症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无脉症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MSCTA图像传输至AW4.2工作站,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结果 71例的血管重建图像对无脉症均有特征显示,病变累及血管共201个节段(占血管节段总数的17.7%),狭窄163个节段(占病变血管的81.1%),闭塞38个节段(占病变血管的18.9%),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62个节段,闭塞21个节段,共83节段(占病变血管的41.3%),上肢无脉症累及锁骨下动脉最多,以狭窄居多。结论 MSCTA对上肢无脉症的显示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清楚而准确的显示上肢无脉症的病变情况,是上肢无脉症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将逐渐成为诊断血管病变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张丹吕亮呼铁民王翠王爱辉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血管成像上肢无脉症
不同注射速率下多层螺旋CT直接法下肢静脉成像髂静脉图像质量的比较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究不同造影剂注射速率对多层螺旋CT直接法髂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寻求最佳的注射速率。资料与方法:我们于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间将怀疑有髂静脉疾病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5组,并分别以注射速率为1.5 m L/s、2.0 m L/s、2.5 m L/s、3.0 m L/s、3.5 m L/s进行髂静脉CT成像。原始数据经过CT图像后处理后对每例血管显影质量进行评分,从图像的显影质量、对比度、有无"边流现象"及能否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进行评价。测量各评分组内髂外静脉的CT值并计算均值,对各评分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速率为2.5 m L/s组与3.0 m L/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5 m L/s组及3.0 m L/s组分别与其余三组进行两两比较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 m L/s组、2.0 m L/s组及3.5 m L/s组进行两两比较,调整显著性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评分组内髂静脉的CT值均数方差分析结果 P<0.05,1-2、1-3、1-4、2-3、2-4、3-4各对比组次结果 q值分别为4.89、4.94、5.30、4.35、5.02、4.67。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髂静脉的CT值与各评分组的相关系数r值为0.87,P<0.05。结论:综合考虑图像质量、患者的耐受性及人身安全等因素,速率为2.5 m L/s是多层螺旋CT直接法髂静脉成像的最佳速率。
李高阳张丹吕亮邢媛媛王宁常英伟
关键词:髂静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肺动脉瘤的MSCTA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肺动脉瘤(PA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确诊的PAA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所获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三维后处理。结果:7例PAA均累及肺动脉干,其中2例为单纯肺动脉干动脉瘤,4例同时累及左、右肺动脉,1例累及左肺动脉。MSCTA表现为肺动脉干及分支的瘤样扩张。结论:MSCTA可简单明确诊断PAA,并将逐步取代肺动脉造影成为诊断PAA的可靠有效检查方法。
张丹吕亮
关键词:肺动脉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