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月玲

作品数:21 被引量:186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引智项目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生态
  • 5篇教学
  • 4篇沙棘
  • 4篇水土
  • 4篇水土保持
  • 4篇课程
  • 3篇养分
  • 3篇思政
  • 2篇幼苗
  • 2篇幼苗生长
  • 2篇生态文明
  • 2篇双语
  • 2篇双语教学
  • 2篇内循环
  • 2篇农学
  • 2篇种子
  • 2篇种子萌发
  • 2篇萌发
  • 2篇苗生长
  • 2篇课程教改

机构

  • 20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北林学院

作者

  • 21篇吕月玲
  • 5篇刘增文
  • 3篇张广军
  • 3篇李雅素
  • 3篇康冰
  • 2篇朱元骏
  • 2篇张小红
  • 2篇曹建军
  • 2篇韩晓阳
  • 1篇梁心蓝
  • 1篇王乃江
  • 1篇杨晓娟
  • 1篇薛智德
  • 1篇赵延安
  • 1篇彭守璋
  • 1篇骆汉
  • 1篇吴发启
  • 1篇高国雄
  • 1篇贺秀贤
  • 1篇李致颖

传媒

  • 4篇西北林学院学...
  • 3篇中国林业教育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陕西林业科技
  • 1篇种子
  • 1篇林业科技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沙棘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家畜生态学报
  • 1篇创新教育研究
  • 1篇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2
  • 2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沙区产业初探被引量:1
2000年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沙区资源开发与沙区生态系统保护的关系 ,论述开发沙区资源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沙区防治沙漠化为目标的高新技术发展模式 ,探索一条经济促开发 ,开发促治理的良性循环的产业化道路。
吕月玲赵延安
关键词:市场经济沙区生态保护
宁夏扬黄新垦沙荒地生态经济林优化模式被引量:6
2001年
在盐池扬黄新灌区的新垦沙荒地上进行农业综合利用开发研究的基础上 ,有机结合生态经济林优化模式进行防护林营造 ,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 ,以增加经济效益为主目标 ,使农、林、牧协调持续发展 ,再造一个“秀美的山川”。
陈雀民张德龙吕月玲
关键词:扬黄新灌区沙荒地防护林生态经济林
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种群生物量的比较与预估被引量:28
2007年
采用标准株收获法对西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沙棘(Hippophae rhamoides L.)灌木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差异导致了沙棘生物量亦存在较大的差异:生物量中树干所占的比率随树龄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枝条所占比率相对保持稳定,叶子所占的比率则随树龄增大而减小;生物量的茎根比随树龄的增长而增大,且与各地区降水量呈正相关;根系的分布一般较浅,大约有65.66%-79.95%的根系生物量分布在0-15 cm的土壤表层,而且在径级为Φ>4 cm和Φ=1-2 cm根系上的分配比例占到总量的1/2以上;根系长度在径级Φ<0.5 cm的毛细根上的分配占到根系总长的64.894%-80.09%;根瘤的数量在6-10龄沙棘上分布最多,且主要分布于0-15 cm土层和径级Φ<1.0 cm的细根上。此外,沙棘地上部分生物量可用生长因子或立地因子两种模型进行预估,而且在各立地因子中,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对其生物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坡向和坡位,坡度的影响最小。
刘增文高国雄吕月玲李骁
关键词:沙棘生物量根系
重金属铜污染土壤修复牧草植物选择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选择能够富集重金属铜或对铜具有耐性的牧草植物,以修复铜污染土壤,利用土培方法,研究紫花苜蓿、三叶草和紫穗槐等3种树草种植物在不同铜浓度水平(0%、17%、20%、25%、33%、50%、100%)下的发芽能力和苗木生长指标、苗木生物量以及植株全铜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紫穗槐和紫花苜蓿的发芽情况表现为"低促高抑"现象,分别在20%和33%铜浓度下发芽势最高(P〈0.05),100%铜浓度下最低(P〈0.05)。然而,100%铜浓度对三叶草无明显影响(P〉0.05),三叶草的发芽率/势在17%~50%铜浓度下显著升高(P〈0.05)。紫穗槐的苗高、根长和生物量在铜浓度≥25%时显著降低(P〈0.05),仅根长在20%铜浓度下显著升高(P〈0.05)。紫花苜蓿的苗高和地径分别在25%和20%~50%铜浓度下显著升高(P〈0.05);各铜浓度对根长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三叶草的苗高、根长和生物量分别在20%~50%和20%的铜浓度下显著升高(P〈0.05),生物量在铜浓度≥33%时显著降低(P〈0.05);各铜浓度对地径无显著影响(P〉0.05)。三种植物对铜的吸附能力依次为三叶草〉紫穗槐〉紫花苜蓿,建议选择三叶草用于西北地区铜污染土壤的生态恢复。
李致颖韩旭吕月玲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植物修复
“水土保持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被引量:2
2002年
刘增文吕月玲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例被引量:8
2012年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的本科人才以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适应生产实际的技能培养。针对实际工作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要求,探索了现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了"激趣、求异、探究、迁移"的方法理念,并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参观和认知性、技能操作训练、综合运用、技术创新4个层次,相应地提出了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措施。
吕月玲薛智德
关键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实践教学
水土保持农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
“水土保持农学”是水土保持治理“三大措施”中农业治理措施的基础,也是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仅有的针对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的唯一一门专门课程。然而,由于学生对农学类课程的偏见,长期以来“水土保持农学”课程不受重视,存在学生选课率低及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专业水土保持农学教研团队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开展“课程思政”、双语教学、参与式教学,推进试题库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等六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选课率从不足16%提高到96%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扎实,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了学生的三农情怀,增强了专业自信,涌现了一大批学农、爱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抽样调查显示毕业后有从事水土保持农学相关工作意向的学生人数增加30%以上。
何海龙董小璐吕月玲韩晓阳朱元骏
关键词:生态文明双语教学
三十烷醇对杏树光合作用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以5年生杏树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TA)溶液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杏树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及胞间CO2浓度(Ci)均表现为"双峰"型,Pn、Gs和Tr日平均值表现为1.0mg·L-1>0.5mg·L-1>0.3mg·L-1>0.1mg·L-1>CK>3.0mg·L-1,Ci日平均值则表现为3.0mg·L-1<1.0mg·L-1<0.5mg·L-1<0.3mg·L-1<0.1mg·L-1
杨晓娟赵璠吕月玲
关键词:三十烷醇杏树光合作用
氧化石墨烯对紫穗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2022年
为了研究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中国北方常见水土保持树种紫穗槐为研究对象,设置6组不同浓度的氧化石墨烯溶液(分别为0、50、100、150、200、250 mg/L)浸泡紫穗槐种子,测定紫穗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相关指标,并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氧化石墨烯对紫穗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经过浓度为50、100、150 mg/L氧化石墨烯溶液处理的紫穗槐种子萌发率分别提高了14%、22%、23.33%,株高提高了1.05 cm、2.09 cm、1.03 cm;当浓度增大达到250 mg/L时,氧化石墨烯对紫穗槐幼苗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幼苗干重比对照下降了0.88 g。通过隶属函数分析氧化石墨烯对紫穗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最终结果为:100 mg/L>150 mg/L>50 mg/L>200 mg/L>250 mg/L。
刘顿吕月玲骆汉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紫穗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养分原理被引量:39
2006年
从森林组分的易变性、对干扰的反作用、养分的储备及其流动规律等角度,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并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4种人工林进行了典型分析。结果表明,这4种人工林的养分均以钝性储备为主,土壤中的N,P,K,Ca和Mg养分贮量占整个系统对应养分总贮量的比例均大于92%,而且土壤养分均基本保持平衡或发生微弱亏损(年亏损率0.046%~0.121%),而整个生态系统的养分均基本保持平衡或发生微弱盈余(年盈余率0.005%~0.016%);与其他人工林相比,刺槐人上林为高吸收、高归还、快速循环、养分浪费型(较低养分生产力),其养分流速明显高于其他林地,预示刺槐林在面对微小干扰时具有较强的恢复力。但面对严重的干扰时其恢复力较差。同时作者提出,进行生物地球化学分类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刘增文王乃江李雅素吕月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