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双江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下颌
  • 2篇缺损
  • 2篇颌骨
  • 2篇下颌骨
  • 2篇骨折
  • 1篇岛状
  • 1篇岛状皮瓣
  • 1篇蒂岛状皮瓣
  • 1篇蒂皮瓣
  • 1篇牙颌
  • 1篇眼部
  • 1篇眼部并发症
  • 1篇眼眶
  • 1篇眼眶骨
  • 1篇眼眶骨折
  • 1篇眼球内陷
  • 1篇预后
  • 1篇院前急救
  • 1篇张力带
  • 1篇张力带内固定

机构

  • 8篇泸州医学院附...

作者

  • 8篇吴双江
  • 7篇夏德林
  • 5篇贾娟
  • 4篇马征
  • 4篇付光新
  • 2篇明华伟
  • 2篇周航宇
  • 1篇陈俊良
  • 1篇王亮
  • 1篇陈红生
  • 1篇官明
  • 1篇张磊
  • 1篇陈睦虎
  • 1篇李强
  • 1篇舒伟
  • 1篇陈孝君

传媒

  • 2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海南医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院前急救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回顾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516例,探讨提高急救效率与规范急救模式的途径。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5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迅速而规范的院前急救措施,减少各种中间环节,优先保持呼吸及血压稳定,有个别的采取降颅压措施。结果:现场死亡16例(3.10%);中途死亡41例(7.95%),主要死于失血性休克,脑疝所致的呼吸心跳骤停、窒息。516例入院后,急诊CT发现有颅内血肿、广泛性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和颅骨粉碎性骨折,由急诊室医护人员护送至神经外科病房住院或急诊手术。结论: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专业性强,对参与急救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迅速而规范的院前急救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陈睦虎陈红生官明王亮吴双江陈孝君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救预后
安氏Ⅱ类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与牙颌指标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错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牙颌指标的变化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安氏Ⅱ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拔牙组(30例)和非拔牙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牙颌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气道矢状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矫治后后鼻棘点-颅底点(PNS-Ba)显著增加(P<0.05),其余上气道矢状径指标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拔牙组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A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SNA角)、上颌中切牙牙轴与NA平面的交角(U1-NA角)、上颌中切牙牙轴与SN平面的交角(U1-SN角)、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的垂直距离(U1-NA距)、下中切牙点与NB的距离(L1-NB距)、上中切牙切缘至AP连线的垂直距离(U1-AP距)、下中切牙切缘与AP连线的垂直距离(L1-AP距)均显著减小,上下中切牙角(U1-L1角)明显增加(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L1-MP角)、下切牙长轴与NB连线的交角(L1-NB角)、下中切牙点与NB的距离(L1-NB距)、下中切牙切缘与AP连线的垂直距离(L1-AP距)显著增加,上下中切牙角(U1-L1角)明显减小(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拔牙组SNB角与TB点-TPPW点(TB-TPPW)、悬雍垂尖点-中咽壁(U-MPW)呈正相关,非拔牙组ANB角与SPP-SPPW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对于安氏Ⅱ类错,拔牙矫治后SNB角与TB-TPPW、U-MPW变化呈正相关,非拔牙矫治后ANB角与SPP-SPPW变化呈负相关,影响矫治后患者气道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上颌骨前后位置。
贾娟吴双江夏德林
关键词:正畸
Triton X-100对脂质体介导的BMP-2基因转染大鼠BMSCs的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Triton X-100对脂质体介导的BMP-2基因转染大鼠BMSCs的作用。方法 8周龄Wistar大鼠1只,雄性,体质量120 g。取Wistar大鼠股骨、胫骨骨髓,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BMSCs并鉴定。取第3代BMSCs,采用MTT法筛选Triton X-100适宜浓度。实验分成3组,实验组:BMP-2+脂质体+0.010%Triton X-100+BMSCs,常规转染组:BMP-2+脂质体+BMSCs,空白对照组:BMSCs+血清培养基。转染后48 h,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转染后7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P-2 m RNA表达。结果 0.010%Triton X-100既能使BMSCs保持一定的活力,又可达到一定的作用效果,故确定其为适宜浓度。转染后48 h,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见实验组和常规转染组均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空白对照组无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转染后72 h,实验组BMP-2 m RNA相对表达量为5.94±0.12,常规转染组为4.99±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28,P=0.02)。实验组转染效率较常规转染组平均提高了19%。结论 0.010%Triton X-100可以促进脂质体介导的BMP-2基因转染大鼠BMSCs,并提高其转染效率。
夏德林黄铭柯付光新马征吴双江周航宇
关键词:BMSCSTRITON脂质体
颌面外科全麻手术患者眼部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分析颌面外科全麻手术患者眼部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择期在全麻下行颌面部手术的216例患者中发生眼部并发症的51例患者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和总结。结果:术后48 h内,42例患者出现眼睛不适(刺痛、畏光、流泪、异物感),9例患者出现结膜充血,无1例患者出现暴露性角膜炎及眼睛失明等表现。结论:颌面外科全麻手术患者术前眼睛保护至关重要,术中尽可能避免眼部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发生。
明华伟夏德林吴双江
关键词:颌面外科眼部并发症全麻
下颌角骨折坚强内固定生物力学的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下颌角骨折张力带固定与双列小型板内固定的稳定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1例,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建立正常下颌骨模型,建立骨折线,制作内固定系统,并最终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前牙咬合、双侧后牙咬合、左侧后牙咬合和右侧后牙咬合四种咬合方法两种内固定最大应力情况及骨折断端相对移位情况。结果张力带内固定最大应力和双列小型板固定时的最大应力分别集中在钛板中断和钛板上侧的中段。在前牙咬合及骨折对侧后牙咬合时张力带最大应力低于双列小型板固定系统最大应力,张力带内固定前牙咬合及骨折对侧后牙咬合时骨折断端相对移位较大,超过0.15 mm安全移位阈值。结论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下颌角骨折可信度较高,双列小型板固定生物力学分析稳定性高于张力带内固定方法,而张力带内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需对患者咬合力的调整进行指导,稳定性也可达到安全范围。
贾娟吴双江夏德林
关键词:下颌角骨折张力带内固定生物力学
自体下颌骨外板在眶底重建及眼球内陷矫正中的应用
<正>目的:探讨利用自体下颌骨外板在外伤后眶底缺损重建及继发眼球内陷矫正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9月—2009年6月,16例外伤后眶壁缺损合并眼球内陷患者应用自体下颌骨外板行眶底重建,眼球内陷矫正。术前常规行眼眶轴位...
夏德林付光新贾娟马征吴双江李强周航宇陈俊良
关键词:下颌骨外板眼眶骨折眼球内陷
文献传递
颏下蒂岛状皮瓣在口腔癌术后口内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颏下蒂岛状皮瓣在口腔癌术后口内缺损一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9月~2014年6月应用颏下蒂岛状皮瓣修复24例口腔癌术后口内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皮瓣的存活情况及近、远期临床效果。结果:1例下牙龈癌患者术后皮瓣出现静脉危象坏死,予以清除,创面拉拢缝合。23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36个月,该组病例均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组织瓣血运丰富,皮瓣形态良好,无臃肿,外观和功能满意。结论:颏下岛状皮瓣具有血管蒂恒定、制备简单、可旋转幅度大,厚度适中、易于成活及供区隐蔽等优点,是口腔癌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理想选择。
夏德林吴双江贾娟马征舒伟明华伟付光新
关键词:口腔肿瘤
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修复半侧下颌骨缺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在半侧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2009年7月至2013年9月,应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蒂的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对14例因肿瘤切除所致的半侧下颌骨缺损进行修复.手术分2组同时进行,一组切除肿瘤并准备受区血管,一组切取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将制备好的组织瓣修整塑形固定后吻合血管.结果 14例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均存活,1例受区伤口局部感染,经换药后痊愈.切取髂骨最小6 cm×3 cm,最大9 cm×3 cm,腹内斜肌瓣最小5 cm×4 cm,最大7 cm×5 cm.术后随访6~ 26个月,平均13个月,颌面部外形满意、双侧对称,供区未见并发症.下颌曲面断层片显示移植髂骨断端新骨形成良好、下颌骨连续,骨纹理清晰.结论 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具有骨量充足、重建下颌骨高度足够、外形功能恢复好、软硬组织同期重建等优点,是修复半侧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夏德林付光新马征吴双江张磊贾娟
关键词:髂骨腹内斜肌缺损下颌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