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明明

作品数:14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耐药
  • 7篇基因
  • 4篇志贺菌
  • 3篇单胞菌
  • 3篇铜绿
  • 3篇铜绿假单胞
  • 3篇铜绿假单胞菌
  • 3篇基因研究
  • 3篇假单胞菌
  • 3篇埃希菌
  • 3篇大肠埃希菌
  • 2篇整合子
  • 2篇质粒
  • 2篇主动外排
  • 2篇喹诺酮
  • 2篇喹诺酮类
  • 2篇外排泵
  • 2篇耐药性
  • 1篇毒力
  • 1篇毒力因子

机构

  • 14篇温州医学院附...
  • 5篇温州医学院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温州市第二人...
  • 1篇桐乡市第二人...

作者

  • 14篇周明明
  • 14篇周铁丽
  • 8篇李超
  • 8篇费静娴
  • 4篇包其郁
  • 4篇徐斐
  • 3篇彭定辉
  • 3篇吴莲凤
  • 2篇朱丽青
  • 2篇王忠永
  • 2篇屠鸿翔
  • 2篇吴庆
  • 1篇席亚丽
  • 1篇王鲁峰
  • 1篇姚晓鼎
  • 1篇张洪勤
  • 1篇吕美艳
  • 1篇张灿
  • 1篇周翠
  • 1篇徐琦煜

传媒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2009年浙...
  • 1篇2008年浙...

年份

  • 1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比较研究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基因突变分布特征。方法对临床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菌QRDR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比较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菌株与环丙沙星敏感菌株QRDR基因突变点差异。结果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QRDR基因存在较明显的突变特征,其中gyrA的Ser83及parC的Thr57位点突变占主导(分别占78.3%和91.3%),Ser83位点突变率与敏感株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的原因之一。
王忠永郑佳音潘钦石费静娴周明明侯佳惠周铁丽
关键词:环丙沙星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志贺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了解志贺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和aac(6’)-Ib-cr的流行情况以及其耐药特征。方法PCR法对57株志贺菌进行qnrA、qnrB、qnrs和aac(6’)-Ib基因检测,表型阳性...
周铁丽周明明沈丽珍徐斐李超费静娴
文献传递
海藻希瓦菌中发现一种新的qnrA7基因亚型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研究海藻希瓦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分布和特性.方法 PCR检测qnr、qepA、aac(6')Ib-cr基因,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以确定其基因型,接合转移试验探讨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体外转移性,E-test法测定菌株MIC,提取质粒对qnrA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 海藻希瓦菌中检出qnrA基因,为新发现的亚型,命名为qnrA7,GenBank登录号为GQ463707,未检出qnrB、qnrS、qnrC、qnrD、qepA、aac(6')-Ib-cr基因;qnrA7位于约33 kb的质粒上,但体外接合转移试验未成功;该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结论 海藻希瓦菌质粒上检出新的qnrA基因亚型,其作为qnr基因的环境宿主值得关注.
周明明屠鸿翔周铁丽费静娴李超赵玉杰包其郁
关键词:喹诺酮类质粒
主动外排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的影响,并扩增外排泵蛋白编码基因,以探讨细胞膜主动外排作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关系。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15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
周明明周铁丽李超吴庆陈栎江吴莲凤彭定辉
文献传递
志贺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了解志贺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和aac(6’).Ib-cr的流行情况以及其耐药特征。方法PCR法对57株志贺菌进行qnrA、qnrB、qnrS和aac(6’)-Ib基因检测,PCR扩增阳性菌株进行测序和基因分型,并与大肠埃希菌J53作接合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志贺菌和接合前后大肠埃希菌J53对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特异性PCR扩增确认接合子基因型。结果57株志贺菌中,筛选出qnrS、qnrB阳性株各1株(ZH13和ZH53),均为福氏志贺菌,其基因序列在NCBI成功登录,登录号分别为FJ616991和FJ616990,未检出qnrA和aac(6’)-Ib基因;其中ZH13接合试验成功,ZH53不能接合,接合试验后的大肠埃希菌J53对多种抗菌药物的MIC明显提高;特异性PCR证实接合子和供体菌有相同的qnr基因。结论在志贺菌中检出qnrS基因,且国内首次检出qnrB基因,qnr阳性菌株呈多重耐药,且其耐药性可以通过接合方式发生水平转移,需加强监控。
周铁丽周明明沈丽珍徐斐李超费静娴
关键词:志贺菌喹诺酮类QNR
不同来源大肠埃希菌中Ⅰ类整合子和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1的研究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大肠埃希菌是耐药基因的重要储存库,在耐药基因的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内的大肠埃希菌可通过某些途径引起自身其他部位的感染,或者经粪便排入自然界,通过水和土壤继...
朱丽青吴庆陆红郑伟张灿彭定辉周明明周铁丽
文献传递
志贺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研究
周铁丽周明明沈丽珍徐斐李超费静娴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方法选取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抗生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PCR扩增分离株外膜蛋白基因OprD2和碳青霉烯酶基因VIM、IMP、SPM、KPC,对阳性产物测序确定基因亚型;羰基氰氯苯腙(CCCP)协同抑制试验检测膜外排机制。结果 162株分离菌株中,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7.0%和30.9%;60株耐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菌株(简称耐药株)中,50株对2种抗生素均耐药,另10株仅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株中有18株OprD2基因缺失,102株不耐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菌株(简称敏感株)中有20株OprD2基因缺失;耐药株中检出13株碳青霉烯酶阳性,其中5株产VIM型,8株产IMP型,敏感株中未检出VIM、IMP基因,所有菌株中未检出SPM-1、KPC基因;耐药株有48.3%外排泵表型试验阳性,以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作为底物的分别有19株和24株,敏感株有10.8%外排试验阳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严重,与外膜蛋白OprD2缺失、产碳青霉烯酶和主动外排共同作用有关。
费静娴吴莲凤彭定辉屠鸿翔周明明李超包其郁周铁丽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OPRD2碳青霉烯酶外排泵
温州地区志贺菌属耐药性及整合子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温州地区志贺菌属整合子的携带情况,分析其与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志贺菌属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6月-2008年6月从温州地区不同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离得到志贺菌属57株;用K-B法进行十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通过PCR检测Ⅰ、Ⅱ类整合酶基因,以了解整合子携带情况,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志贺菌属对萘啶酸、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70.0%,多药耐药率高达84.2%;Ⅰ、Ⅱ类整合子检出率分别为64.9%和59.7%;Ⅰ类整合子阳性组志贺菌属对萘啶酸、氨苄西林、氯霉素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Ⅰ类整合子阴性组(P<0.05);Ⅱ类整合子阳性组志贺菌属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氯霉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Ⅱ类整合子阴性组(P<0.05)。结论志贺菌属整合子携带率较高,且整合子与其耐药相关,Ⅰ、Ⅱ类整合子的耐药相关有重叠性。
徐斐吴莲凤周明明王鲁峰林哈妮包其郁周铁丽
关键词:志贺菌属耐药性整合子
主动外排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观察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的影响,并扩增外排泵蛋白编码基因,以探讨细胞膜主动外排作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关系。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15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观察在含5mg/LCCCP存在条件下MIC值的变化;用PCR法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oprM、mexB和mexR。结果15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56.0%的菌株外排泵表型试验阳性,以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作为底物,分别有17、6、12、29、35、18、31株菌在5mg/LCCCP的条件下MIC值降低≥4倍,其中有56.0%的菌株同时对>2种的药物有明显的外排作用;主动外排机制不仅存在耐药菌株,而且也存在于敏感菌株,但CCCP对耐药菌株的影响更大;oprM、mexB和mexR外排泵基因普遍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中。结论主动外排作用是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动外排泵抑制剂在体外能降低多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外排泵抑制剂在克服细菌的耐药性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周明明彭定辉周铁丽李超吴庆陈栎江吴莲凤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