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迁
- 作品数:26 被引量:8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皮圈结扎与金属夹子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比较内镜下皮圈结扎(EBL)与金属夹子(EHP)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2月至2006年10月共有34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22例病灶位于胃部,10例位于胃肠吻合口,2例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将患者随机分成EBL组(n=16)和EHP组(n=18),分别采用EBL或EHP治疗,并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EBL组与EHP组达到止血平均所需的皮圈2金属夹子个数相似;两组早期止血率、再出血率、转外科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输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组小样本的临床研究提示,EBL与EHP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在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
- 刘德良卢放根欧大联周雨迁霍继荣周芝元
- 关键词:DIEULAFOY病变出血
-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直径≥3.5cm的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14例直径≥3.5 cm的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肿瘤位于食管,1例位于贲门.患者均行STER治疗.观察指标:手术时间、肿瘤部位和直径、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复查胃镜、EUS、和(或)CT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范围)表示.结果 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3 min(60 - 160 min).共取出14枚肿瘤;其中13枚位于食管,1枚肿瘤位于贲门.13枚肿瘤整块切除后从隧道内取出,1枚肿瘤因较大(直径为5.3 cm),且紧邻气管,予分为两块切除后取出.14枚肿瘤平均直径为4.1 cm.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平滑肌瘤.3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颈部皮下气肿1例,胸骨后疼痛1例,隧道黏膜撕裂1例,放置金属支架2周后,黏膜愈合良好.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4 d(4.0-8.0 d).所有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1.0 -24.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STER治疗直径≥3.5cm的SMTs安全有效.
- 谭玉勇周峻锋段天英周雨迁刘德良周芝元
- 诊断学物理诊断教学体会被引量:7
- 2005年
- 周雨迁蒋云生高娅文邹文朱旭萍
- 关键词:诊断学物理诊断教学方法
-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讨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超声内镜诊断为直径小于2cm食管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肿瘤73例患者应用EMR治疗,术后内镜随访。结果 73例患者共76个病变,完全切除75个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8.7%(75/76)。术中有5例(6.8%)患者渗血,无穿孔及术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72例患者完成了1~3个月内镜随访,术后创面均完全愈合(100%),随访期无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结论 EMR对直径小于2cm起源于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能一次性完全切除,并能获取完整病理诊断。
- 田家晖刘德良周雨迁乐梅先周芝元
- 关键词:内镜黏膜切除术食管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
- RT-PCR/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寻找一种敏感的方法以检外外周血中的肝癌细胞。方法 分离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转移癌、肝脏良性肿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提取单个核细胞的总RAN ,进行RT -PCR/Southern杂交检测AFPmRNA。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AN的检出率为 41.4% ,其检出率与肿瘤大小以及TNM分期有关 ,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AFPmRNA可以作为肝癌细胞的血液微小转移的标志物。
- 智慧詹俊邓庆丽黄志清周雨迁黄志明
- 关键词:AFPM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SOUTHERN杂交
- 脾切除术后膈下种植脾1例
- 2020年
- 膈下种植脾是临床罕见的疾病,多见于脾外伤或脾切除术后的患者,目前多采用外科手术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1例脾切除术后的46岁男性患者,入院时主诉为"腹痛、腹胀1年余"。超声内镜示胃底隆起,考虑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可能性大。胃部增强CT示胃底部胃壁稍增厚。予抑酸、护胃治疗后,患者症状无好转。患者强烈要求在内镜下切除肿物,遂行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e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剥离膈下肿物,术后病理证实为种植脾。本例患者通过内镜下NOTES剥离膈下肿物,不仅明确了诊断,而且缓解了症状,使患者免于遭受二次外科手术伤害,对临床有一定借鉴意义。
- 李颖卢放根刘德良谭玉勇罗敏周雨迁
- 关键词:脾切除术内镜治疗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超声内镜对胆胰结合部的病变诊断
-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EUS)、腹部B超、螺旋CT、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术(MRCP)对胆胰结合部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院就诊的胆胰结合部病变病例,分析、比较其临床、影像结果。结果 (...
- 周雨迁霍继荣刘德良欧大联
- 文献传递
- 胃体异位胰腺误诊为胃间质瘤一例被引量:2
- 2015年
- 胃镜联合超声内镜可鉴别大部分异位胰腺与其他黏膜下肿瘤,但仍有少部分异位胰腺病灶形态和超声内镜图像缺乏典型性,易误诊为其他黏膜下肿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2015年4月诊断1例疑似胃间质瘤的异位胰腺患者,现报道如下:
- 彭东子谭玉勇周雨迁刘德良
- 关键词:异位胰腺胃间质瘤病灶形态固有肌层间叶源性肿瘤
- 超声内镜对胃内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比较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通过比较胃内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以评价超声内镜对胃内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1月行超声内镜检查的599例胃内隆起性病变患者,将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①经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共计18例,GIMT58例。超声内镜诊断异位胰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84.44%、63.16%和86.36%。②异位胰腺发生部位主要为胃窦部,有16例;胃体大弯侧及后壁各1例。大体形态上表现为黏膜下隆起伴中央脐样开口8例,单纯黏膜下隆起10例。直径4~60mm,平均5.14mm。③超声内镜声像学提示异位胰腺表现为中等回声7例,低回声11例,无高回声病变。12例病变内部可见特征性的不规则管状或小囊性无回声。边界清晰规则的5例,欠规则的13例。1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3例病变跨层次分布;无起源于黏膜肌层及浆膜层的病变。④胃异位胰腺与GIMT比较,在患者年龄、胃内生长部位、表面黏膜情况、起源层次、病变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内部有无灶性无回声区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异位胰腺相对年轻,病变较小,好发于胃窦,表面可有凹陷性开口,但不占多数;多起源于第3层胃壁,病变边缘多不光滑;与周围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回声比较,内部回声多介于两者之间,且有2/3病变内部有灶性无回声区。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内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但敏感性不高;超声内镜在一定程度上能鉴别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
- 周雨迁霍继荣刘德良胡长梅欧大联
- 关键词:超声内镜异位胰腺间叶源性肿瘤
- 食道结核的超声内镜诊断分析
- 目的探讨食道结核的超声内镜表现,提高内镜及超声内镜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 2007年10月间7例病人的内镜、超声内镜、胸片、胸部CT、病理结果,总结其特点。结果(1)内镜:7例病人中6例表现为粘膜下...
- 周雨迁霍继荣刘德良王学红凌奇荷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