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卿 作品数:51 被引量:370 H指数:12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文化科学 更多>>
非常规含气系统的研究和勘探进展 被引量:56 2003年 从含油气系统的观点出发,分别总结了煤层气、盆地中心气、裂缝型页岩气、浅层生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五类非常规含气系统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修改和补充了传统油气系统的概念,为天然气新领域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常规天然气藏为浮力驱动的存在于构造或地层圈闭中的独立气藏,而非常规天然气藏一般不是浮力驱动的聚集气藏,它们在区域上呈连续弥散的聚集,常常与构造和地层圈闭无关,因此,它们的成藏要素和过程与常规天然气藏有所区别。在煤层气和页岩气中,烃源岩既是储层,又是盖层且运移距离很短;储层多为低孔隙度、低渗透性的裂缝型储层,主要为毛细管力和水力封闭,大型煤层气藏可以出现在向斜构造中。 陈建渝 唐大卿 杨楚鹏关键词:煤层气 浅层生物气 天然气水合物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一间房组台地碳酸盐岩异常泥质含量与断裂带距离及裂缝发育关系 被引量:10 2020年 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走滑断裂带寻找碳酸盐岩“断溶体”型油气藏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多口钻井显示顺北1号主走滑断裂带“断溶体”裂缝发育部位普遍具有异常高的自然伽马测井值。因此,可以根据异常高泥质含量参数来反映裂缝发育程度,进而指示含泥“断溶体”储层的发育位置。首先利用GeoEast软件提取了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T74界面(一间房组顶)相干体属性并进行了断裂解释。根据5口井一间房组自然伽马测井数据,探讨了台地碳酸盐岩走滑断裂带断核和损伤带异常高泥质含量值与主干断裂带距离和裂缝发育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台地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稳定,背景泥质含量较低;NE向主走滑断裂带核部和裂缝发育部位的泥质含量远高于台地碳酸盐岩背景值,具有随着离主干断裂带距离增大和裂缝发育程度下降而降低的变化趋势,最终接近其背景值。由此表明,可利用自然伽马测井计算泥质含量,间接指示走滑断裂带“断溶体”储层发育程度。该研究为深层-超深层走滑断裂带储层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周铂文 陈红汉 云露 唐大卿关键词:泥质含量 走滑断裂 一间房组 塔里木盆地 塔中地区北坡志留系晚期油气充注证据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2017年 塔中北斜坡志留系近几年在油气勘探上取得重大突破,但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油气成藏过程复杂。通过对塔中北斜坡志留系23块样品的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以及断裂活动特征研究,识别出研究区存在3期油充注和1期天然气充注,以海西晚期(318~245 Ma)寒武系—下奥陶统油充注和燕山期—喜马拉雅中晚期(124~25 Ma)寒武系—下奥陶统以及中-上奥陶统油气充注为主。研究区志留系在北东向张扭性走滑断裂的控制下,海西晚期虽然油充注活跃但油藏基本遭受破坏形成残留沥青,而燕山期—喜马拉雅中晚期的油气再充注决定了现今油气藏面貌。因此,塔中北斜坡应以寻找燕山期—喜马拉雅中晚期油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 吴悠 陈红汉 赵玉涛 唐大卿 云露 漆立新关键词:流体包裹体 走滑断裂 油气充注 志留系 塔中隆起 伊通盆地渐新世以来构造活动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 2009年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针对岔路河断陷与鹿乡断陷5个样品的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分析并结合盆地模拟研究表明,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自渐新世以来曾经历两期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时间约为24.9Ma~19.1Ma和6.9Ma~4.9Ma;鹿乡断陷自渐新世以来也经历了两期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时间约为30Ma~27.8Ma和22.6Ma~11.1Ma。伊通盆地在渐新世以来发生的二次抬升剥蚀均是从中部迁移至北部。岔路河断陷和鹿乡断陷磷灰石裂变径迹与样品高程均具正相关性,其中岔路河断陷21.8Ma以来的平均隆升剥露速率为7.034×10^-2mm/y,鹿乡断陷18.9Ma以来的平均隆升剥露速率为6.033×10^-2mm/y。上述热年代学认识同时得到了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地层划分与对比及火山活动等方面证据的支持,说明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可有效地分析伊通走滑-伸展盆地的构造活动历史。 曹强 叶加仁 唐大卿关键词:裂变径迹 磷灰石 渐新世 伊通盆地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走滑断裂控制下的“层楼式”油气成藏模式:以震旦系-寒武系为例 被引量:1 2023年 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为了探究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走滑断裂在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中的控藏作用,在走滑断裂的精细地震解释,以及储层溶蚀孔洞充填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划分走滑断裂活动期次,以及拟定油气充注成藏期次和时期,并探讨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存在加里东早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印支期4期走滑断裂,震旦系-寒武系总体存在两期油三期气充注成藏的特征.走滑断裂的活动与油气活动存在良好的时空耦合关系,从而形成了震旦系-寒武系走滑断裂控制下的“层楼式”油气成藏模式.该模式下,走滑断裂垂向连通主力烃源岩与多套优质储层,形成多层系含有油气的格局,且各层系油气成藏特征表现出高度相似性.对存在“层楼式”油气成藏模式的地区,应注重立体勘探. 李纯泉 陈红汉 唐大卿 汪泽成 姜华关键词:走滑断裂 成藏模式 震旦系 寒武系 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泾河油田延长组板内走滑断裂内部结构刻画 被引量:3 2023年 板内走滑断裂的内部结构具有控储和控藏作用.在断缝体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由于走滑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高度非均质性,需要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刻画.综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泾河油田延长组走滑断裂带进行了走向分段和侧向分带研究,并提出了利用综合裂缝指数测井(comprehensive fracture index log,CFI)和断层形态指数地震属性(fault shape index attribute,FSI)累积曲线定量划分损伤带边界的方法.结果表明,泾河油田延长组走滑断裂带以张扭段和走滑段为主,压扭段仅少量发育.CFI和FSI均与裂缝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根据累积CFI和累积FSI曲线的梯度变化可以刻画地下走滑断裂的损伤带边界.泾河油田延长组走滑断裂带内单条断裂的宽度主要在160~300 m,且张扭段的宽度最大,其次为压扭段和走滑段. 孟玉净 陈红汉 赵彦超 骆杨 唐大卿 何发岐 王国壮 党文斌 许艳争关键词:内部结构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7 2017年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含油气盆地,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并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系统研究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特征及其成因演化。断裂构造类型按运动学特征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扭动断层和反转断层;按断层级别与规模可分为一级控盆断层、二级控凹断层、三级控带断层、四级控圈断层和五级层内或层间小断层。研究区主要发育了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4组断层,平面组合样式有平行式、斜交式、雁列式、斜列式等;断裂剖面形态有犁式、座椅式、坡坪式、平直式等,剖面组合样式包括伸展性质的地堑、地垒、"Y"字形、反"Y"字形、复合"Y"字形、同向断阶、反向断阶、"入"字形、羽状、帚状、树枝状、梳状和扭动性质的似花状、半花状以及挤压性质的叠瓦状。中-新生代断裂活动主要有6个地质时期:1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伸展活动;2侏罗纪末期挤压反转;3早白垩世弱伸展活动;4始新世-早渐新世伸展活动;5晚渐新世伸展活动;6新近纪弱伸展活动。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多期伸展-反转挤压(隆升)构造旋回,上述断裂分期差异活动是周边板块运动和深部地质作用双重控制的结果。 胡小强 唐大卿 王嘹亮 王后金 杜民关键词:中-新生代 北黄海盆地 走滑断裂对原油性质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泾河油田为例 被引量:4 2023年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走滑断裂发育,形成极具特色的断缝体式致密油藏,油藏中发现成因不明的稠油.为厘清研究区原油稠变的成因和分布关系,进一步认识走滑断裂带内断缝体式油藏的控藏机制.对研究区原油开展了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对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而开展了稠油与正常原油的地化特征对比,结合测井资料统计了研究区裂缝密度,分析了原油的稠变因素及其与走滑断裂带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泾河油田长6-长8段原油主要来自同一套烃源岩,其特征是沉积于还原性较强的淡水湖盆,有机质来源为藻类和高等植物混源输入;泾河油田的稠油与正常原油在母岩的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和成熟度上没有明显差别,但生物降解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属于3~4级生物降解;泾河油田稠油主要分布在小型裂缝极为发育的走滑断裂叠接带.走滑断裂对原油的调整和保存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泾河油田稠油的形成与走滑断裂的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即与相关裂缝内发生的轻烃组分散失和生物降解有关. 苏鹏 胡守志 李水福 梁承春 尹超 邓杰 杨宇航 唐大卿关键词:走滑断裂 原油性质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泾河油田走滑断裂带油气成藏特征及控藏机制 被引量:2 2023年 近年来,泾河油田围绕走滑断裂带断缝体油藏勘探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深入理解走滑断裂带油气成藏特征及控藏机制则是厘定断缝体型油藏富集规律的重要前提.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结合方解石超低浓度U⁃Pb定年对储层成岩作用和油气充注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走滑断裂带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主要发育两期早期方解石胶结(185±27 Ma和159±52 Ma)以及相对较晚的橙黄色、蓝绿色和蓝色荧光三期油连续充注(140.1~96.8 Ma),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征.走向上,走滑断裂带原油物性具有“东低西高”、产量具有“东高西低”、油气成藏时间均具有“东早西晚”的分段特点;垂向上,走滑断裂带流体活动也存在明显差异,长6、长7段储层碳酸盐胶结作用较弱,以蓝绿色和蓝色荧光晚期油充注为主;而长8段碳酸岩盐胶结作用较强,表现为三期油充注、多期油成藏的特征.总体上,走滑断裂控制了研究区油气整体由东向西高效侧向运移,但由于走向上构造应力的变化局部控制了油气沿走滑断裂带分段差异富集(单井产量高低).长6-长7储层原始物性差以及长7段大套泥页岩的发育,限制了走滑断裂垂向流体输导能力,导致流体主要在长8段优势聚集,分层差异富集.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研究区的断缝体油藏的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提供重要支撑. 杨鑫 平宏伟 雷涛 张新乐 邵隆坎 苏奥 陆骋 孟玉净 唐大卿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走滑断裂 油气成藏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改造作用 被引量:21 2008年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是当前我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探区和突破区,在对该区约500 km2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结果和区域构造背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和普光、毛坝场两个典型油气藏的综合特征,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应力场下宣汉—达县地区构造样式及构造圈闭的形成与后期叠加改造。研究结果显示晚印支期普光、毛坝场等构造已具雏形,燕山晚期构造定型,在中构造层形成大量的北东向构造,喜山期被北西向构造叠加改造。进而从构造角度剖析了喜山运动特别是断裂、褶皱及局部构造的演化对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作用,研究表明喜山运动对宣汉—达县地区普光、毛坝场等构造圈闭油气藏的空间几何形态、构造演化特征、断裂疏导体系及储盖条件等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唐大卿 汪立君 曾韬 冯兴雷关键词: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