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罗忠

作品数:85 被引量:1,090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5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0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8篇杨树
  • 17篇土壤
  • 11篇麻栎
  • 9篇物量
  • 7篇胁迫
  • 6篇生物量
  • 6篇人工林
  • 5篇凋落
  • 5篇凋落物
  • 5篇杨树人工林
  • 5篇养分
  • 5篇微生物
  • 5篇无性系
  • 5篇林农
  • 5篇林农复合
  • 5篇林农复合经营
  • 4篇杨树无性系
  • 4篇植物
  • 4篇苗期
  • 3篇氮矿化

机构

  • 74篇南京林业大学
  • 10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东京农工大学
  • 1篇泗阳县林业中...
  • 1篇滁州市南谯区...
  • 1篇宿迁市林业局
  • 1篇大丰市林场
  • 1篇江苏山水建设...
  • 1篇上海市园林科...
  • 1篇生态环境部南...

作者

  • 74篇唐罗忠
  • 21篇方升佐
  • 15篇葛晓敏
  • 10篇虞木奎
  • 8篇刘志龙
  • 8篇田野
  • 8篇吴麟
  • 6篇徐锡增
  • 5篇周玉新
  • 4篇王意锟
  • 4篇赵丹
  • 4篇王瑞华
  • 3篇童婷婷
  • 3篇笪红卫
  • 3篇徐成
  • 3篇李勇
  • 3篇黄开栋
  • 3篇贾志远
  • 3篇严春风
  • 2篇刘东

传媒

  • 9篇世界林业研究
  • 6篇江苏林业科技
  • 5篇林业科技开发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生态学报
  • 3篇林业科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福建林学院学...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森林与环境学...
  • 2篇第八届中国林...
  • 2篇第十届中国林...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林副特产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林业经济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9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淹水胁迫对麻栎苗木生长和生理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室内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了麻栎苗木在不同淹水处理下的生长和生理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个月的淹水试验,麻栎苗木未出现死亡现象,说明麻栎具有较强的耐水能力;但是不同处理之间的苗木生长和生理性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淹水处理后的麻栎苗木新梢生长均明显小于对照处理。经淹水处理后苗木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处理,但是叶片相对电导率呈相反趋势。淹水后麻栎苗木叶片中的N、P、K含量均比对照低。淹水处理会导致叶片Na含量增加,且随着淹水强度的增强而增加。
贾志远葛晓敏唐罗忠仲灿史琴巧
关键词:麻栎淹水胁迫生理特性
残落物混合分解对杨树-农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杨-麦、杨-花生等不同复合经营模式下,杨树叶与农作物秸秆混合后对土壤碳、氮矿化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模式中,花生叶处理的有机碳矿化累积量最大,花生茎秆、杨树叶处理次之,小麦秸秆处理最低。混合处理有机碳矿化累积量依次为杨树叶-花生叶>杨树叶-花生茎秆>杨树叶-小麦秸秆,且培养结束时,混合物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2)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各残落物氮含量、C/N比存在显著的相关性;(3)杨树叶、小麦秸秆及其混合物处理的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均低于对照,而添加花生叶、花生茎秆以及它们与杨树叶的混合物使矿质态氮含量高于对照。试验说明杨-麦、杨-花生复合模式均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调节碳的动态及氮的供应,而选择种植含氮量高的农作物更有利于促进残落物分解和养分归还,这对深入研究林-农复合系统的模式筛选、结构优化及可持续经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意锟方升佐田野唐罗忠
关键词:碳矿化
高水位条件下池杉根系的生态适应机制和膝根的呼吸特性被引量:15
2008年
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属于典型的耐水树种,掌握其根系对淹水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对于研究林木耐水机理十分重要。通过对江苏省里下河低湿地17年生池杉在高水位(6~10月淹水,全年平均地下水位-5cm)、中水位(8~9月淹水,全年平均地下水位-18cm)和低水位(常年不淹水,全年平均地下水位-41cm)条件下的根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池杉在高水位条件下形成细长的气生根,气生根依附于树干北侧或潜伏于树干外表皮内侧和纵裂的树皮缝隙中;中水位池杉能形成直径(7.9±2.2)cm、高(7.7±2.7)cm的膝根,每株立木拥有膝根数(5.8±1.7)个;低水位池杉也能形成膝根,但个体小、数量少。林木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出明显的高水位<中水位<低水位的趋势,但是地下/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却呈相反趋势,表明池杉耐水性虽然很强,长期处于较高水位时生长会明显受抑,尤其是地上生物量生长受抑更显著。高、中和低水位池杉的地径/胸径之比分别是2.66±0.11、2.08±0.10和1.75±0.08,说明水位较高的环境能促进树干基部的相对粗生长。长期淹水导致地下根的容重降低,但是气生根和膝根的容重却明显大于地下根。高、中水位池杉细根的Fe和Mn浓度显著高于低水位,其中Fe的浓度相差10倍以上,但是叶的Fe、Mn浓度在不同水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膝根的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8月和9月平均每个膝根的呼吸速率为2.1~2.5mgCO2·h–1,6月和11月为0.7~0.9mgCO2·h–1,3月为0.4mgCO2·h–1;膝根吸收O2的摩尔数是释放CO2摩尔数的4.6倍,说明膝根吸收的O2除了供自身呼吸,大部分是提供给地下根利用。池杉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耐水性,与其在缺氧环境中能形成气生根和膝根、树干基部膨大和根系容重降低等有利于改善根系通气条件的生态适应机制密切相关。
唐罗忠黄宝龙生原喜久雄户田浩人
关键词:池杉高水位根系分布根系生物量气生根
江苏省里下河沼泽地地下水位对Ⅰ-69杨生长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丰富的江河滩地和水网沼泽地是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病的主要发生区域。营造人工林有利于控制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的孳生,也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耐湿树种的选择是滩地和沼泽地造林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江苏省里下河沼泽地主要造林树种I-69杨(Populus deltoides)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可知,在高水位(年平均地下水位-29cm,每年淹水1~2个月)、中水位(年平均地下水位-59cm,每年淹水0~10d)、低水位(年平均地下水位-87cm,常年不淹水)立地上,10a生的I-69杨平均树高分别为16.4m、19.8m、22.9m;平均胸径分别为12.8cm、18.2cm、21.2cm;平均蓄积量分别为67.9m3/hm2、193.1m3/hm2、313.6m3/hm2;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51.8t/hm2、130.0t/hm2、201.4t/hm2;总生物量分别为67.1t/hm2、161.7t/hm2、241.2t/hm2。因此,I-69杨虽然具有较强的耐水能力,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下,其生长也会受到明显抑制,这一结果将为今后湿地造林中的立地选择和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唐罗忠孙羊林
关键词:地下水位
沼泽小叶桦扦插技术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沼泽小叶桦硬枝和嫩枝插穗生根的影响,找到适合沼泽小叶桦扦插生根的方法,提高生根率,以多年生沼泽小叶桦实生苗作为试验材料,分别探讨激素种类、激素浓度、浸泡时间及木质化程度4个因子对沼泽小叶桦插穗生根率、生根长度和生根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嫩枝插穗生根率明显高于硬枝插穗;用200 mg/L的ABT-1+GGR的混合激素处理硬枝插穗10 h,插穗生根率最高达13.33%;嫩枝插穗浸泡在50 mg/L的ABT-1中20 min,生根率最高为60%;硬枝插穗的生根长度和生根数量最高分别为3.75 cm和6.51根;嫩枝插穗的生根长度和生根数量最高可达32.38 cm和14.06根。经过不同处理,找到了提高沼泽小叶桦生根的方法。
贾志远有祥亮何小丽崔心红唐罗忠朱义
关键词:扦插激素生根率
植物对土壤Cd、Pb污染的修复与抗性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17年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呈现扩大趋势,其中Cd、Pb污染尤为严重。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虽有很多,但各有利弊。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治理方法存在花费高、操作难、容易破坏土壤理化特性和干扰土壤生物多样性等问题。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和重视,它具有原位修复、廉价、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文中从重金属Cd、Pb对植物的影响、植物修复技术和植物抗性机理3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未来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仲灿葛晓敏倪云唐罗忠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抗性机理
一种实验室用碎土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验室用碎土器,属于实验室工具技术领域,该碎土器包括框架和碎土板,碎土板可拆卸连接在框架内,碎土板上分布有多个向上斜向凸起的碎土孔,框架下方连接有多个支撑腿,支撑腿下方可拆卸连接有夹持装置。本实用新型...
林泽洋钱琦田地徐成唐罗忠
不同地理种源麻栎苗期变异和初步选择被引量:17
2009年
利用13个省(区)的36个种源麻栎种子在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林场进行苗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麻栎苗高、根长、地径、高径比、生物量、热值和能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麻栎苗高和地径生长均表现"S"型曲线,7—9月为生长速生期;麻栎不同器官热值大小排序为叶>茎>根,生物量为根>茎>叶,能量为茎>根>叶。主成分分析表明:种源的差异主要是由各器官生物量决定。初步选出安徽太湖、安徽太平、浙江开化、江苏句容、浙江建德、浙江龙泉和贵州榕江种源为优良种源。
刘志龙虞木奎唐罗忠方升佐王新洋张春祥曹一达
关键词:麻栎地理种源苗期性状生物量热值
苏北平原2个密度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固碳差异
2024年
【目的】比较2个密度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团聚体和固碳差异,揭示其土壤固碳过程,为制定有效的可持续人工林经营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高密度(400株·hm^(-2))和低密度(278株·hm^(-2))杨树人工林(16年)表层土壤,利用最适湿度干筛法将土壤团聚体分为小(<0.25 mm)、中(0.25~2 mm)、大(>2 mm)粒级,测定各粒级中活性、慢性和惰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速率。【结果】与低密度相比,高密度杨树人工林土壤的中、小团聚体组成占比显著提升,大团聚体组成占比降低,分别为1.06%、21.92%和77.02%。2个密度杨树人工林的各粒级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密度人工林土壤各粒级活性和慢性有机碳含量较高,而惰性有机碳含量在<0.25 mm和0.25~2 mm粒级中较低。室内培养试验发现,与低密度人工林相比,高密度人工林土壤各粒级团聚体的碳矿化速率在整个培养阶段普遍较低,说明保守的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策略是高密度林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关键。林分密度对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及活性和慢性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影响不显著;其中高密度林的土壤密度降低导致了活性和慢性有机碳含量的积累。【结论】合理调节林分密度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有机碳组分的重要营林措施。高密度杨树人工林土壤的密度降低和保守的土壤碳代谢能力将有利于土壤碳固存。
杨豆刘超华李凤巧唐罗忠田野方升佐李孝刚
关键词:人工林营林措施土壤团聚体
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采用开沟隔离法,利用LI-8100型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对15年生的南方型杨树(Populus deltoides)人工林土壤呼吸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区分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结果表明,开沟隔离处理后的10个月内,由于土壤中被截断根系具有自养呼吸和分解作用,土壤呼吸中的根系呼吸与微生物呼吸尚难以区分。尽管如此,研究表明15年生杨树人工林的土壤总呼吸通量为9.74 tC.hm-.2a-1,其中,枯枝落叶等土壤表层凋落物分解所释放的碳通量是2.63 tC.hm-.2a-1,占总量的27.0%;林木根系呼吸与土壤微生物呼吸通量的和为7.11 tC.hm-.2a-1,占总量的73.0%。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与10 cm深处的土壤温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不同直径的杨树根系被截断后的活力变化有所不同,根系越粗,存活时间越长。
唐罗忠葛晓敏吴麟田野魏勇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根系呼吸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