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季伟

作品数:28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疗效
  • 9篇骨折
  • 7篇椎间盘
  • 6篇腰椎
  • 6篇手术
  • 6篇股骨
  • 5篇术后
  • 5篇疗效观察
  • 5篇内固定
  • 5篇股骨粗隆
  • 5篇股骨粗隆间
  • 5篇股骨粗隆间骨...
  • 5篇粗隆
  • 5篇粗隆间
  • 5篇粗隆间骨折
  • 4篇腰椎间盘
  • 4篇腰椎间盘突出
  • 4篇腰椎间盘突出...
  • 4篇突出症
  • 4篇椎间盘突出

机构

  • 28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28篇季伟
  • 20篇阮狄克
  • 11篇李海峰
  • 11篇何勍
  • 9篇王德利
  • 7篇李威
  • 7篇王鹏建
  • 5篇丁宇
  • 5篇白雪东
  • 4篇张超
  • 4篇贾治伟
  • 4篇丁凡
  • 3篇侯黎升
  • 3篇唐勇
  • 2篇崔洪鹏
  • 2篇林建宁
  • 2篇赵程
  • 2篇徐成
  • 2篇李小川
  • 1篇陈春

传媒

  • 6篇北京医学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华肩肘外科...
  • 1篇第十一届全军...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内固定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2012年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78例,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组40例和Gamma 3钉内固定组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复位丢失、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Gamma 3钉组骨折愈合时间虽较DHS组延长,但术后骨折复位丢失较少(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法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但对于不稳定型骨折,Gamma 3钉内固定法能有效减少骨折复位丢失、降低术后髋内翻发生率。
王鹏建王德利丁宇李威季伟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
细胞因子参与抑制犬椎间盘退变细胞内炎症因子水平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白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抑制退变椎间盘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有效性,探索细胞因子抑制退变椎间盘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建立6条1岁龄比格犬针刺退变模型,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体外分离培养。将培养的退变髓核细胞分为4组:20 ng/ml IL-10治疗组,20 ng/ml TGF-β治疗组,20 ng/ml IL-10联合20 ng/ml TGF-β治疗组,未治疗组;并以正常髓核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于治疗后12、24、48 h时检测髓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量。结果治疗后12h,正常髓核细胞组TNF-α的MFI值为7.92±0.32,IL-10治疗组为14.57±3.37,IL-10+TGF-β治疗组为11.9±2.91,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31.47±4.38,P<0.01)。治疗后24 h,IL-10治疗组为21.23±2.85,TGF-β治疗组为20.27±2.76,IL-10+TGF-β治疗组为12.9±2.91,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30.8±2.86,P<0.01),IL-10+TGF-β治疗组较IL-10治疗组及TGF-β治疗组显著降低(P<0.01)。而正常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8 h,TGF-β治疗组与IL-10+TGF-β治疗组TNF-α阳性表达的细胞数达到最低水平,正常对照组TNF-α的MFI值为9.07±0.54,TGF-β治疗组为16.07±2.46,IL-10+TGF-β治疗组为12.3±4.42,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29.3±2.84,P<0.01)。结论 IL-10和TGF-β能够稳定地抑制TNF-α的表达,IL-10和TGF-β可能用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治疗。
李威唐勇季伟刘天懿贾治伟白雪东阮狄克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细胞因子白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
科室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探讨被引量:6
2015年
药物临床试验是在相关法规规范下的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的临床研究工作,其研究资料及结果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新药审批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依据。良好的质量控制是提高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我科于2008年10月作为我院药物临床试验外科学骨科专业,开始承接相关临床药物试验研究,并重点在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何勍季伟
关键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新药审批
单纯腰椎平片漏诊完全型骶椎腰化2例报道被引量:3
2009年
一般认为,单纯腰椎平片难以鉴别腰椎骶化(sacralization,sz)与骶椎腰化(1umbarization,LZ),但不会漏诊腰骶移行椎(1umbosacraltransitionalvertebrae,LSTV)。1984年Castellvi依据腰椎平片将LSTV分为Ⅳ类,现临床仍广泛采用。2007年Lee等报道一种完全型的LZ,在Castellvi分类中无对应的分型。对于此型LZ,我们发现,在仅有腰椎平片的情况下,单凭周围解剖标志,易误诊为正常腰椎序列。本文报道2例。
侯黎升白雪东阮狄克史丽静崔洪鹏林井付何勍张燕群季伟李威惠战强徐成
关键词:腰椎平片骶椎腰化完全型漏诊腰骶移行椎腰椎骶化
术中应用曲安奈德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疗效观察
目的 回顾性研究术中应用曲安奈德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8例,女16例,年龄23-69岁,平均42岁,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25例)...
季伟何勍丁凡贾志伟阮狄克
关键词:曲安奈德腰椎间盘突出症
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后T细胞亚群及细胞内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为化学去细胞异种周围神经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进一步的免疫学实验依据。方法 12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新鲜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组和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组,每组32只。对各实验组分别进行相应的手术。分别在术后3、7、14、28d将各组8只小鼠脾淋巴细胞进行分离,特异性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作用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结果在各时间点中,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组CD3+、CD4+、CD8+、CD25+阳性细胞率以及IL-2、IFN-γ、TNF-α阳性细胞率与假手术组、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与其他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化学去细胞处理的异种神经的免疫原性等于或接近于自体神经,明显低于新鲜同种异体神经。
李威季伟阮狄克
关键词:周围神经神经移植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低氧共培养条件下对髓核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7年
背景: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髓核(NP)细胞共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条件下的干细胞向NP细胞表型的分化。一些研究表明,在动物试验中干细胞影响退变的NP细胞。少有研究人BMSCs对NP细胞的影响,特别是在低氧条件下。目的:建立同一患者的BMSCs和NP细胞的共培养模型,探讨在低氧环境下BMSCs对NP细胞的生物学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患者的NP细胞和BMSCs。并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NP细胞单独培养组,B组为NP细胞与BMSCs共培养组。两组细胞均连续培养14 d。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及数量,用流式细胞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细胞死亡。用细胞计数kit-8试剂盒(CCK8)评估细胞增殖,进一步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外基质(ECM)和NP细胞特殊表型的标记的表达。结果:培养14 d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单独培养组可见NP细胞贴壁和延伸,NP细胞的数量比培养前多。在共培养组,NP细胞形态是纺锤形,贴壁、延伸比单培养组好,NP细胞的数量远远超过培养前,并且多于单独培养组。CCK8检测表明,培养14 d后,与单独培养组相比,共培养组的NP细胞更多(P<0.05),单独培养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共培养组(P<0.05)。在低氧和与BMSCs共同培养条件下,蛋白多糖(AGG)、胶原Ⅱ(COL2),SOX-9,角蛋白19(KRT19),碳酸酐酶Ⅻ(CA12)和低氧诱导因子(HIF)表达增加。RT-PCR检测表明这些基因和蛋白的合成、分泌在与BMSCs共培养的NP细胞组中明显高于NP细胞单独培养组。结论:在体外更接近体内条件的低氧直接共同培养条件下,BMSCs可能会通过调节ECM和调节基因来保护或激活退化的NP细胞。为BMSCs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思路。
季伟李海峰程实陈佳海徐成刘玥何勍阮狄克
关键词:共培养低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髓核细胞椎间盘细胞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同一组医生实施切开复位、钛板螺钉治疗的21例(23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在X线片上测量跟骨宽度、Bohler’s角以及Gissane’s角。伤后5~7d局部消肿后实施手术,单侧骨折患者采用侧卧位,双侧患者采用俯卧位,选择跟骨外侧切口,采用"不接触技术"保护局部皮瓣,术中直视下用斯氏针辅助将后关节面复位,必要时取髂骨植于骨缺损部位,用钛板螺钉固定。术后3、6、12个月复查X线及CT检查观察跟骨宽度、Bohler’s角以及Gissane’s角以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本组21例跟骨骨折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复查X线和(或)CT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测量跟骨宽度、Bohler’s角以及Gissane’s角均恢复良好,患者下地活动后足跟均无明显不适。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选择合适手术时机,掌握必要的手术技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获得满意效果。
李海峰季伟白雪东贾治伟
关键词: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跟腱断裂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其预防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分析跟腱断裂术后并发症,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2007年65例跟腱断裂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5例,发生并发症者12例,急性跟腱断裂10例,陈旧性跟腱断裂2例。其中跟腱再断裂3例,均给予再次手术治疗,术式为端端吻合+跖肌腱加强,术后恢复良好;伤口感染不愈合3例,给予再次彻底清创及换药处理或皮瓣转移后伤口愈合;皮肤坏死2例,行换药处理或局部旋转皮瓣修复后治愈;术后跟腱粘连及踝关节僵硬4例,通过加强功能锻炼,术后6~12个月恢复正常。结论伤后治疗的延误、术中操作不当及跟腱本身因素等是导致跟腱断裂术后并发症的原因。跟腱伤后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微创操作及术后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跟腱断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季伟李海峰阮狄克
关键词:跟腱断裂术后并发症
Gamma3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Gamma3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Gamma3钉内固定治疗,观察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骨折在11~20周愈合,6例发生头钉轻微切割但未切出股骨头颈,无髋内翻及患肢短缩等并发症。结论 Gamma3钉具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内固定方式,能有效维持骨折的稳定、减少髋内翻、患肢短缩等并发症,适用于治疗各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王鹏建王德利丁宇李海峰赵程季伟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