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迪思

作品数:10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底土
  • 4篇有机碳
  • 4篇有机质
  • 3篇深层土壤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质
  • 3篇层土
  • 2篇物量
  • 2篇母质
  • 2篇母质发育
  • 2篇活性有机碳
  • 1篇有机化合物
  • 1篇有机碳库
  • 1篇溶解性有机碳
  • 1篇溶解性有机质
  • 1篇容量法
  • 1篇山地土壤

机构

  • 9篇湖南农业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亚...

作者

  • 9篇宋迪思
  • 7篇盛浩
  • 6篇周萍
  • 5篇张杨珠
  • 4篇王翠红
  • 2篇周清
  • 2篇谢红霞
  • 2篇李妲
  • 2篇邝美娟
  • 1篇张亮
  • 1篇张凤
  • 1篇李洁
  • 1篇潘博
  • 1篇魏亮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土壤
  • 1篇南阳理工学院...
  • 1篇土壤与作物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对花岗岩红壤底土溶解性有机质数量和光谱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了解底土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数量和化学结构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科学评价区域土壤有机质动态和碳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花岗岩红壤丘陵区同一景观单元的天然林地(常绿阔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杉木人工林、板栗园和坡耕地,采用化学分析结合光谱扫描(紫外光谱、二维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底土(0.2—1 m)和表土(0—0.2 m)DOM数量和结构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58%—87%的DOM贮存在底土中。天然林地土壤的DOM数量最为丰富,底土DOM的宏观化学结构比表土更为简单,以碳水化合物、类蛋白为主。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利用方式后,底土DOM的损失量(26%—41%)超过表土(12%—49%),冬季比夏季更为凸显;这反映底土DOM数量对人为干扰和植被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同时,底土DOM宏观化学结构趋于复杂化,芳香类、烷烃类和烯烃类的化学抗性物质出现积累的现象。DOM光谱曲线形状、特定峰值、特征值对土地利用的响应敏感,对人为干扰后植被、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具有生态指示意义。研究显示,天然林地转变为其他利用方式后,不仅导致底土DOM的损失,也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品质,长期上削弱底土的碳库稳定性和碳吸存能力。
盛浩宋迪思周萍夏燕维张杨珠
关键词:活性有机质官能团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四种测定方法的对比和转换被引量:21
2015年
针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不同测定方法之间可比性较差的问题,应用TOC仪法、容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了中亚热带丘陵山地6个土属共46个新鲜土壤样品的DOC含量。结果表明:参照TOC仪法测得的DOC数据,容量法一致性地低估20%~67%;比色法测定DOC含量较低的底土时(〈200mg/kg)仅低估7%~27%,但在分析DOC含量较高的表2[2(〉600mg/kg)时最不敏感,低估达53%~93%;紫外分光光度法在DOC含量较高时也存在一定的低估,但在DOC含量较低时高估65%~189%。4种方法测得的DOC数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统计分析获得的线性或指数方程可应用于将容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的测定结果向TOC仪法的数据转换,而且有必要针对表土和底土使用不同的转换方程或参数,这些经验转换方程的建立有助于增强不同研究结果之间DOC数据的可比性,也有利于推动土壤DOC测定标准的完善。
盛浩宋迪思王翠红周萍张杨珠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山地土壤底土容量法比色法
湘东丘陵区不同母质发育底土的土壤微生物商被引量:4
2016年
土壤微生物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的比值:MBC/SOC)常作为表土有机碳和肥力变化的敏感指标,但能否应用于不同母质发育的底土仍有待验证。通过选取湘东丘陵区3种母质发育的土壤(花岗岩红壤、酸性紫色土和第四纪红土红壤),挖掘土壤剖面采集土壤样品深至母质/母岩层,研究不同母质发育底土的微生物商分布和差异。结果表明,3种母质发育土壤SOC和MBC含量随剖面加深而降低,但微生物商在某些深层底土层(淀积层、母质层)升高。在酸性紫色土和花岗岩红壤底土层,微生物较易利用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也出现升高现象。底土DOC/SOC的升高可部分解释微生物商的剖面分布规律。土壤MBC含量与SOC、DOC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MBC含量与DOC含量关系更为密切。在湘东丘陵区,微生物商无法指示不同母质发育底土的SOC和肥力差异,评价底土的肥力质量还需综合考虑SOC、MBC含量等其他土壤指标。
魏亮盛浩潘博刘广花宋迪思
关键词: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深层土壤母质
湘东丘陵红壤有机化合物组成对土地利用的响应
2018年
为了解高强度土地利用活动下土壤有机质分子组成和品质变化规律,选取中亚热带湘东丘陵区同一景观单元、利用史清晰的花岗岩红壤4种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人工林、板栗园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表层(0~20 cm)和底层(80~100 cm)红壤样品,应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检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稳定性有机质化合物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以木质素类、脂肪族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为主,表土中富含木质素类和含氮化合物,而底土则以脂肪族化合物为主。木质素类化合物结构相对简单,脂肪族化合物以植物来源为主。天然林地改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壤中木质素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下降25%~88%,指示土壤中相对稳定的有机化合物的损失,木质素成为土地利用变化中土壤向大气释放的碳源。相反,土壤含氮化合物大幅升高1~8倍,脂肪族化合物升高约0. 3~6倍。表土中,相对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木质素、脂肪族)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敏感性高于底土。土壤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变化可能与植物/人为有机物输入的数量、化学组成密切相关。为维持和提升花岗岩红壤坡地土壤有机质水平,不仅需要持续补充新鲜有机物的数量,更应注重投入有机物的化合物组成,宜采取多种管理措施丰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马颢榴盛浩宋迪思张凤张亮周萍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底土农业管理
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中红外吸收光谱特征被引量:23
2016年
选取湘东丘陵区四种典型母质发育土壤(酸性紫色土、花岗岩红壤、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采集剖面(深至母岩/母质层)样品,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究灼烧去除有机质处理、土层深度和母质类型对土壤中红外吸收光谱特征的影响,分析吸收光谱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后,特征区的中红外吸收值升高,反映矿物质对红外吸收谱线的强烈影响。在剖面上,底土(60~80 cm或100~120 cm)的中红外吸收值高于表土(0~20 cm),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剖面分布相反。四种土壤的中红外光谱均属典型的高岭石图谱。砂粒、粘粒含量与红外吸收值的相关性最好,砂粒含量的最大相关系数(0.51)出现在3700、913和720~540 cm^(-1)附近,粘粒含量的最大相关系数(0.54)出现在1100~694 cm^(-1);本研究表明,原土的中红外吸收光谱特征主要受矿物质的支配,可以很好地反映土壤质地的状况,指示土壤质量变化。
宋迪思盛浩周清周萍王翠红张杨珠
关键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深层土壤
湖南省近50年降水特征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利用湖南省21个站点1961—2010年的日降水量数据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a湖南省年、季、月降水特征,以期为水资源的开发和防洪等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1)湖南省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8月,占全年的63.09%;春夏两季多雨,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6%和35%,秋冬两季少雨,仅占17%和12%。(2)降水最大年份2002年达1 964.95mm,最小年份1974年仅为1 104.19mm,各年代年平均降水量比较接近,介于1 354.00~1 513.08mm之间;(3)全省多年平均暴雨量为305.75mm,主要集中在5—8月,50a年平均暴雨发生次数为4.1次;年暴雨量最大值为572.07mm,出现在2002年,而最少的年份仅有150.12mm,出现在1985年。总之湖南省降水量和暴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匀,季节变化明显,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应按降水时空特征合理利用水资源且做好防洪措施。
邝美娟谢红霞隋兵王翠红宋迪思李妲
关键词:降水特征年际变化
中亚热带山区深层土壤有机碳库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3
2014年
通过对中亚热带丘陵山区4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杉木人工林、板栗园和坡耕地)1 m深土壤剖面碳储量、δ13C值和细根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7a后,土壤剖面(1 m)有机碳储量与天然林相比降低了26%—36%,且40 cm以下深层矿质土壤碳储量下降了19%—45%。1 m深土壤δ13C平均则升高1‰—3‰,说明植物群落的光合类型发生了变化,C4植物种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增加。天然林转变后,严重的水土流失、人为扰动和植物物种组成的变化,诱发深层土壤碳输入减少以及碳流失和矿化损失增加,是导致深层土壤碳储量大幅下降的主因。土地利用变化后,60 cm深细根生物量锐减50%—99%,且细根主要集中于表土层。这主要与土壤理化性状劣化、资源有效性大幅降低及天然林转变后植被幼龄化有关,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地生产力大幅退化。上述研究结果揭示在中亚热带山地开发、利用和土地转变过程中,加强天然林保育和中幼林抚育,创新减轻坡土扰动的农艺措施和加强陡坡地退耕,严控水土流失,科学施肥补充损失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对于维系山地土壤生产力和山区可持续经营具有长远意义。
盛浩周萍李洁宋迪思张杨珠
关键词:土壤碳贮量细根生物量稳定性碳同位素
土地利用变化对花岗岩红壤颗粒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2015年
选取湘东丘陵区花岗岩红壤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杉木人工林、板栗园和坡耕地),挖掘土壤剖面深至1 m,研究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组分(粗颗粒有机碳:CPOC和细颗粒有机碳:FPOC)的储量,分析POC及其组分与土壤有机碳(SOC)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OC储量介于5.46~7.17 t·hm^(-2),以浅层表土最高。天然林改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POC储量仅仅在0~40 cm表土层显著降低。土壤CPOC和FPOC储量分别介于0.23~1.39 t·hm-2和0.24~1.57 t·hm^(-2)。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利用方式后,CPOC储量未有显著变化,但天然林改为板栗园和坡耕地后,FPOC储量大幅降低(29%~38%)。表土FPOC敏感地反映SOC储量的变化,可用作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壤C库缓慢变化的"指示器"。POC占SOC的比例(POC/SOC)介于6%~8%,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POC/SOC在40 cm以下底土中迅速降低,但板栗园和坡耕地土壤剖面上的POC/SOC差别不大。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POC中以FPOC为主,而板栗园和坡耕地皆以CPOC为主。本研究表明,有必要区别看待POC及其组分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敏感度。
宋迪思盛浩周萍周清王翠红张杨珠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碳碳储量底土
湖南省近50年侵蚀性降雨及降雨侵蚀力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降雨侵蚀力是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模型的一个重要因子,利用湖南省21个站点1961~2010年的日降雨量数据,选择基于日降雨数据的降雨侵蚀力模型,分析了近50年湖南省侵蚀性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特征,结果表明:(1)湖南省侵蚀性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8月,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最大侵蚀性降雨量和年最小侵蚀性降雨量相差777.6mm;(2)50年内,各站点的侵蚀性降雨发生次数平均为35.99次,4~6月侵蚀性降雨次数占全年的43.6%;(3)湖南省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不均匀,4~8月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73.9%,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较大,年最大降雨侵蚀力和年最小降雨侵蚀力相差6968.6MJ·mm/(hm2·h·a)。该结果可为湖南省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规划提供数据参考。
谢红霞邝美娟隋兵李妲宋迪思
关键词:侵蚀性降雨降雨侵蚀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