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
- 作品数:6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转Bcl、Rip基因小麦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 本文对转Bcl、Rip基因小麦的T1、T2代植株进行了分子检测和抗病性初步鉴定,并根据检测结果对其遗传行为做了探讨与分析。T1代检测结果表明nptⅡ选择标记基因的分离规律符合经典的孟德尔3:1分离规律,功能基因Bcl和R...
- 吴成君康乐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马有志
- 关键词:BCLRIP白粉病
- 文献传递
-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被引量:20
- 2005年
- 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oxidase,GO)在植物抵抗真菌和细菌感染时起重要作用,但将GO基因转入小麦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来源于黑曲霉的GO基因转入优良小麦品种扬麦10号、鲁麦22和鲁麦23,从轰击的3300块幼胚愈伤组织中,获得了246棵再生植株,经PCR鉴定,其中的31棵含有GO基因,PCR阳性植株比例为0.94%。T1代经Southernblotting分析,证明GO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T2代植株淀粉碘化钾染色结果证实GO基因已在蛋白质水平表达。对T2代植株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在34个转基因株系中有23个株系的病情指数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T1代转基因植株经PCR分析,筛选到48株含有GO基因而不带有筛选标记基因(bar)的植株。
- 康乐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
- 关键词:小麦葡萄糖氧化酶基因基因枪转化法
- 农杆菌敏感小麦基因型的筛选及其转化(英文)被引量:23
- 2005年
- 利用C58c1农杆菌菌株(其携带的pPTN290质粒载体上含有nptⅡ基因和GUS基因)为供体材料和小麦幼胚为受体材料,对我国35个春小麦基因型进行了农杆菌敏感性研究和转化研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PM97034、P187、巴140105、扬麦158、新春9号和克丰6号等基因型农杆菌感染后GUS,基因瞬时表达率达到了15.0%~30.0%,显著高于模式基因型Bobwhite。其余幼胚分别在含10~25mg/LG418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和分化植株,抗性再生植株经ELISA检测、PCR检测、叶片离体退绿检测、XGluc染色检测和Southernblot检测,最终从新春9号、PM97034和Bobwhite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转化效率分别为3.3%、2.0%和1.1%,新春9号和PM97034的农杆菌转化效率高于Bobwhite。Southernblot检测结果同时表明,外源基因在多数转基因植株中表现为单拷贝整合。T1代植株ELISA检测结果和PCR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个别株系中的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而在多数株系中的分离偏离了孟德尔遗传规律。阳性植株与阴性植株分离比经χ2c适合性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在多数株系中的遗传符合3∶1分离规律。本文首次对不同小麦基因型进行了农杆菌敏感性和转化效率研究,筛选到新春9号和PM97034两个对农杆菌比较敏感且转化效率比较高的基因型,可望广泛用于小麦转基因研究。
- 叶兴国王艳丽康乐杜丽璞徐惠君
- 关键词:小麦农杆菌转化基因型筛选分子检测
- 转Bcl、Rip基因小麦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 本文对转Bcl、Rip基因小麦的T<,1>、T<,2>代植株进行了分子检测和抗病性初步鉴定,并根据检测结果对其遗传行为做了探讨与分析.T<,1>代检测结果表明npt Ⅱ选择标记基因的分离规律符合经典的孟德尔3:1分离规律...
- 吴成君康乐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马有志
- 关键词:BCLRIP白粉病转基因小麦抗病性农艺性状
- 文献传递
- 水稻产量相关QTL研究现状被引量:7
- 2008年
- 产量是最为复杂的数量性状,对它的遗传机理了解甚微。近15年来,许多学者利用随机分离群体定位了许多影响水稻产量及其组分的QTL,即以QTL定位的方法对产量潜力进行遗传剖析。试验证明上位性效应对产量及其组分性状遗传变异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大多数QTL研究仍侧重于发掘和克隆单个主效QTL,然而对单一基因/QTL的深入了解还不足以诠释复杂性状遗传基础的全貌,还没有为育种家提供足够的可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遗传信息并用于提高水稻产量。笔者认为今后的数量性状研究尚需加强复杂性状QTL遗传网络的发掘,在改良水稻品种性状的同时发展并完善QTL研究。
- 康乐徐建龙
- 关键词: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座
- 应用导入系群体进行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剖析被引量:16
- 2008年
- 以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丰矮占为轮回亲本,以Khazar和IR64作供体亲本,经连续回交分别构建了2套导入系(introgression lines)群体。对导入系后代分别在广州早造和晚造两种环境下进行重复产量鉴定。对两环境下产量及其组分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广州早造和晚造环境下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在早造,每穗实粒数对产量供献最大,而在晚造,单株有效穗数对产量供献最大。应用SSR分子标记对这些导入系的供体片段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应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剖析了导入系基因型与其产量及其组分的关系,共检测到27个染色体区段与产量及组分性状相关,包括10个产量QTL、9个单株穗数QTL、9个每穗实粒数QTL和14个千粒重QTL。大多数QTL只在一个环境条件下表达。在第3、7和9染色体上有3个QTL区域与产量及其两个组分有较大的效应,值得关注。最终,本研究在同步进行复杂农艺性状的改良和遗传剖析的研究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 康乐李宏孙勇卢德城张帆黄道强徐建龙王志东朱苓华高用明傅彬英李康活周永力周少川黎志康
- 关键词:水稻选择导入系QTL每穗实粒数千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