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峰 作品数:42 被引量:132 H指数:6 供职机构: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化学工程 更多>>
ACEI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及骨丢失的影响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卡托普利对去卵巢(OVX)骨质疏松大鼠骨丢失及激肽释放酶-激肽(kallikrein-kinin system,KKS)系统的影响。方法去卵巢法制备绝经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分为OVX组、ACEI组[6 mg/(kg·d)卡托普利]、阳性对照雌激素组[0.05 mg/(kg·d)己烯雌酚],另不去卵巢为Sham组。给药8周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钙(Ca)、Ⅰ型前胶原N-端肽(PINP)、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及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β序列(β-CTX)水平,微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icro CT)法检测骨密度及微结构,TRAP法观察骨组织破骨细胞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骨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组织激肽释放酶(KLK)、缓激肽受体1(B1R)及缓激肽(BK)蛋白表达。结果相较于Sham组,OVX组大鼠骨密度、骨小梁数量及厚度、骨体积分数、SMI、PINP、ALP、OCN水平、BMP2、Runx2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0.05),骨小梁分离度、TRAP、β-CTX水平、破骨细胞数量、KLK、B1R及BK蛋白水平均增加(P均<0.05)。相较于OVX组,ACEI组、阳性组大鼠骨密度、骨小梁数量及厚度、骨体积分数、SMI、PINP、ALP、OCN水平、BMP2、Runx2蛋白表达均增加,骨小梁分离度、TRAP、β-CTX水平、破骨细胞数量、KLK、B1R及BK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 ACEI可抑制KKS系统,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形成,提高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进而改善OVX大鼠骨质疏松症状。 张波 朱鸣镝 姚晨 张亚峰关键词:骨质疏松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骨微结构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通过建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Knee traumatic arthritis,KTA)的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胫骨平台骨折术后KTA发生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5年4月共258例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17例,女141例。258例被分为模型训练队列和模型验证队列,在模型训练队列中,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和Nomograph图进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在模型验证队列中,采用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行风险预测模型校准度和区分度的评价。结果258例中,2009-2012年训练队列共151例,2013至2015年验证队列共107例。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在性别、年龄等一般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例训练队列中11例KTA(7.3%,11/151)。训练队列中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均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骨折类型、骨质疏松和骨折复位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KTA发生的危险因素。以Logistics回归模型为基础绘制Nomo图,建立可视模型。107例验证队列中9例发生KTA(8.4%,9/107),拟合优度检验显示:Person检验(χ2=321.64,P=0.329)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标准度;验证队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551,表明其有中等区分度预测KTA的发生。结论高体重指数、不稳定骨折、骨质疏松和骨折非解剖复位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发生KTA的独立风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有较好校准度和中等区分度,可为临床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发生KTA的风险预测提供参考。 刘雅克 陶然 王洪 朱鸣镝 曹毅 朱建炜 王友华 陆跃 张亚峰 徐华 张磊 张波 韩庆林 刘璠 周振宇关键词:胫骨骨折 校准 基于磁共振对股骨远端旋转参照轴线的确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应用MRI辅助定位并确定股骨远端旋转参照轴线,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膝关节无疾病,无畸形的健康成人86例(122膝),男46例(65膝),女40例(57膝);年龄18~71岁,平均39.5岁,在磁共振横断面图像上定位外科经股骨上髁轴(STEA)、临床经股骨上髁轴(CTEA)、前后轴线(APL)及股骨后髁轴(PCL)。由2名测量者分别测量轴线参数,包括股骨后髁角(PCA)、髁扭转角(CTA)后轴线的垂线及后髁轴线的夹角(PAPA)各3次。比较不同测量者测量3种角度均数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CA平均为(3.57°±0.11°);CTA平均为(6.34°±0.70°);PAPA平均为(4.06°±0.41°)。CTA均数在不同测量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74,P<0.01);PAPA均数在不同测量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73,P<0.01);PCA均数在不同测量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1,P>0.05)。临床经股骨上髁轴、前后轴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的变异性较大。结论基于MRI定位股骨远端参照轴线测量CTA、PCA、PAPA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这三种参考角度PCA相对恒定可靠,外科经股骨上髁轴可作为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参照轴线。 纪小孟 刘璠 刘雅克 张亚峰 姜星杰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股骨 磁共振成像 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测定大鼠股骨近端骨髓血流灌注功能及稳定性 2011年 背景:随着磁共振成像线圈的改进和新对比剂的使用,利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测定大鼠骨髓血流灌注功能已成为可能。目的:建立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测定大鼠股骨近端骨髓血流灌注功能的方法,并观察其稳定性。方法: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对比剂,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利用1.5T全身磁共振系统采集股骨近端骨髓的时间-信号强度数据。1周后重复测量1次。通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最大增强率和增强系数。结果与结论:前后两次测量的最大增强率分别为(140.42±17.17)%和(136.57±13.87)%,增强系数分别为(3.81±0.17)%/s和(3.71±0.20)%/s,两次检测的最大增强率和增强系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的大鼠股骨近端骨髓血流灌注功能测定方法稳定可靠。 张亚峰 程琼 祝勇 刘璠关键词:动态增强磁共振 股骨 骨髓 锁定接骨板微创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微创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2例,采用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技术,经三角肌切口,利用克氏针及缝线牵拉间接复位,后插入锁定接骨板固定骨折。术后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法评估功能。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9-12个月。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为78-96分,优良率86.36%(19/22)。结论锁定接骨板微创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软组织损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 王洪 周振宇 张亚峰 刘雅克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接骨板 ACE I/D基因多态性及血清ACE活性与中国老年人骨丢失的关系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 I/D基因多态性以及血清ACE活性与中国老年人骨丢失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采集研究对象的人体测量学数据、生活方式、个人既往病史及用药史;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采集清晨空腹血分离血清及提取DNA,采用PCR分析ACE I/D基因多态性;血清ACE活性采用动力学试剂盒测定。利用4年随访时的骨密度和基线骨密度计算骨密度改变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ACE I/D基因多态性、血清ACE活性与骨丢失的关系。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n=1 582)和女性(n=1 730)受访者ACE I/D基因多态性与骨丢失无关(男性脊柱、髋部、股骨颈的P值分别为0. 914,0. 345和0. 536,女性脊柱、髋部、股骨颈的P值分别为0. 711,0. 536和0. 650)。男性(n=1 119)和女性(n=1 067)受访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与中国老年人的骨丢失无相关性(男性脊柱、髋部、股骨颈的P值分别为0. 698、0. 311和0. 548,女性脊柱、髋部、股骨颈的P值分别为0. 705,0. 915和0. 249)。结论 ACE I/D基因多态性及血清ACE活性与中国老年人的骨丢失没有相关性。 吴建成 孙杰 郭志锐 秦岭 刘璠 张亚峰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骨密度 现代临床路径教学在骨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在骨科实习带教中运用现代临床路径教学的实施效果。方法:将在本院毕业进行毕业实习的168名2011届骨科专业学生分别以现代临床路径教学法及传统教学法带教,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临床路径教学的实习生其学习成绩总分高于传统教学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临床路径教学在骨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提高临床骨科教学的教学质量。 张亚峰关键词:临床带教 骨科 胫骨远端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的疗效比较 倪向阳 刘璠 王洪 张亚峰大鼠股骨头和股骨近端骨髓血流灌注功能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2012年 目的通过动态增强磁共振测量大鼠股骨头和股骨近端骨髓的血流灌注功能,并比较其差异。方法采用6月龄雄性Wistar大鼠,利用1.5T全身磁共振系统,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采集股骨头和股骨近端骨髓的时间-信号强度数据,计算最大增强率和增强系数。结果股骨头骨髓血流灌注的最大增强率和增强系数均明显小于股骨近端[(104.87±11.36)% vs. (140.42±17.17)%和(2.35±0.16)%/s vs. (3.81±0.17)%/s](P<0.01)。股骨头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最初的快速洗入阶段后存在1个缓慢上升的曲线,而股骨近端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则是快速洗出曲线。结论股骨头的骨髓血流灌注功能低于股骨近端,且两者骨髓血流灌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存在差异。 李国栋 施红光 张亚峰 刘璠关键词:股骨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Weber A型腓骨远端骨折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Weber A型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Weber A型腓骨远端骨折患者27例,应用腓骨远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应用Baird-Jackson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27例患者均获随访9-1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5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0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优2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3%。结论应用腓骨远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Weber A型腓骨远端骨折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黄朝明 施红光 张亚峰 王洪 朱鸣镝关键词:腓骨远端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