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 作品数:62 被引量:20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 蛋白质芯片技术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早期诊断中的运用(英文)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用表面增强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筛选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toma,Rb)血清标志蛋白,为Rb筛查、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寻找新的方法。方法:采用IMAC30和CM10两种蛋白芯片对18例Rb患者和17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小儿血清进行了蛋白质谱检测。统计分析采用Ciphergenproteinchip3.0.2软件,两组间蛋白峰强度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IMAC30蛋白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幼儿相比,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血清中有2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峰,其中高表达有21个,质/荷比(m/z)分别为:7746,7014,117133049,7084,7299,5888,2544,12575,5489,9658,95759929,10161,8955,1886,10617,6209,2411,7374和6614低表达有5个,分别为:8382,7923,7972,8590和66576,统计学检验P<0.01。其中以m/z7014峰进行两组统计学分析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4%和82.4%。与正常小儿相比,经CM10蛋白芯片分析显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血清中有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峰,其中高表达有个,质/荷比(m/z)分别为5888,6097和7798;低表达蛋白峰为m/z8590。统计学检验P<0.01。当选择m/z779峰进行统计学分析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3.3%和70.6%。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血清中存在较多标志蛋白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有望成为Rb筛查、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新的有效工具。
- 周立军肖雪媛吴开力王矩菱杨华胜李永平何大澄张平
-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
- 原发于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原发于眼睑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中山眼科中心1963年7月到2008年3月收治的12例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眼睑皮肤黑色素瘤发病多发生于上睑,发病年龄平均在56.42岁,发病无性别、眼别差异。组织病理学以水平扩散型多见(7例,58.3%),其次为结节型(4例,33.3%),恶性雀斑(1例,8.3%)。按细胞形态分型以上皮样细胞型多见,其次为混合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Breslow厚度平均1.73mm。临床分期以I期多见。免疫组化HMB45,S-100染色均呈阳性表达。有随访资料的3例患者中2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肿瘤厚度和有丝分裂指数可作为预后相关指标。免疫组化HMB45、S-100染色有助于诊断。
- 王丽丽李永平张文忻刘辉张平林健贤
- 关键词:黑色素瘤眼睑皮肤
- 516例眼部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分析眼部血管瘤的临床及其病理学分类。方法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 ,对 195 8~ 2 0 0 0年经本院确诊及手术治疗的 5 16例眼部血管瘤标本进行HE和组织化学染色 ,并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2 3 7例 ( 45 9% ) ,静脉性血管瘤 113例 ( 2 1 9% ) ,毛细血管瘤 60例 ( 11 6% ) ,血管平滑肌瘤 42例 ( 8 1% ) ,血管平滑肌肉瘤 1例 ( 0 2 % ) ,血管内皮瘤 18例 ( 3 5 % ) ,淋巴管血管瘤 2 9例 ( 5 6% ) ,血管外皮瘤 4例( 0 8% ) ,血管外皮肉瘤 1例 ( 0 2 % ) ,混合性血管瘤 5例 ( 1 0 % ) ,血管内皮肉瘤 6例 ( 1 2 % )。结论 海绵状血管瘤为眼部最常见的血管瘤。
- 张平冯官光李永平林健贤郑健梁郑湖铃易玉珍
- 关键词:眼部血管瘤病理分析石蜡切片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
- 重组人kringle 5蛋白滴眼液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被引量:27
- 2002年
- 目的 观察重组人kringle 5 (K 5蛋白 )滴眼液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 ,NV)的效果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方法获得K 5蛋白 ,取新西兰白兔 4 0只 ,将浸有 1mol/L氢氧化钠滤纸片置于兔角膜中央 ,制成碱烧伤模型 ,随机均分为A、B、C及D组 ,每组 10只兔 (10只眼 ) ,伤后即分别滴用 5、10及 2 0mg/L的K 5蛋白滴眼液 ,对照 (D)组滴载体溶液 ;均每日 4次 ,共滴 2 8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NV生长情况 ,并计算其面积 ,伤后 2 8d处死实验兔 (A、B及C组 ) ,取其角膜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伤后A、B、C及D组角膜NV开始出现的时间分别为 (3 4± 0 5 )d、(6 8± 0 4 )d、(6 7± 0 7)d及 (3 7± 0 5 )d ,其中B组明显较D组延长(P <0 0 5 ) ,而A组与D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伤后各时间点B及C组角膜NV的生长面积均明显较D组减少 (P <0 0 5 ) ,B与C组角膜NV区面积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 ,D组烧伤区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角膜NV形成 ,而B及C组角膜炎性反应较轻 ,烧伤区无NV形成。角膜NV区面积与角膜后膜和炎性细胞数均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重组人K 5蛋白滴眼液可明显抑制碱烧伤引起的角膜NV的生长 。
- 刘祖国张志红马建兴张梅罗丽辉肖启国林健贤张平陈家祺
- 关键词:角膜新生血管化学烧伤
- 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培养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英文)被引量:9
- 2007年
- 背景: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以获取大量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应用组织工程技术重建眼部组织治疗眼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应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进行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观察其生长特性及大量繁殖的可能性。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重复测量实验。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病理科实验室。材料:选用6周龄SD大鼠4只,雌雄不限,清洁级2级,体质量约250g/只,由中山大学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码SCSK(粤2004/0011)。DMEM/F12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公司)、胰蛋白酶、依地酸二钠、淋巴细胞分离液。纤维连接蛋白、CD44、CD34、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二步法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技术公司)。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1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病理科实验室完成。①取SD大鼠,断颈处死后于750g/L酒精浸泡10min。无菌条件下,分离并暴露骨髓腔,用注射器吸入应用液直接插入股骨腔,用含肝素的培养液将骨髓腔里的细胞冲洗出来作为细胞混悬液,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活体细胞生长情况。②将第2代细胞接种于预置在培养板内的无菌盖玻片上,当细胞基本融合时,取出作原位甲醇固定10min,苏木精-伊红染色。原位丙酮固定10min,按二步法作免疫组织化学纤维连接蛋白、CD44、CD34、CD31反应,3,3’-二氨基联苯胺显色,最后将盖玻片反扣在载玻片上,封固、观察。③将细胞按4.25×107L-1的浓度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200μL,置培养箱中,分别于接种后1,2,3,4,5,6d各于两排孔中加入20μL/孔四甲基偶氮唑盐,继续培养4h后吸去上清液,每孔加200μL二甲基亚砜,振荡5min后,于570nm波长测吸光度值,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体培养观察结果。②2
- 杨玉霞郑健樑张平林健贤张文忻
- 关键词:骨髓
- 兔眼内窥镜下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的组织病理学对比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兔眼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后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进行对比。方法正常灰兔5只,1只为正常对照,余每只兔随机选择1只眼行眼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另1只眼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术后第1、2、4、6周分别处死1只兔,取兔眼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对比睫状体病理改变及光凝部位的炎症反应。结果眼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有效地破坏睫状突上皮细胞,光凝组织炎症反应轻,但均出现晶状体局限性混浊。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有效地破坏睫状突上皮细胞,但无色素上皮细胞有部分残留。结论与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相比,眼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对无色素上皮细胞作用更彻底,对光凝部位的损伤轻微。
- 郭疆余敏斌黄圣松方敏张平
- 关键词: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组织病理学
- 细胞块制备试剂盒在眼内玻璃体液细胞学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索用细胞块制备试剂盒对眼内玻璃体液微量细胞制备细胞块的成功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病理科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由临床送检的25例玻璃体液(含玻璃体切割液),应用细胞块制备试剂盒制备细胞块后,常规固定、脱水、包埋、切片,随后进行HE染色,观察染色效果。结果:25例玻璃体细胞蜡块制作成功率达到100%,制片后HE染色效果好,背景干净,细胞形态清晰,核质对比分明。结论:应用细胞块制备试剂盒能将眼内玻璃体液微量细胞制成蜡块,极大提高了标本的利用率,为后续的病理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
- 陈淑霞林健贤高欢欢唐丽娟张文忻李永平张平
- 关键词:玻璃体液苏木素-伊红染色
- 小梁切除术后薄壁滤过泡的临床及病理分析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后薄壁滤过泡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改变,探讨薄壁滤过泡患者低眼压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机制。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薄壁滤过泡相关并发症患者30例。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9月在中山眼科中心因小粱切除术后薄壁滤过泡相关并发症须行滤过泡加固术的青光眼患者30例。记录患者的眼压及眼部薄壁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分析患者小梁切除术中丝裂霉素C(MMC)的使用情况。。对其中7例患者的滤过泡壁边缘组织行组织病理检查。主要指标眼压、并发症情况、MMC使用情况,滤过泡病理结果。结果患者行滤过泡加固术时距小梁切除术时间为5个月~9年(平均49.0±33.3个月)。患眼眼压2.7~11.0 mmHg,平均(4.40±4.49)mmHg。低眼压21例(70%),滤过泡渗漏18例(60%),浅前房2例(6.7%),低眼压性黄斑水肿7例(23.3%),巨大薄壁滤过泡5例(16.7%),滤过泡赘生至角膜上皮下4例(133%),滤过泡炎5例(16.7%),眼内炎2例(6.7%)。所有患者均有小梁切除术中MMC使用史。使用较高浓度MMC(≥0.286 mg/ml)的患者占53.33%。病理结果显示,滤过泡结膜上皮变性,厚薄不均,局部萎缩变薄甚至上皮缺如。上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变性、增生或结膜下疏松、囊腔样的纤维组织;结膜上皮内生,上皮下形成囊样腔隙。结论小梁切除术后薄壁滤过泡可引起一系列眼部严重并发症,MMC造成的局部结膜上皮变薄或缺如是其低眼压的主要原因;滤过泡结膜下组织结构的破坏及上皮内生在其低眼压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钟毅敏刘杏张平林健贤王涛黄晶晶毛真
-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
- 玻璃体淀粉样变性伴转甲蛋白Arg-83突变一例被引量:22
- 2008年
- 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的眼病,可独立发病,也可以表现为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眼部受累,常有家族史。报道1例遗传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患者,中年发病,双眼先后受累,有明确的家族史。双眼均行玻璃体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玻璃体呈刚果红染色阳性,电镜下发现纤维丝状物。对患者外周血进行DNA抽提,PCR扩增,克隆、筛选及测序等一系列基因检测,发现转甲蛋白(Transthyretin,TTR)存在着基因突变,突变点Gly83Arg,这可能是玻璃体淀粉样变性发病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
- 陈凌燕吕林张平李永浩林健贤
- 关键词:玻璃体淀粉样变性
- 源自视神经的畸胎性恶性髓上皮瘤一例被引量:2
- 2008年
- 髓上皮瘤是源自神经系统的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和睫状体,而源自视神经的恶性髓上皮瘤则很少见,国内尚未有病例报道。此病早期类似胶质瘤,易造成误诊。本文报道了1例3岁10个月的男性患儿,经部分肿物切除活检发现肿瘤具有典型恶性髓上皮瘤的病理特点,部分瘤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并逐渐形成透明软骨岛,NSE及S-100表达阳性,病理诊断为源自视神经的畸胎性恶性髓上皮瘤。
- 周立军孟永杨华胜李永平颜建华张文忻郑健樑林健贤张平
- 关键词:髓上皮瘤视神经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