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清

作品数:11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发育生物学教研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斑马
  • 9篇斑马鱼
  • 3篇遗传学
  • 2篇突变体
  • 2篇中性红
  • 2篇细胞
  • 2篇教学
  • 1篇地高辛
  • 1篇地高辛标记
  • 1篇炎症
  • 1篇药物
  • 1篇药物敏感
  • 1篇药物敏感实验
  • 1篇药物筛选
  • 1篇药物依赖
  • 1篇诱变
  • 1篇诱变筛选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造血

机构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张文清
  • 6篇马宁
  • 6篇陈小辉
  • 5篇刘伟
  • 4篇颜广
  • 4篇黄志斌
  • 4篇王鹍
  • 3篇霍中军
  • 3篇温宗华
  • 3篇刘靖
  • 3篇张译月
  • 3篇温子龙
  • 3篇黄红辉
  • 3篇戴朝霞
  • 2篇陈英华
  • 2篇赵颖
  • 2篇樊淑
  • 2篇马品芸
  • 2篇赵灵凤
  • 2篇罗伟豪

传媒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基础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医学发育生物学公开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被引量:3
2015年
医学发育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前沿学科,已成为医学类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医学基础课之一。以公开课的形式在基础医学专业试点开设医学发育生物课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了视野,促进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而且还增进高校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
马宁王宏陈小辉张译月张文清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基础医学专业公开课
不同抗肿瘤机制药物对大鼠肝癌细胞成瘤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癌细胞药敏与肝癌细胞成瘤能力的相关性。方法30只雌性清洁级SD大鼠应用二乙基亚硝胺饲喂法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选取诱癌成功大鼠10只分别原代培养肿瘤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MTT法用于不同作用机制抗肿瘤药物的药物敏感实验,药物作用后接种至裸鼠,观察其成瘤实验的差异,对模型大鼠间充质干细胞、肿瘤细胞抑制率与化疗药物作用后肿瘤细胞移植裸鼠后的成瘤质量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种药物药敏结果显示肝癌癌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药物敏感无明显相关性(P<0.05)。间充质细胞药敏实验与成瘤实验正相关。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耐药机制与肿瘤干细胞相似,有希望代替普通肝癌肿瘤细胞进行药物敏感实验。
周媛罗敏张婧张文清张积仁
关键词:肝肿瘤肿瘤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药物敏感实验
一种斑马鱼原始造血髓系细胞突变体的研究
2011年
目的斑马鱼原始造血髓系细胞突变体1276的表型鉴定及性状分析。方法利用化学诱变剂N-乙基-N-亚硝基脲诱变野生型AB斑马鱼雄鱼的精原细胞,突变基因组保留传代,采用中性红染液对F3代的胚胎进行细胞化学染色,筛选原始造血髓系细胞突变体。并通过细胞化学染色及检测不同谱系血细胞标记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对其中之一突变体1276进行表型鉴定及性状分析。结果成功筛选1296个F2家族,2140个突变基因组,发现中性红染色信号异常突变体12个。突变体1276在原始造血阶段,中性红染色全身信号缺失,小胶质细胞标记基因apoe表达缺失,巨噬细胞标记基因l-plastin,头部表达减少,背主动脉壁腹侧区域表达正常,粒细胞、红细胞均未见异常;在定向造血阶段,巨噬细胞仍存在异常,但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以及造血干细胞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突变体1276在原始造血阶段,巨噬细胞存在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发育及迁徙异常;在定向造血阶段这一性状并未得到代偿。
颜广刘伟戴朝霞王鹍刘靖赵灵凤黄志斌陈小辉马宁孟萍许孟畅温子龙张文清
关键词:中性红小胶质细胞
斑马鱼红系造血缺陷突变体的正向遗传学筛选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化学遗传学方法大规模筛选并初步鉴定所获得具有不同红系造血缺陷表型的斑马鱼突变体。方法乙基亚硝基脲(ENU)诱导雄性斑马鱼突变(founder),将其与野生型AB雌性斑马鱼交配产生F1代,源自不同来源的founder的F1代杂交产生F2家族。在F2代同家族内自交所产生的F3代胚胎中,用以βe1为探针,实施整体原位杂交实验,进行红系造血缺陷突变体筛选,并针对所筛选到的突变体在不同造血过程缺陷表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和结论筛选得到4个βe1基因表达缺失突变体,其中2个为红系特异性造血缺陷突变体,另外2个突变体同时存在红系和淋系造血缺陷。
霍中军温宗华刘靖王鹍黄志斌戴朝霞马宁颜广陈英华陈小辉刘伟马品芸罗伟豪赵颖樊淑赵嘉佳黄红辉温子龙张文清
关键词:斑马鱼红系造血
斑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建立及其在中药抗内毒素活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2015年
目的建立斑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在中药抗内毒素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免疫细胞转基因斑马鱼,结合活体成像可视化示踪免疫细胞炎症行为等技术,构建LPS诱导的斑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利用该模型评价中药有效成分抗内毒素活性.结果3dpf斑马鱼卵黄囊显微注射LPS,可致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滞留于卵黄囊,48h内致死率为90% ~100%;给予地塞米松及连翘酯苷、绿原酸等活性成分,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卵黄囊的聚集与滞留,降低48h内死亡率.结论卵黄囊显微注射LPS能够诱导斑马鱼内毒素炎症,该模型在中药抗内毒素活性筛选评价方面有应用前景.
马嘉镁杨丽玲刘俊珊张文清余林中
关键词:斑马鱼内毒素炎症中药
吗啡诱导的斑马鱼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建立吗啡诱导的斑马鱼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探讨诱导斑马鱼形成位置偏爱的最佳条件。方法根据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原理和斑马鱼的生物学特性,对斑马鱼的天然偏爱进行测定后,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吗啡,并与非偏爱箱(伴药箱)进行搭配;随之,斑马鱼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与偏爱箱进行搭配。经过连续3次的训练,观察吗啡诱导的斑马鱼CPP效应。结果斑马鱼注射40~50μg·g-1吗啡并进行连续3次CPP训练,能诱导其在伴药箱中的活动时间增加,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斑马鱼进行腹腔注射给药40~50μg·g-1吗啡,并进行连续3次训练,能形成明显的CPP。
彭菊刘伟罗超华陈小辉张文清莫志贤
关键词:斑马鱼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药物依赖注射
斑马鱼髓系造血细胞缺陷突变体的大规模遗传筛选
2010年
目的通过大规模化学遗传学方法筛选斑马鱼髓系造血缺陷突变体。方法利用化学诱变剂乙基亚硝基脲(ENU)将雄鱼精原母细胞诱变,通过与AB野生型雌性斑马鱼交配产生F1代,源自不同founder(F0)的F1代同胞之间交配产生F2家族,F3代来F2家族同胞内交配,并分别以中性红和苏丹黑B染色筛选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缺陷突变体。结果我们筛选了350个F2家族,共1424对鱼。初步筛选到6个斑马鱼髓系造血系统的突变体,其中3个突变体为中性红染色异常,另3个突变体为苏丹黑染色异常,表明以上突变体可能存在巨噬细胞或粒细胞的发育障碍。结论 ENU化学诱变和中性红及苏丹黑B染色筛选斑马鱼髓系造血缺陷突变体是简单、价廉、有效的化学遗传学方法。通过保留突变体对后代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有望鉴定和克隆影响斑马鱼髓系造血新的基因或已知基因的新的调控途径。
戴朝霞颜广陈英华刘伟霍中军温宗华刘靖王鹍黄志斌马宁陈小辉马品芸罗伟豪赵颖樊淑黄红辉温子龙张文清
关键词:斑马鱼中性红
斑马鱼科学研究平台在医学发育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新兴模式生物斑马鱼是研究发育生物学的良好模型。医学发育生物学是发育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医学学科。由于实验条件和资源的限制,大多医学院校开设理论课,较少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教学工作依托科学研究平台开展,具有实验设备齐全、授课教师科研经历和经验相对丰富等有利条件,为学生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以及科研兴趣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建立。
马宁陈小辉张译月张文清
关键词:实验教学
基因编辑技术构建斑马鱼白血病模型及其应用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15岁以下患有癌症的儿童有1/3是白血病.更重要的是,90%以上白血病的致病原因和发病机理都是不明确的.白血病基因治疗的关键是确定不同类型白血病的不同致病基因.造血关键性步骤是...
王鹍刘伟黄志斌赵灵凤张译月张文清
关键词:斑马鱼白血病模型
一种新的斑马鱼cloche突变体亚型的基因鉴定
2010年
目的斑马鱼cloche172突变体的基因鉴定。方法采用化学诱变剂N-乙基-N-亚硝基脲(N-ethyl-N-nitrosourea,ENU)诱变雄性野生型AB斑马鱼,实施大规模正向遗传学方法筛选髓系细胞标记物lysozymeC(lyC)表达缺失突变体,并对其中一个名为cloche172突变体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基因定位克隆和遗传学互补实验。结果大规模正向遗传学筛选出4个lyc表达缺失突变体,其中一个cloche172突变体受精后3d(day post fertilization,dpf)时期大体形态改变与已知但基因不明的cloche突变体相似。遗传学互补实验观察到有1/4胚胎出现类似cloche突变体的表型。同时,cloche172突变体基因定位在13号染色体近端粒的区域,与cloche突变体基因定位区域一致。而o-dianisdine实验证实cloche172突变体有较多红细胞聚集,cloche突变体仅有少量在尾部存在。结论cloche172基因与cloche基因定位一致,cloche172突变体是一个新的点突变位点的cloche突变体。
马宁霍中军颜广黄红辉罗深秋张文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