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
-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细胞与遗传医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缺氧心肌早期凋亡信号分子的变化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索能够应用于临床辨别早期缺血心肌生物学活性的敏感代谢变化指标。方法SD大鼠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分别结扎0(对照组)、5、20、45min。采用luciferin/luciferase法,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心肌组织在不同缺血时间段梗死区、梗死边缘区及正常区ATP含量变化,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表达变化,以及细胞色素C释放、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降解的情况。结果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别结扎5、20、45min时,梗死区及梗死区边缘心ATP含量上升,并于20、45min时明显高于正常水平;grp75及HIF1α基因转录水平未见明显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少数细胞细胞色素C的释放出现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5min,而PARP的降解发生较迟,出现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20min。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45min时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PARP的降解明显增强免疫反应呈现片状染色。结论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早期梗死区发生细胞凋亡,细胞色素C释放、PARP降解出现较早,可用作为临床辨别缺血心肌生物学活性的早期变化指标。
- 张晖顾兴华徐丹令孙爱军夏蓓莉刘雯王克强左伋葛均波
- 关键词:葡萄糖调节蛋白75缺氧诱导因子1细胞色素C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31P磁共振波谱相关的基础研究
- 为寻找应用于临床辨别心肌生物学活性的敏感代谢变化指标。行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采用luciferin/luciferase法,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心肌组织在不同缺血时间段梗死区、梗死...
- 张晖左伋
- 关键词:心肌缺血GRP75细胞色素CPARP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