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
-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试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被引量:2
- 2015年
- 作为公权力之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设定须遵循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谦抑、有限、补充的原则性规定,确保执行检察监督的效果。执行检察监督的对象应为法院执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检察监督的事项包括违法的民事执行裁决行为和民事执行实施行为以及执行人员在执行程序中的违法行为。"全面+重点"的监督范围是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必然选择,既符合检察监督的规律,又契合当下的司法现实。
- 熊跃敏张润
- 关键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
- 民事庭前会议:规范解读、法理分析与实证考察被引量:26
- 2016年
- 2012年《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确立了庭前会议制度,标志着具实质意义的审前准备程序已经形成。作为审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庭前会议既为庭审做准备,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承载着事实展示、争点确认、充实庭审以及促进和解与调解等多重功能。对庭前会议的实证考察表明,地方法院的积极探索为庭前会议的适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庭前会议内容不确定、效力不明确以及缺乏程序规范等问题。正确处理庭前会议与庭审的关系,坚持庭前会议与庭审一体化的程序设计,规范庭前会议的程序运作,明晰庭前会议中法官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明确庭前会议的效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庭前会议的功能。
- 熊跃敏张润
- 关键词:争点整理庭前调解集中审理
- 论司法责任制改革后法律统一适用的困境与出路被引量:2
- 2017年
- 司法责任制改革后,随着审判权下沉、分散行使,案件裁判尺度不一的风险随之增加,同案不同判问题凸显。改革后,法律统一适用面临裁判规范供给不足、审判监督管理定位不准、法律统一适用的相关机制运行不畅以及部分法官尚未转变办案思维等困境。为此,本文在裁判规范供给机制、法律统一适用的咨询机制、法律适用监督制约机制以及提升裁判主体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司法改革顺利推进建言献策。
- 张润
- 关键词:司法责任法律适用
- 论民事判决书说理的充分化被引量:1
- 2016年
- 加强民事判决书说理是司法实质性公开的必然要求。民事判决书说理是论证裁判正当性的保障,其承载了论证裁判结论正当性的功能,也兼顾了法制教育与吸收社会不满等功能。当前,改进民事判决书的结构,应在说理层面增强证据采信与事实认定以及法律适用之间的联系。完善民事判决书说理构造则是推进民事判决书说理改革的关键。判决说理既要符合形式法治的具体要求,也应承担回应争点、定分止争的实质法治需求。为此,应合理采用说理素材,灵活运用说理方式,加强争点疑点阐释,增进判决的可接受性,从而让当事人在案件中感受公正。
- 张润
- 关键词:民事判决
-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不知陈述”研究——兼评《民诉证据解释(征求意见稿)》第18条
- 2016年
- 当事人的"不知陈述"是指不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向法院明确表示不知道或不记得的陈述,是介于自认与否认之间的一种特殊形态的陈述。从诚实信用原则、真实完全义务、具体化义务以及事案解明义务的法理分析,既要对违反上述法理的不知陈述行为进行合理规制,同时也应允许当事人因时间、认知等客观因素确实不知或不记忆而为不知陈述。在对当事人不知陈述行为效力的评价方式上,德国法的要件许可式在我国缺乏制度土壤,我国宜采用法官自由裁量的方式,法官应结合生活经验,考量所陈述的事实与当事人之间的关联程度、陈述的事实距离诉讼的时间间隔以及当事人不能作出明确陈述的原因是否合理等因素后,综合作出判断,既不能全盘推定为争执,也不能无限制地拟制为自认。
- 张润
- 关键词:拟制自认诚实信用
- 论民间规则在民事诉讼裁判中的运用
- 2014年
- 司法裁判需要规范性依据,这是司法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在制定法规范不能满足司法解决纠纷的需要时,从法律的原则和社会生活中寻求规范的来源。民间规则在司法裁判中的合理运用可弥补国家制定法的不足,同时也是法官作出正当性裁判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法官作出的司法判决得到公众的普遍接受,提升司法公信力。当然民间规则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也是有限度的,对其在司法裁判中的适用应保持谨慎态度。
- 张润
- 关键词:司法裁判司法权威司法公信
- 台湾程序监理人制度:规范构造、运行实效及其启示被引量:2
- 2017年
- 随着时代变迁及社会转型,家庭结构的组成及形态趋向多元,未成年子女出现在法庭的现象增多。为了维护未成年人子女在法庭上的最佳利益,我国台湾地区2012年6月施行的"家事事件法"参酌德国做法,设置了程序监理人制度。当出现未成年人与法定代理人有利益冲突、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不能行使代理权,或行使代理权有困难等情形时,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申请或依职权选任程序监理人,使其在法庭上代表未成年人子女,充分保护其合法权益。因两岸同宗同源,文化背景相同,在对台湾地区程序监理人的规范构造、运行实效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借鉴台湾地区"家事事件法"的立法经验,建议在大陆家事诉讼法中设置程序监理人制度,从而实现在司法程序中践行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 张润
-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法理与实践被引量:1
- 2015年
- "宽严相济、以宽为先"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的基本导向,这不仅是刑事司法人道主义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恤幼"思想的传承,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方针的要求,还是儿童权利保护最大化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具有坚实的法理基础。在以此为基础的犯罪预防及恢复性司法实践中,在定罪方面倡导"入罪"从严、"出罪"从宽;在刑罚处遇方面,倡导"非监禁化"和"社会化";在诉讼方面,健全亲情化、感召式、宽缓化的刑事诉讼机制和量刑个别化、全程教育机制。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法治中国下的少年有更好的成长发展空间,国家才能保持长久的繁荣昌盛。
- 张润陈媛
-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人道主义恢复性司法
- 地方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说理的实践考察
- 2016年
- 地方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说理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值得重视。裁判文书说理的功能应以论证裁判结论的正当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为主要功能。推进民事裁判文书说理改革应当遵循"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径路,顶层方案应当充分吸收各地实践的经验,尽早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说理指导意见,进而提升我国民事裁判文书的质量,以增强审判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以及公信力。
- 张润
- 关键词:裁判文书
-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法理之维与程序建构
- 2015年
- 作为宪法规定的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在性质上属公权力对公权力的刚性监督。以解决"执行乱"为目的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遵循法定、谦抑、有限监督原则。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尊重民事执行程序的规律与特点,以提出检察建议为主要方式,重点就法院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执行行为展开监督。同时,还应明确执行检察监督的管辖、受理以及审查等程序性规则。
- 熊跃敏张润
- 关键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监督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