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金阳

作品数:47 被引量:578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造山带
  • 12篇花岗岩
  • 10篇东昆仑
  • 10篇岩石
  • 10篇岩体
  • 10篇锆石
  • 8篇地球化
  • 8篇地球化学
  • 8篇地质
  • 8篇定年
  • 8篇岩浆
  • 7篇山带
  • 5篇杂岩
  • 5篇基性
  • 5篇大别造山带
  • 4篇淡色花岗岩
  • 4篇东昆仑造山带
  • 4篇岩石成因
  • 4篇杂岩体
  • 4篇侵入岩

机构

  • 43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上海海关工业...
  • 1篇东华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汉诺威大学

作者

  • 47篇张金阳
  • 29篇马昌前
  • 10篇佘振兵
  • 7篇张超
  • 6篇陈玲
  • 6篇王连训
  • 6篇刘彬
  • 5篇廖群安
  • 5篇熊富浩
  • 4篇李德威
  • 4篇刘园园
  • 4篇王琳燕
  • 4篇周红升
  • 4篇黄坚
  • 4篇蒋红安
  • 3篇王世明
  • 3篇李建威
  • 2篇王人镜
  • 2篇张雄华
  • 2篇严德天

传媒

  • 8篇地球科学(中...
  • 5篇岩石学报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3篇2007'全...
  • 2篇地质通报
  • 2篇2006年全...
  • 1篇岩矿测试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矿床地质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西北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科教文汇
  • 1篇地球科学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 1篇2010年全...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5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湾黄骅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及构造体制转换被引量:15
2009年
本文研究了渤海湾黄骅盆地早白垩世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和第三纪基性火山岩的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早白垩世火山岩以碱性系列为主,不同基性程度的岩石具有一致的富集Sr、Ba、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Zr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强烈分异,Sr-Nd同位素组成与EMⅠ相似,Sr同位素初始比高于方城玄武岩和汉诺坝基性麻粒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酸性火山岩主要来自于地壳重熔,基性火山岩具有板片流体/熔体交代富集的特征,二者的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中性火山岩的成因,它们共同构成了东北亚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的一部分。第三纪基性火山岩以碱性系列为主,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i,不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Zr呈弱亏损,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呈亏损型,亏损程度低于碱锅玄武岩和汉诺坝玄武岩,但总体与OIB相似,表明岩浆源区为软流圈地幔,并且高热上涌的软流圈对上部带有俯冲带印记的岩石圈地幔的萃取可能是导致弱富集的原因。从早白垩世的岛弧环境到第三纪陆内裂谷盆地,其控制因素可能归咎于东北亚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和相互转换。法拉隆板块于晚中生代向东北亚俯冲,但晚白垩世时被伊佐奈崎与北新几内亚板块取代,后两者之间的洋脊俯冲引起的"板片窗"效应,导致了渤海湾地区裂谷盆地的发育和同期软流圈地幔来源的玄武质火山活动。
张超马昌前廖群安张金阳肖敦清付立新王连训
关键词:黄骅盆地晚中生代第三纪火山岩
东昆仑中泥盆世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本文对东昆仑造山带发现的岩体的岩性、矿物组成、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得出该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并提出东昆仑中泥盆世冰沟A型花岗岩的发现,对于限定东昆仑加里东晚期碰撞造山事件结束的时间,认识该区乃至中央造山带加里东期的大地...
刘彬马昌前张金阳熊富浩黄坚蒋红安
关键词:东昆仑地质构造
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源区研究被引量:20
2003年
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隆起带中淡色花岗岩体紧靠藏南拆离断层内呈等轴状小岩株产出。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过铝质,高Si和K,低Ca、Fe和Mg,岩石富轻稀土元素及Rb、Ba和Th,贫Hf、Zr、Y和Yb,呈现S型花岗岩特征。基底副变质岩中广泛发育淡色花岗岩脉体,在副变质岩中的淡色花岗岩脉体内发现紫苏辉石暗色麻粒岩残留体,通过对淡色花岗岩与基底副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富K、Rb、Ba和Th,贫Hf、Zr、Y和Yb。认为基底副变质岩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源岩,其在快速隆升降压的条件下发生缺水熔融生成淡色花岗岩浆而残余麻粒岩残留体。
张金阳廖群安李德威
关键词: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
西藏定结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成因及动力学意义
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体紧靠藏南拆离断层内部呈小型岩株产出,多数岩体侵入于基底副变质岩中,大量呈网脉状、似层状及囊状产出的淡色花岗岩脉体亦分布于基底副变质岩中.岩体明显分两期侵入,早期二云母淡色花岗岩,矿物组合...
张金阳
关键词: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
文献传递
藏南两条淡色花岗岩带:成因及对喜马拉雅山隆升的意义
<正> 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地块内沿拉轨岗日山脉及喜马拉雅山脉一线平行分布着两条东西向淡色花岗岩带,前者常称为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NHL),后者常称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HHL)。野外地质调查表明,NHL分布于呈...
张金阳廖群安
文献传递
东昆仑造山带后碰撞岩浆起源与演化对富铜岩浆的控制--以赛什塘杂岩体为例
在俯冲和后碰撞背景下形成、具有较高Sr/Y比值的安山质-英安质岩浆可能起源于板片或者下地壳,也可能受角闪石和/或石榴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控制,一些高Sr/Y比值的安山质-英安质岩浆同时具有较高的MgO和Ni含量,可能是岩浆与...
张金阳马昌前李建威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床岩浆起源
湘东北晚中生代岩石圈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启动:——幕阜山高镁闪长岩(赞岐岩)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制约
湘东北幕阜山岩体为一大型复式岩基,主要岩石类型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以及花岗闪长岩。此外在通城县马徐家附近还出露一闪长质小岩株。本文通过对该闪长质岩石的详细研究,认为这些镁铁质岩石应来自富集岩石圈地幔的玄武...
王连训马昌前张金阳陈玲刘园园
关键词:复式岩基启动时间
Cu元素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富集作用:赛什塘与鸭子沟杂岩体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对比的指示意义
岩浆演化过程中影响成矿物质富集的因素十分复杂,Cu元素的富集与岩浆中的硫化物存在密切联系,而岩浆氧化状态对硫化物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岩浆演化过程中岩浆水含量的变化对于金属元素的溶解、富集、搬运起到关键作用,同时结晶分异...
黄勤张金阳
关键词:铜元素
文献传递
东昆仑五龙沟晚三叠世花岗闪长斑岩成因与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海省中西部,青藏高原北缘,其北为塔里木盆地,其南为松潘-甘孜地块,东侧与秦岭造山带相接,西侧被阿尔金断裂所截,与西昆仑共同构成昆仑造山带,属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西段,是典型的复合造山带。东昆仑地区内矿产资...
潘亮张金阳李建威
关键词:成矿因素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作用
文献传递
首编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地质图(1:50万)及其说明被引量:32
2012年
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出露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50%左右,不同时代的侵入岩是重塑造山带演化历史的窗口。报道了新编绘的《大别造山带及邻区侵入岩地质图(1∶50万)》的编制过程及其意义。该图反映了大别造山带侵入岩的空间分布、侵位时代、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同时,为了方便查阅,对出露的侵入岩体进行了编号。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及邻区的侵入岩侵位时代以早白垩世为主,并有少量晚侏罗世、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岩体。新元古代岩体主要呈岩株状产出于南大别和西大别红安地区,北淮阳地区亦有少量分布;早古生代侵入岩类规模较小,主要于奥陶纪—志留纪时期侵位,分别呈带状分布于造山带的南北两侧,形成双岩浆带;晚侏罗世岩体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类分布广泛,面积约占整个大别造山带的47%。认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同期向北西方向的俯冲和随后的伸展事件密切相关。
陈玲马昌前张金阳刘园园佘振兵张超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地质图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