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鸿

作品数:14 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成都市卫生局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肝炎
  • 8篇病毒
  • 6篇慢性
  • 5篇乙肝
  • 5篇慢性乙肝
  • 4篇毒性肝炎
  • 4篇乙肝病毒
  • 4篇乙肝病毒携带
  • 4篇乙肝病毒携带...
  • 4篇预后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携带者
  • 4篇慢性乙肝病毒
  • 4篇慢性乙肝病毒...
  • 4篇肝病
  • 4篇病毒携带者
  • 4篇病毒性
  • 4篇病毒性肝炎
  • 3篇合并糖尿病

机构

  • 14篇成都市传染病...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14篇张鸿
  • 13篇王林
  • 9篇刘大凤
  • 7篇王丽
  • 6篇高峰
  • 5篇金鸿
  • 5篇胡蓉
  • 5篇刘亚玲
  • 4篇李波
  • 4篇李亚玲
  • 3篇张人风
  • 3篇刘纯芳
  • 3篇张人凤
  • 3篇陈红
  • 2篇王亚娟
  • 2篇黄勃
  • 2篇冉兴无
  • 2篇胡容
  • 1篇陈萍
  • 1篇吴俭

传媒

  • 2篇四川医学
  • 2篇华西医学
  • 2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寄生虫病与感...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预后与病毒因素的关系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病毒性肝炎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02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及的病毒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502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好转所占比例最高(76.89%),其次是痊愈(14.34%),总体预后良好。2)分性别预后情况与总体预后一致,男女组间预后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33)。3)年龄<20岁组和年龄>80岁组100%好转;另三组好转率(约75%)及痊愈率相近(约14%),20~40岁组死亡率最低(2.50%);60~80岁组死亡率最高(7.44%)。各年龄段组间预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30)。4)急性肝炎组预后最好;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痊愈率逐渐下降,未愈和死亡逐渐增多,尤其是重型肝炎组预后最差。不同临床类型组间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5)随着并发症个数的增加,痊愈率逐渐下降,未愈率及死亡率逐渐增加。不同并发症个数组间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6)甲型肝炎组预后最好;重叠感染组、乙型肝炎组预后差。不同病毒型别组间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者总体预后良好。乙型和重叠感染的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预后差一些,并发症个数越多预后越差,性别和年龄对疾病预后无明显影响。
刘大凤李亚玲李波沈柳漪刘纯芳王林胡蓉王丽张鸿
关键词:病毒因素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预后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对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比较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早、中、晚期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251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早、中、晚期患者按同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综合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定期观察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HBV DNA载量及患者的治愈、好转率。结果:治疗组在血清生化学、HBV DNA载量、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显著提高总有效率,特别是早期给药更显著降低HBV DNA载量、降低病死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提高重型肝炎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其疗效与抑制病毒复制有关,临床上应早期使用疗效更佳。
王林张鸿张人风金鸿高峰
关键词:乙型重症肝炎恩替卡韦HBV-DNAALT
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的502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病毒型别、临床类型特征,并分别与糖尿病组、病毒性肝炎组比较。结果病毒性肝炎中糖尿病患病率为3.34%,其中乙型肝炎患者中的糖尿病患病率为3.26%,丙型肝炎患者中为4.40%。性别以男性为主,男∶女为2.99∶1,高于病毒性肝炎组和糖尿病组。平均年龄(52.79±12.15)岁,年龄分段以40~60岁者最多,年长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年轻于糖尿病患者。临床类型以肝硬化为主,其次是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但肝硬化所占比例是肝炎组的3倍多,而慢性肝炎所占比例仅为肝炎组的1/2。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其他型别少见,与单纯肝炎组类似。绝大部分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组相似;肝源性糖尿病占14.74%,但1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仅为糖尿病组的1/6左右。结论 40岁以上男性肝炎后肝硬化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易合并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为主,其次是肝源性糖尿病,1型糖尿病少见。针对此类人群进行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是必要的。
刘大凤冉兴无王林胡蓉王丽张鸿李亚玲李波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病理与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分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与年龄、病程、血清学及肝脏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以确定孰是对病理进程影响最主要的指标。方法:对134例临床诊断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肝活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①病理表现为不典型增生者HBeAg阴性组少于HBeAg阳性组,而表现为慢性肝炎者前者多于后者,差异均有显著性;HBV-DNA<105亚组分析两组病理表现无统计学差异;两种病理表现类型在年龄18~40岁组及>40岁组明显多于<18岁,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种病理类型在免疫组化双阳性组均多于单阳性组及全阴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②在炎症(G)及纤维化(S)早期(G0-1和S0-1),HBeAg阳性组多于HBeAg阴性组,HBV-DNA≥105组多于HBV-DNA<105组;而在炎症及纤维化明显期(G2、G3-4和S2、S3-4),结果却相反,但无统计学差异。③相关性分析表明,G及S与患者年龄、病程及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当分别校正了年龄和病程后,仅S分别与抗-HBs和年龄呈正相关;当同时校正了年龄和病程后,G及S与病毒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均消失。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病程、表面抗原、E抗原、表面抗体和E抗体均是影响G和S的重要因素,而HBV-DNA似乎对G和S无明显影响。结论:①血清HBeAg阳性与否及HBV-DNA滴度高低对肝脏病理进程以及G和S本身无明显影响;但年龄却对肝脏病理进程有影响。②乙肝病毒对肝脏G和S的影响尚取决于患者年龄和病程。③年龄、病程、表面抗原、E抗原、表面抗体和E抗体均是影响G和S的重要因素,而HBV-DNA似乎对G及S无明显影响。
刘大凤王林刘亚玲陈红高峰张鸿黄勃
关键词: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年龄病程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慢性乙肝Fibroscan弹性值与代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Fibroscan弹性值与代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18例慢性乙肝患者Fibroscan弹性值与体脂参数、代谢参数的关系。结果 1)以Fibroscan弹性值界定的不同纤维化程度组间体脂参数、代谢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Fibroscan弹性值下四分位数组与上四分位数组间体脂参数、代谢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Fibroscan弹性值与年龄呈正相关,与UA、TC、HDL-c、LDL-c、ApoA1呈负相关,与H、BW、BMI、SBP、DBP、GLU、TG、ApoB100无相关关系;4)当控制了年龄和BMI后,偏相关分析发现,Fibroscan弹性值仍与HDL-c、LDL-c及ApoA1呈负相关,与TC及UA的相关关系消失;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仅LDL-c是Fibroscan弹性值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LDL-c的降低是慢性乙肝Fibroscan弹性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张鸿刘大凤曾义岚王林胡蓉王丽陈萍王伟刘世英徐桂平
关键词:慢性乙肝代谢参数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生化指标的改善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后生化指标的改善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383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类型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72 h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及K、Na、C l的改善情况,以及PT、TB改善情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人工肝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ALT、TB、K、PT均明显降低(P均<0.05),CHE升高(P<0.05),治疗后72 h ALT、TB、CHE、Na、K、PT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弹,而人工肝治疗72 h后TB不反弹组、反弹但未超过治疗前组及反弹超过治疗前组近期疗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人工肝治疗72 h后PT低于治疗前组近期疗效分别优于反弹但未超过治疗前组及超过治疗前组(P<0.05)。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后血清生化指标有显著改善,而第1次人工肝72 h后TB及PT反弹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可据此对人工肝治疗疗效和预后进行评估。
王林王亚娟胡容张鸿张人风金鸿王丽
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重型肝炎生化指标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脑膜炎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分析四川省成都地区7~8月发生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脑膜炎型临床特点,为更好地控制、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0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脑膜炎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脑膜炎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76岁,有皮肤伤口及与病死猪接触史。起病急,临床表现为畏寒、寒战、发热及头痛、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病理征,部分病人伴听力下降和口唇疱疹。脑脊液呈化脓性脑膜炎改变,血液、脑脊液中分离出7株(35%)猪链球菌2型。头孢曲松钠联合青霉素治疗有效,全部治愈。结论:本次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脑膜炎型由猪链球菌Ⅱ型所致,病死猪为传染原;脑膜炎型比例高,对头孢曲松钠联合青霉素治疗有效,早期治疗预后较其他亚型好。
刘亚玲龚玉萍毛碧蓉张鸿庞无恨吴俭陈晓松陈红
关键词: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脑膜炎型
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总体疗效评估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评估目前临床开展的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总体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507例,其中内科综合治疗124例,人工肝治疗组383例,结果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时肝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治疗后72h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72h黄疸(TB)均存在不同程度反弹(P<0.05)。不同术式人工肝对不同类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远低于急性及亚急性重型肝炎(P<0.05)。对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晚期的远期疗效,早期存活率为88.3%,较中期及晚期高(P<0.05),晚期疗效最差为37.5%(P<0.05)。进行人工肝的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率高于未进行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P<0.05)。2次及以上人工肝治疗患者存活率高于1次人工肝治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能提高急性重型肝炎及早期患者的存活率。
王林胡容张鸿张人风陈莉王亚娟王丽
关键词: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重型肝炎疗效
药物性肝损害9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王林张人凤金鸿高峰张鸿
关键词:药物毒性肝炎预后
四川地区131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活检病理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分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特征,有助于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四川地区131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肝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在131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G0~154例(41.22%);G251例(38.93%);G3~426例(19.85%),S0~175例(57.25%);S229例(22.14%);S3~427例(20.61%);G0S0、G0~1S0~1、G2~4S2~4分别为3例、32例和83例,分别占2.29%、24.43%和63.36%;肝硬化13例(9.92%)。肝组织HBsAg及HBcAg均阳性者63例(48.10%);仅HBsAg阳性者43例(32.82%);病理分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血清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以及HBV-DNA不同滴度组其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炎症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年龄组与其他组比较其纤维化程度更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大部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约〉50%的患者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而需要治疗;年龄越大纤维化程度越重;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与血清病毒水平无显著相关。
张鸿刘大凤高峰张人凤金鸿刘亚玲王林
关键词: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