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传镇
- 作品数:47 被引量:151H指数:8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88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调节剂泰来肽治疗的影响与对策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观察重叠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应用免疫调节剂泰来肽治疗疗效的影响 ,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应用免疫调节剂泰来肽治疗的重叠 HCV感染的 CHB患者 96例 (其中 48例 4ml,每日 1次 ,肌注 ,疗程 4月 ;48例 6ml,每日 2次 ,肌注 ,疗程 4月 )并与未重叠 HCV感染的 CHB患者 48例 (4 ml,每日 1次 ,肌注 ,疗程 4月 )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肝脏损害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且血清 HBs Ag,HBe Ag,HBV-DNA均阳性 ,ALT异常。结果 重叠 HCV感染患者治疗结束时 ALT复常率 ,HBe Ag、HBV-DNA转阴率 ,血清 HBV-DNA含量变化均显著低于未重叠感染者 (P<0 .0 5 ) ;加大剂量后 ALT复常率 ,HBe Ag、HBV-DNA、HCV-RNA阴转率 ,血清 HBV-DNA含量变化均显著提高 (P<0 .0 5 )。结论 重叠 HCV感染降低 CHB免疫调节剂泰来肽治疗的疗效。对 CHB患者应尽量避免输血与血制品以防止 HCV感染。加大免疫调节剂泰来肽治疗剂量 ,对重叠 HCV感染的
- 商庆华于建国肖德明张学平安永徐传镇张光曙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慢性乙型肝炎泰来肽
- 非甲-非戊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隐匿性HBV感染的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观察非甲-非戊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隐匿性HBV感染的状况,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隐匿性HB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FQ-PCR技术对57例非甲.非戊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肝组织HBV-DNA定量检测,并将肝组织HBVDNA定量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血清、肝组织HBVDNA定量阳性分别为13例(22.81%)、22例(38.60%)。13例血清HBVDNA定量阳性患者其肝组织定量亦均阳性,但9例肝组织HBVDNA定量阳性患者其血清定量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13例血清与肝组织定量均阳性患者比较,显示肝组织HBV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血清定量水平[(6.62±1.21)拷贝/g vs.(4.03±1.06)拷贝/ml,(P〈0.01)]。肝组织HBVDNA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并无相关性,10例G2,7例G3,5例G4患者HBVDNA定量分别为(6.13±1.65)拷贝/g、(5.92±1.81)拷贝/g、(5.83±1.89)拷贝/g,(P〉0.05),但HBVDNA定量阳性患者均为活动性肝脏病变。结论HBV隐匿性感染是部分非甲-非戊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因。单纯检测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对HBV感染诊断存在漏诊,对非甲-非戊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FQ-PCR技术开展血清定量尤其是肝组织中HBV DNA定量检测可提高HBV感染的诊断。对隐匿性HBV感染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亦应给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 商庆华于建国徐传镇安永刘福义孙思才张光曙
-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乙型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的产生与病毒载量的关系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YMDD变异的产生与血清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选择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并产生YMDD变异的CHB患者53例,分析血清病毒载量水平与YMDD变异类型、产生时间的关系。另选择具有可比性的应用拉米夫定治疗但并未产生YMDD变异的CHB患者53例(1∶1配对)对比分析治疗前血清HBVDNA定量水平。结果YMDD变异组治疗前血清HBV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未产生YMDD变异组(P<0.01)。YMDD变异类型与血清HBVDNA定量水平不相关(P>0.05),但YMDD变异产生时间与血清HBVDNA定量水平相关(P<0.05)。结论CHB患者血清病毒载量水平越高,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越容易产生YMDD变异,且产生时间越早。血清病毒载量可作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产生的早期预测指标。YMDD变异类型与病毒载量不相关。
- 商庆华于建国肖德明安永徐传镇杜庆岭张光曙
- 关键词:拉米夫定病毒载量YMDD变异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DNA定量HBVDNA定量
- 肝性脑病脑组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肝性脑病至今仍以血液检查所见的生化代谢异常来解释,因不能圆满解释全面情况,需进一步探讨。方法 不加选择收集70例肝硬变死亡者脑组织,分别作HE和免疫组化检查,观察病理改变和HBsAg、HBeAg表达。结果 在70例脑组织标本内免疫组化染色HBsAg、HBeAg阳性者计30例,阳性率42.3%,临床上有肝性脑病表现者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表现者,脑组织病理改变较明显者,阳性率亦明显高于较轻者。结论 肝硬变脑组织内出现HBsAg和HBeAg表达,而且阳性率与脑组织病理改变和是否出现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提示HBV侵及脑组织,导致病理形态改变可能是肝性脑病的病理基础,生化代谢异常可能仅是肝衰的表现。
- 张光曙商庆华徐传镇陈崇清闫承玉
- 关键词:肝性脑病免疫组化染色脑组织病理改变病理基础
- 混合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复制的影响被引量:6
- 2001年
- 商庆华于建国徐传镇张光曙韩纪举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V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毒复制
- 肝脏血管病变在乙型肝炎肝硬变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7
- 1999年
- 我们通过组化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发现肝内血管阻塞性病变是乙型肝炎肝硬变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之一,它在肝硬变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干扰肝内血液循环,导致门脉高压。 材料及方法 一、标本来源 选自本院肝研所门诊和住院病例肝穿活检及肝病患者死后解剖标本,共85例。 二、方法 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每例均作HE、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
- 张光曙陈崇兴徐传镇阎承玉
- 关键词:肝炎肝硬变血管病变阻塞性病变炎性细胞血管阻塞免疫组化染色
- 重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变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 观察重叠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肝脏病变的近期及远期影响。方法 选择 0 5~ 15 0年间以Mengnihi法进行 2次肝脏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的CHB患者 2 30例 ,2次同期血清标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进行HCV RNA检测 ,并将血清HCV RNA阳性与阴性患者近期肝脏病变及血清HCV RNA持续阳性患者与具有可比性的持续阴性患者远期肝脏病变分别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血清HCV RNA阳性患者为 4 1例 (17 83% ) ,其近期肝组织炎症活动度 (G1~G4例数分布分别为 5、8、16、12 )与纤维化程度 (S0~S4分布分别为 1、3、8、19、10 )和阴性患者相比 (G1~G4例数分布分别为 37、6 0、5 7、35 ;S0~S4分布分别为 8、2 0、6 3、6 9、2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随访结束时血清HCV RNA持续阳性患者 2 9例 ,其远期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 116例持续阴性患者相比 (加重、无变化、好转例数分布分别为 12、10、7;2 4、2 4、6 8)与纤维化程度 (加重、无变化、好转例数分布分别为 15、8、6 ;2 7、2 6、6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重叠HCV感染可加重CHB患者肝脏病变 。
- 商庆华于建国徐传镇肖德明尹燕明陈崇兴张光曙
- 关键词:HCV-RNA肝脏病变CHBRT-PCR
- HGV感染在慢性乙型肝炎抗乙肝胎盘肽治疗远期疗效及预后中的意义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庚型肝炎病毒 (HGV)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 (CHB)抗乙肝胎盘治疗的远期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比观察经肝穿活检确诊 (G2 ~G3)的 11例合并与 2 2例未合并HGV感染的CHB抗乙肝胎盘肽治疗 (4ml,1次 /d ,肌注 ,疗程 4月 )的远期疗效及预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肝脏损害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且血清HBsAg ,HBeAg ,HBV DNA均阳性 ,ALT异常。结果 两组患者无论治疗结束时 ,治疗后 6个月、1年、2年ALT复常率、HBeAg ,HBV DNA阴转率 ,还是治疗结束时、治疗后 6个月、1年血清HBV DNA含量变化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年后肝功能水平变化也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抗乙肝胎盘肽治疗的 2年持续应答率达 42 4%。结论 HGV感染并不影响CHB抗乙肝胎盘肽治疗的远期疗效 ,也不影响CHB的预后。HGV至多仅有微弱的肝脏致病性。抗乙肝胎盘肽是一种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
- 商庆华于建国徐传镇韩纪举张光曙
- 关键词:庚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远期疗效预后
- 肝性脑病脑组织HBVM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被引量:1
- 2000年
- 肝性脑病至今仍以血液检查所见的生化代谢异常来解释 ,因不能圆满解释全面情况 ,需进一步探讨。不加选择收集 70例肝硬变死亡者脑组织 ,分别作HE和免疫组化检查 ,观察病理改变与HBsАg、HBeAg表达。结果 ,70例脑组织标本内免疫组化染色HBsAg、HBeAg阳性者计 3 0例 ,阳性率4 2 .3 % ;临床上有肝性脑病表现者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表现者 ;脑组织病理改变较明显者 ,阳性率亦明显高于较轻者。肝硬变患者脑组织内出现HBsAg和HBeAg表达阳性率与脑组织病理改变和是否出现临床表现密切相关的结果 ,提示HBV侵及脑组织 ,导致病理形态改变可能是肝性脑病的病理基础 ,生化代谢异常可能仅是肝衰的表现。
- 张光曙商庆华徐传镇陈崇清闫承玉
- 关键词:肝性脑病免疫组化染色脑组织病理改变病理基础
- 肝血管病变在乙肝肝硬变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1
- 1999年
- 收集85 例肝硬变肝组织作HE、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镜检观察病变特点。结果在肝组织切片内除见一般肝硬化病理特点外,门脉区均见小血管内存在血栓和机化,并有血管明显炎细胞浸润,而且病变程度与临床分型诊断和病型轻重密切相关。认为失代偿肝硬变腹水形成除与肝内慢性炎症有关外,门脉区内小血管炎、栓塞和机化是其重要病因。
- 张光曙陈崇兴徐传镇阎承玉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