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恺
- 作品数:67 被引量:865H指数:19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派留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政治法律更多>>
-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14
- 2019年
-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然而学术界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环境经济核算、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方向的研究由来已久,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学术成果。本文在综述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会计学、经济学、资源环境科学等学科视角论述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辨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等核心概念的内涵,从基本假设、表式结构、数据来源等方面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体系,并回顾了当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深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 方恺朱优蓉
- 关键词:资产负债
- 2009-2015年中国耕地资源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研究——基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重视角被引量:27
- 2019年
- [目的]研究2009—2015年中国及其31个省(不含港澳台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的时空格局变化,为优化和完善中国耕地保护政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视角,利用粮食供需平衡法和生态足迹法,分析耕地资源的供需盈亏和生态盈亏,并结合耕地保护红线和行星边界框架,探讨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安全区间。[结果]从粮食供需盈亏来看,中国耕地利用处于供需不平衡状态,省际差异明显,盈余省份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地区,东南沿海省份赤字系数较高;从生态足迹盈亏来看,中国耕地利用总体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赤字系数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中东部人口集聚和经济发达地区及西北地区,少数盈余省份分布在南部和西南地区;行星边界框架提出的耕地转化率不超过15%,具有一定合理性。结合耕地保护红线讨论中国耕地规模的安全区间,认为1.20×10^8~1.44×10^8hm^2是相对合理的设定。[结论]今后在完善区域差别化耕地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应当关注耕地规模区间的设定和变动,遵循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协调并举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 陈先鹏方恺吴次芳王田雨龙吟
- 关键词: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粮食供需平衡生态足迹耕地利用
- 双碳政策工具的共同富裕效应——基于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项目的县域数据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新发展阶段探索兼顾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共同富裕的政策工具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13—2019年2195个区县的2492个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项目数据,识别CCER项目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CCER项目可显著提高项目地农村居民收入且增收效应可观;(2)CCER项目通过增加项目地非农就业这一机制促进农民增收;(3)增收效应在不同地区均存在,且非农就业人口占比较低地区的增收效应显著大于占比较高地区。该结论为重启CCER项目审批、提高CCER项目在全国碳交易市场份额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共同富裕的协同实现提供了经验证据。
- 方恺毛梦圆刘潇李实陈帅刘培林
- 关键词:共同富裕增收效应
- 中国征收碳税应对碳关税的经济分析——以美国为例被引量:15
- 2020年
- 碳税和碳关税作为一种价格调整机制,长期而言会对经济系统中各主体产生较强的约束力。通过GTAP-E模型的模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碳关税并非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对降低世界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美国针对中国采取的碳关税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负向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高碳产业影响较大;当中美采取相同的碳税政策时,碳税的征收对中国GDP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且中国自主采取节能减排方案不足以应对美国碳关税的负面效应;而当两者采取差异化政策时,中国主动采取节能减排行动可以有效应对美国碳关税的威胁。
- 蒋丹张林荣孙华平方恺
- 关键词:碳关税低碳经济碳税政策
- 中国省域碳排放权多标准分配方法研究
- 方恺周云亨沈永东郑梦莲付慧真张琦峰
- 《巴黎协定》生效背景下,碳排放权日益成为具有稀缺属性的新型发展权。如何分配省区间碳排放权不仅关系到中国能否如期实现自主贡献目标,同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省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基于此,该项目围绕省区间碳排放权展开了系...
- 关键词:
-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三维模型的自然资本利用特征分析——选取11个国家为数据源被引量:75
- 2015年
- 自然资本利用评估是可持续发展量化领域的重要课题。生态足迹三维模型首次实现了流量资本与存量资本的分类测度,为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人类利用自然资本的状况提供了可行的途径。从探讨模型缺陷入手,通过细致追踪各地类载体上的流量资本与存量资本变化,克服了地类间赤字转移问题,明确了适用于区域尺度和地类尺度的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和三维足迹等指标的计算方法。运用改进后的模型,分析了1999—2008年全球11个国家自然资本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过去10年自然资本利用的国际格局中,美国、法国和德国(后6年)为流量资本与存量资本双高型;印度(前2年)为双低型;英国、德国(前4年)、意大利、日本、印度(后8年)和中国为流量资本低、存量资本高型;加拿大、巴西和俄罗斯为流量资本高、存量资本低型。研究表明:各国的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是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本利用强度总体仍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流量资本占用与存量资本消耗之间存在负相关性,资源富足型国家的人均区域足迹广度一般较高,区域足迹深度相对较低,资源贫乏型国家则相反。针对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优先方向。
- 方恺
- 关键词:自然资本生态足迹三维模型
- 全球碳中和趋势下的“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中国的路径选择被引量:13
- 2022年
- “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积极成效,但沿线国家普遍存在碳排放增长迅速、碳泄漏形势严峻、碳达峰挑战各异和碳中和任重道远等现实挑战,气候变化正日益成为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碳中和视角出发,推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在国家层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低碳合作;在“一带一路”层面推动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在全球层面提出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
- 方恺席继轩李程琳
- 生态足迹理论在能源消费评价中的缺陷与改进探讨被引量:40
- 2010年
- 生态足迹从生物生产力的角度定量测度人类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影响,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关注程度最高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具有简明易懂、便于操作、易与其他指标结合等优点。论文在总结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与进展的基础上,针对现有评价结果较为悲观、难以真实反映人类消费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系统归纳和分析了生态足迹理论在能源消费评价中的5项缺陷:①参数选取面临两难;②度量标准存在矛盾;③互斥假设有违事实;④研究内容涵盖不全;⑤评价结果部分失真。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认为前三项缺陷必须尽快修正,后两项缺陷需要逐步克服。还应通过学科交叉引入更多经济社会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这一系统性工程的不断完善。
- 方恺董德明沈万斌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能源足迹
- 能源足迹变化的多因素影响效应研究——以吉林省为例被引量:10
- 2012年
-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构建能源足迹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4—2008年吉林省能源足迹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特征。结果表明,1994—2008年,吉林省人均能源足迹从0.228 hm2增至0.524 hm2。在能源足迹增长的抑制因素中,能源强度效应占84.54%,排放因子效应占15.46%;在能源足迹增长的促进因素中,经济产出效应占91.39%,能源结构效应占4.30%,人口规模效应占3.73%,土地固碳效应占0.57%。以经济产出因素为主导的正效应明显大于以能源强度因素为主导的负效应,两者之比为1.73∶1,叠加表现为对能源足迹增长的促进作用,导致其总体呈递增趋势。此外,在正、负效应的双变量格局下,能源足迹呈复合曲面分布。目前减缓吉林省能源足迹增长的重点在于通过技术进步促进能源强度下降,同时需调整能源结构以发挥其应有的抑制作用。
- 方恺沈万斌高凯
- 关键词:能源足迹
- 可持续发展评估新思路:甜甜圈框架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的焦点议题。作为行星边界框架向社会经济领域的拓展,甜甜圈框架为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甜甜圈框架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本地化拓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甜甜圈框架有机整合了环境边界和社会经济基本需求,进而将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该框架以稳态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既要一定的人造资本以满足人的社会经济需求,又要恒定的自然资本以维持环境的可持续性。甜甜圈框架的本地化拓展应用多以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自评估为主,缺乏对内在交互机制的深入阐释。为增强对环境边界与社会经济边界之间传导机制的科学认知,亟需加强基于生态系统单元的环境边界、生态系统服务和社会经济边界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甜甜圈框架对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与中国兼顾生态保护红线和社会经济底线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甜甜圈框架在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空间。
- 陈先鹏方恺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